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香港三部曲》看香港文化的二律背反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5451
侯捷飞

  摘 要:《香港三部曲》作为三部中短篇小说,以精练的语言集中展示了陈冠中一代对香港文化的理解及揭示香港“杂种城市,半唐番化,城邦意识”的变态文化,其中隐含着许多复杂的社会历史与人生思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香港文化由于历史原因所造成的鲜明个性及这种个性鲜明的共性特征下的二律背反。

  关键词:《香港三部曲》 香港文化 二律背反

  香港作为一个高自由度与高开放度的地区,其文化由于历史、政治的原因太千人千面、花样繁多,一千个人口中也许会有一千零一个香港的样子。陈冠中作为见证了香港将近半个多世纪发展变化的文化人,其对香港文化的把握与认识不可谓不精深。《香港三部曲》作为其全面体认香港文化的代表作,三部曲的写作跨度将近25年,而主角也从70年代海归的迷茫游子,到80-90年代的专业经理人,再到2003年每天去茶餐厅食饭的半鬼佬咸虾灿。作者通过对高度自由与多元的香港文化表象的描写,反映出了“人”个体与集体的矛盾,进而揭示出香港文化二律背反的特殊现象。

  一、《香港三部曲》的矛盾核心

  第一篇《太阳膏的梦》写于1978年,小说中主人公宋家聪从波士顿回到香港,日日开着平治去浅水湾晒太阳,充斥着那个时代的“皮肤色调、 汽车牌子、服装搭配”。这篇小说极短,但却充满着作者对于世俗化趋势下对自身的思索。如小说中对“浅水湾”这一事物的描写颇耐人寻味:“浅水湾就像是一个世俗化了的已婚妇人,失去了一份贵妇的尊严及气派,换了更多容忍及爽朗,现在的浅水湾是最民主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浅水湾也可以说是开放度极高的香港缩影,在“一个沙滩就只是一个沙滩”的影响下,经济的发展带来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但讽刺的是物质生活的丰富并没有使主人公感到更加幸福,活得更加开心,而是日复一日看似“享受“慵懒生活”而无所事事,实则在浪费时间。主人公宋家聪很可能就代表着陈冠中一代对香港文化的心理:一方面,抗拒社会既定习俗、不愿墨守成规;但另一面却也屈服于社会常态与经济发展带来的便利、活在当下。这些几乎是大多数人经历过的妥协与不妥协。真正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真正的叙述者隐藏在背后,最后才跳脱出来。作者敏锐地意识到人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物质的旺盛,变得高度理性化而一度丧失了人所应具有的积极、奋斗等美好品质。小说中的叙述者从始至终所展示出的是冷静以及顺理成章地妥协,一个沙滩就只是一个沙滩而已。这样麻木机械的社会和生活让人绝望,也同样引人深思。

