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美国女性作家斯蒂芬妮·梅尔创作的《暮光之城》系列小说自出版以来,在社会上受到了热烈反响,获得了多项荣誉。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获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也吸引了众多文学研究者们从文学、艺术等角度对其进行解析。本文将在凝视理论视域下对贝拉这一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凝视理论 《暮光之城》 贝拉性格特征
一、引言
《暮光之城》是由美国女性作家斯蒂芬妮·梅尔创作的青春爱情系列小说。该系列小说于2005年相继出版后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获得了美国图书馆协会“十大青少年优良读物”以及“十大最佳丛书”等赞誉;《时代》周刊、《纽约时报》也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为浪漫小说的代表之作。小说以中学生伊莎贝拉·斯旺和吸血鬼爱德华·卡伦的情感纠葛为主线,其中融合了西方世界中的吸血鬼和狼人传说,从女主角贝拉的角度叙述了一个恐怖梦幻的故事。本文着重从凝视理论视角分析贝拉这一女性形象,结合贝拉的生活环境以及成长经历,阐释贝拉在各种“凝视”的情况下的性格养成;以及其在面临绝境时作为独立女性个体对“凝视”行为的反抗,最终通过四部书的成长,突破自我,实现了华丽的变身。通过处于“凝视”之下贝拉的性格养成,以及主人公的个性变化的解析,希望带给现代女性积极向上、独立自主的生活启示。
二、故事简介
整部小说由《暮色》《新月》《月食》和《破晓》四本构成。女主人公伊莎拉在《暮色》中是一名中学生。为了让母亲享受再婚生活的美好,贝拉决定搬到父亲所在小镇——福尔克斯与父亲一起生活。在这个常年阴雨连绵的小镇,贝拉认识了与众不同的爱德华。在与爱德华相处过程中,她发现爱德华家族有着非常人所拥有的能力,并且爱德华对她不时表现的关心,以及其冷艳的外表深深吸引了贝拉。随着故事发展,两人渐生情愫。但是偶然间,贝拉发现爱德华一家人竟是传说中的吸血鬼。尽管如此,贝拉依然坚定地与爱德华相爱,在其他三部小说中,两人克服了诸多现实艰辛,摆脱了狼人雅各布以及背后整个家族对其感情的影响,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得以相守。更为感人的是,贝拉历经艰辛生下了带有狼人印记的爱德华的孩子,使两人的爱情得以圆满。
三、凝视理论
凝视二字,本意为一种长时间的进行观看,这种观看可以是建立在性别,种族,权利,欲望等层面基础上的注视。对于由“凝视”一词升华的凝视理论,则将凝视与主客体联系到一起。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具体阐释了“凝视”之意。他以边沁提出的全景敞式监狱为例,阐释了他人的凝视对个体产生的压制以及惩罚效果。“全景敞式监狱是一种环形建筑,中间是一座高高的嘹望塔,嘹望塔有一扇大窗户,对着环形建筑的内部。环形建筑分成许多小囚室......所有囚室都有两个窗户,一个在里面,与嘹望塔窗户相对,另一个向外,使光亮从囚室的一端透射进来照到另一端。”由于窗户带来的透明性,使得监狱内的人随时感受着外界带给他们的凝视性目光,而中心瞭望塔的人们行使着观看他人的权利而不自知。随时间的流逝,被凝视者在凝视者视线下进行自我重构,从而追随有控制力的凝视者。在此过程中,被凝视者会逐渐丧失自我认知,服从对方,形成对方眼中应该具有的品质,失去自由,个性得以束缚。
四、“凝视”之下贝拉的性格特征
第一部故事的开头出现的主人公是一个身材平平,虽然长得还算是美丽,却从不打扮自己,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美女的定义相差甚远的形象;但是在其他男人的“凝视”下,非常瘦弱,运动能力低下,方向感差,经常犯生活低级错误的中学生贝拉这样的女孩子才会激起他们的保护欲,讨得他们的喜爱。而这一这一点也源于社会大众对传统女性的一种凝视,在作为女生的贝拉的世界中,女孩子是弱者,应该被男生保护,不应该独自处理生活中的所谓的麻烦事。遇到危险,或者在困难面前女生也应该等待其他人的救援。例如,故事中贝拉曾遭遇的校园车祸,在遇到生命危险之时,贝拉的反应也只是迟钝的,若不是爱德华出手相救,贝拉就会承受这场灾难,而她本人内心也始终认为自己在这种意外的情景下,无力拯救自己的生命。再如,贝拉在街头遇到流氓骚扰,当时的贝拉也毫无反抗能力,虽然该情节的设置部分原因是让爱德华“英雄救美”,但是从另一层面,我们可以看出贝拉的认知中也并没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在她的世界中,男人的力量大于女人,女人是没有办法反抗男人的。在其后的故事情节中,贝拉被吸血鬼詹姆斯等骗走,也表现贝拉作为女性,被社会他人“凝视”影响下的一种单纯的性格特征,多次遇险而依然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可见其十分依赖着男人。而从作者角度来看,男人强于女人,女人依赖男人,这也是作者梅尔从大众的心理出发,塑造了小说开头贝拉这一羸弱的女孩子的原因。
当然,在家庭这个环境的“凝视”之下,也促成了贝拉温柔,贤惠,内向且脆弱的性格特点。贝拉成长于一个父母离异、母亲再婚的家庭。跟随母亲以及继父生活的经历令贝拉成长得非常敏感,内向。为了不给母亲造成麻烦,她决定从阳光明媚的凤凰城搬到长年阴湿的福克斯小镇,与父亲居住。在与父亲初次见面时,贝拉手中拿着一个仙人球,这种带刺的植物便显示出贝拉封闭的内心,不希望他人接近、了解她;在学校中,贝拉也不喜欢主动与同学交流,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反而喜欢待在自己的小屋,或是去书店看书。这一系列描述都可以看出来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即破碎家庭的原因,使贝拉形成了内向、封闭的内心。而在她与父亲相处的细节中,她会为父亲做饭,洗衣,做家务,可以看出来贝拉是一个贤惠勤劳的女孩子。而且贝拉很听父亲的话,学校活动或是有什么出门计划也会征得父亲的同意,说明父亲在贝拉心中有着绝对的权威。简言之,在不完整的家庭成员的“注视”下,贝拉成长为敏感懂事、勤快贤惠、内向孤僻的性格特征。
五、反“凝视”行为下贝拉的成长
虽然在社会环境及家人的“注视”之下中学生贝拉的性格有些软弱,且独立性不强。但是,随着与爱德华情感的发展,以及后續经历的诸多事故,贝拉逐渐反抗他人对其成长的“凝视”,摒弃人性,进而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从依靠他人、依靠恋人爱德华到与其并肩作战、共同进步,最终取得了解放自我,追求圆满爱情的成功。endprint
从第二部《新月》开始,爱德华离开之后,贝拉开始意识到自我性格软弱的缺陷,于是她开始释放内心压制已久的大胆,她不顾及父亲朋友的劝阻,开始尝试骑摩托车,这对于运动神经并不发达的贝拉而言绝对是一种刺激运动。虽然跌倒,流血,依然不放弃;更甚至,她从悬崖纵身而跳,这对于《暮色》中乖巧的贝拉是绝不会发生的。内心如此疯狂,对一件事情如此执着,这些都是由于对爱德华的感情激发了贝拉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抗,对自身性格特点的一种深刻认知。而在第二部中,当沃尔图里家族知道贝拉具有的抵抗吸血鬼的能力之后,决定除掉贝拉以绝后患之时,若不是爱德华及爱丽丝的及时相救,贝拉将失去自己短暂的生命。这件事情促使在第三部《月食》中,贝拉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为人类与吸血鬼爱德华之间存在的体力、精力上的巨大差别。她开始抛弃旧有观念,不再将自己的生命、生活能力全部寄托于恋人爱德华身上。她开始渴望一种建立在平等之上的爱情,不再期待遇到困难时她的男人扑过来救她,而是希望自己拥有一样的能力来自保且保护他人,能与爱人爱德华平等相爱。所以,当维多利亚为了替被爱德华杀死的伴侣詹姆斯报仇,伙同其他吸血鬼对库伦一家进行袭击时,在爱德华被暗伤之际,贝拉不再躲在其身后而无作为,她克服内心晕血的感受,勇敢地划伤了自己的手臂,吸引了维多利亚的注意,使爱德华得以逃脱,并最终帮助库伦家族及雅各布等消滅了维多利亚等非“素食”性吸血鬼。贝拉真正意义上突破自我,彻底抛弃社会大众的“凝视”,解放天性是在最后一部《破晓》中实现的。首先,贝拉在第四部中以人类身份与爱德华结婚,这从人类和吸血鬼角度看并不是赞成的,并且也是违背常理的。但是,此时的贝拉却意志坚定,追求自己认同的爱情观,崇尚爱情至上,不顾世俗眼光,得以实现爱情婚姻的自由。其次,在嫁给爱德华之后,贝拉曾多次想变成吸血鬼。这一想法却遭到了爱德华和狼人雅各布的反对。在他们认知中,贝拉作为人类,处于花样年华,应该体会作为人类的喜怒哀乐,做有灵魂的个体;同时,爱德华严守与奎鲁特狼族的约定——不在公共领地咬伤人类;所以,拒绝将其转化为冷冰冰的吸血鬼。但是,贝拉的内心深处及各种行为表示,她执意要变成和爱德华一样的吸血鬼,与之相守。说明贝拉自己对自己有着掌控权,不再服从听从其他人的想法,真正渴望实现自我解放。贝拉在其成为母亲时取得了作为女性个体反“凝视”的真正胜利。《破晓》之中怀着具有吸血鬼血脉的胎儿的贝拉,承受着怪异胎儿的折磨。但是,作为母亲,贝拉从未想过放弃自己的孩子。这时在《暮色》中安静柔弱的中学生贝拉已经成长为具有责任感、刚强的母亲形象,她最终不顾一切反对,以生命为代价生下了自己的孩子。这时候的贝拉完全失去了由家庭生活环境“注视”成长下的性格特征,克服生理、家庭、社会的阻碍,发挥自主权,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个性蜕变。
六、结语
《暮光之城》系列小说中的贝拉在中学之前处于整个社会及破裂的家庭环境的“注视”之下,内向,贤惠,听话懂事,服从父母安排,是一个很传统的女孩子。但是在与爱德华相爱后,逐渐摒弃原有的社会、家庭带给她的个性特点,反他人“凝视”,变得坚强,思想独立,最终实现了婚姻自由,且以生命为代价生下具有吸血鬼血统的孩子,真正达到了自我解放。贝拉的一系列反“凝视”行为,对现代追求个性解放与独立的女性有着重要意义。认真研究《暮光之城》中贝拉从“凝视”到反“凝视”的成长历程,可以有助于提高女性主体意识,帮助现代女性冲破他者“注视”的束缚,真正实现个性解放。
参考文献
[1] 段秋月.浪漫主义视角下对电影《暮光之城》的解读[J].环球纵横,2014(22):128.
[2] 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3] 郭敬维.选择塑造女人:小说《暮光》系列的女性主体性解读[J].名作欣赏,2013(27):33.
[4] 秦娇娇.论《暮光之城》中贝拉的女性主义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8):54.
[5] 杨非.凝视与被凝视——凝视理论视角下《野草在歌唱》的视觉关系解读[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6):6.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