  《什么都没有发生》相较于第一篇显得更加精彩,作为《香港三部曲》的第二部中篇,《什么都没有发生》是整个三部曲的重头戏,故事主人公经历“文革”时期的香港、1984年、1989年到回归,在人人得求自保、热烈地追求金钱带来的享受,一片风光大好的时代背景下,主人公张得志喜欢把一切都安排地井井有条,即使是十几年后承认“沈英洁是我一生最喜欢的女人”,他仍会为当初控制住情,利索地安排好一切完美退场而感到沾沾自喜。只要让他发现对方有点动真情,他身体里的红色警示灯立马亮起,心想“她是真的喜欢我,我要尽快把游戏规则说清楚。”自己最喜欢的分手方式也是“不太感伤,没有眼泪鼻涕,没有承诺,明天到来,各自过各自的生活,友谊长存”式的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的方式。到最后张得志终于悟出活在当下的道理。世事难料,不能太寄望将来,要活,就现在活。但最终他又陷入了把一切都梳理好撒手离场的思维模式。于是到死最牵挂是那七百瓶无人知道的红酒,以及那六只可能会被误认为品味问题的镶钻黄金表①。小说反映的是陈冠中一代大部分香港命运的写照:50年代初婴儿潮的一代,生活风平浪静。正如小说里所说,“她们这些大陆人,每人一生都有几件戏剧化的遭遇,跟历史啊,国家啊,扯在一起,可以很轰轰烈烈地告诉别人。我一生有的都是些琐事,历史跟国家没烦我。”这些“张得志”、“李得志”或者 “黄得志”们。他们深陷于财富积累的浪潮,他们的思维方式以金钱为本位,集中表现为机械的、高度的理性化——“我只趁年头好,先索取高薪,多拿年终奖金,事成起码有镶钻黄金表。到年头不好,已经拿了的好处也不用吐出来。这才最实际,也是做员工的最大好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我们这一代小的时候还体验过一点贫穷,不能学嬉皮唾弃物质。我们没得靠国家福利,也不能轻信陌生人的仁慈,只看自己。”“我的生活注重物质享受,花掉不少钱,但都是以自己专业能力换取薪资及奖金。心安理得的干净钱。我是这样以为。”①这些“工具”一般的人,不会被非理智的感情、对错、好坏来影响判断,基本抛弃了人类所应有的情感需求,其目的与唯一的出发点在于金钱。小说中陈冠中运用了大量的语言与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示出了这种令人诧异的思维方式。正如也斯在小说序里说的:“小说是入世的艺术,陈冠中只是以传统的言情故事,老练的人情世故去写某一角香港的深层心理、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导致了“什么都没有发生”,令人细思极恐。陈冠中并未将故事写尽,将道理与褒贬明显展现出来,故事最后他写道“商人、生意人,古已有之。我们这样的人,才真是现代的产物。古代读书人,包括绍兴师爷,都是为朝廷服务,是官本位,而我们是寄生在资本里,是商本位,但本身不是商人,是帮商人忙的人。我们都是第二把手。……我们进场,我们把事情办好,我们离场回家。至于离场后,出现什么烂摊、后遗症、原始森林反扑,就不关我们的事了。……我喜欢保留干净的离场自由。”通过对理性工具人思维方式淋漓尽致的描写达到留白的写作目的,在令人叹服其文笔老辣与技法娴熟的同时,不由得对理性工具式的思维方式以及人生存的意义展开深刻思索。

  最后一部《金都茶餐厅》是用粤俚语写成,小说场景发生在美丽都大厦转角的金都茶餐厅,老板阿杜申请破产,一群茶餐厅的熟客聚集起来,乌合之众发起茶餐厅救亡运动。里边有句话反复如口号一般出现:“如果茶餐厅都死,香港好快玩完!”对于香港来说,茶餐厅好似经济的晴雨表。行文跳脱利落,语言富有口语化与老香港人的色彩,如“见步行步,摸着石头过河;死马当活马医,盲拳打死老师傅;天无绝人之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男儿当自强,姊姊妹妹站起來;狮子下山,英雄本色;最讲拍档、半斤八两;东风不败,风继续吹,未可真会咸鱼翻身。”②相比较之下,《金都茶餐厅》的主题更为沉重,为了避免行文的枯燥与制造反差的对比效果,作者却用了更加“玩笑”的笔法,一方面中和了本该沉重的阅读感,一方面愈加凸显出主题的沉重:香港俚语、插科打诨、人物鲜明、主题夸张,令人感到颇有些荒诞意味。这个故事同前两篇一样,在轰轰烈烈的环境中却四平八稳地讲完了。endprint

  香港的故事之所以复杂,因为它的文化以多样共存的方式存在,在大多数时候,什么都没有发生,人们没有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悲壮故事去讲述——你可以自己成就自己,你拥有无限可能的黄金时代,你有去信还是不信的权利,你有决定动不动情的自由。而陈冠中选取了几个特定的情景展开描述,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引发了无数复杂的矛盾。《香港三部曲》的核心在于“矛盾”,陈冠中意识到了香港不单存在着中外文化交汇,更是中外文化的冲突的现场,从而引发的一系列复杂、焦虑、混乱,令人无法理清头绪。他敏锐地察觉到了文化多元化积极一面背后的多元矛盾。因此,构成《香港三部曲》的是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矛盾:中外文化间的矛盾,个体社会间的矛盾,个人选择间的矛盾。陈冠中把矛盾的焦点集中在了人的身上,从某种角度讲,复杂的只是这座城市里的人,而城市本身是简单的,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正是这一系列避无可避的矛盾构成了故事的主线与灵魂。

  二、《香港三部曲》中香港文化的二律背反

  不管是每日浅水湾出海游艇河的少爷,还是戴卡地亚腕表懂得喝红酒的洋买办,抑或是怀疑自己是广东妈和尼泊尔雇佣兵私生而并非是自己英国白人父亲亲生的咸虾灿,《三部曲》中的主人公似乎都胸怀着些许人文知识分子的情怀,他们身上又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与不甚相同的文化背景,这恰恰体现出一种矛盾的二律背反:首先,香港作为一个多元文化融汇并存的城市,拥有着许多突出乃至于迥异的个性,然而,这种个性随着时代历史的变化逐渐成为一种共性:香港具有包融多元文化的共性,香港人个体鲜明突出的生存个性与文化背景构成了整个香港文化多元的共性,这令人啼笑皆非,但仔细思考却又不得不承认正是这种二律背反,造成了香港人在城市、文化、生存诸多方面的矛盾与冲突。就小说而言,陈冠中从始至终都采用一种轻描淡写的笔调展开描述,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在陈冠中看来,人性是形式复杂,实质简单,简单的根源只有一个:不论人的一生如何漫长,死也只是一瞬间的事;不论人的一生如何复杂,死也只是停止心跳这么简单的事;不论人的一生又何种意义,死也只是无法感知身后功过的事,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这种基于现实对人生的彻底否定倾向背后所隐含的是对人生存意义的终极思考。

  陈冠中并没有将视野局限在香港,其随后出版的《城市九章》继续沿着城市文化这条路径展开探寻与思索。在《城市九章》中的一篇《波希米亚北京》一文中,陈冠中写道:“海明威述诉上世纪 20 年代的巴黎:如果你够幸运,年轻时待过巴黎,那巴黎将永远跟随着你,因为巴黎是移动的盛宴。”“巴黎曾经是西方第一都,它的光辉怕不全是来自武功与财富。19 世纪,巴黎建了大马路,打通了各个相对封闭的区域,让不同背影的人看到了对方,唤醒了意识的他者。也促生了像波德莱尔这样的波希米亚次文化人,本雅明所说的闲游人:他们完全是都会化的人种……巴黎的魅力、花都的盛名,多少来自这等闲人,构成空前绝后的巴黎想象。”③正是巴黎城市文化的多元化,造就了巴黎的繁荣。④陈冠中这一代人,经历着香港从英国回归祖国怀抱、经济腾飞而又跌落等历史剧变,他清醒的从自己那一代出发,认识到“那一代人的成功,机会主义占了很大先机”⑤香港虽然有着文化包融所带来的创新与活力,但就目前来看,香港的许多商业与文化传统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许多香港文化人只將视野狭窄地放在香港本土,这是他所深忧的。诚然,城市文化的矛盾与人生存意义的终极问题随着人类的存在永远不可能有一个标准答案,但能够通过几个时代片段引发人们对于城市繁荣表象下自我生存状态的反思,这恐怕就是《香港三部曲》的意义所在,其所揭示出的以香港为代表的多元文化城市的二律背反的矛盾,将给人以更加深刻、持续的思考。

  注释

  ① 陈冠中.什么都没有发生[M].春风文艺出版社,2010.

  ② 豆瓣读书的安然评论:《过去,现在》(《香港三部曲》书评),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69582/.

  ③ 陈冠中.城市九章[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④ 王研.陈冠中:在混杂性和多样性构建下的城市美学[J].辽宁日报,2008-3-10.

  ⑤ 陈冠中.我这一代香港人[M].中信出版社,2013.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