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宗教式微在伊夫林·沃天主教小说中的体现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5188
李桂荣

  摘 要:20世纪的西方近现代史见证了宗教信仰的式微,这一现象在英国文学的“天主教小说”中有所体现。本文选取英国小说家伊夫林·沃的四部天主教小说《衰落与瓦解》《邪恶的肉身》《一捧尘土》《旧地重游》,从教会神职人员的失职行为、教众对宗教的亵渎行为和信仰约束力量的松弛三个方面探析20世纪宗教信仰的世俗主义发展态势。

  关键词:伊夫林·沃 天主教小说 宗教式微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项目(Y201017752)

  西方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进化论的提出,特别是进入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尼采上帝之死的宣称,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的召开等,都体现着宗教信仰的式微。“天主教小说”这个术语出现于20世纪初期[1] 7,是指天主教徒写的以天主教为主题或题材的小说,在20世纪40年代真正被人们广泛接受,伊夫林·沃和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在当时被称为天主教小说[2]65。其中,伊夫林·沃在1930年皈依天主教并被誉为英国20世纪上半叶最出色的讽刺小说家,但他的天主信仰饱受非议。本文选取沃的四部天主教小说《衰落与瓦解》《邪恶的肉身》《一捧尘土》《旧地重游》,从教会神职人员的失职行为、教众对宗教的亵渎行为及信仰约束力量的松弛三个方面来探析20世纪宗教信仰在英国民众生活中的式微。

  一、教会神职人员的失职行为

  教会神职人员一般应具备虔诚、谦逊、节制、宽容等品德并效忠教会,传播教义。然而,伊夫林·沃笔下的神职人员多是其反讽的对象,他们或信仰动摇,或利欲熏心,或伪善奸恶,或愚钝偏执。《衰落与瓦解》中的普伦德加斯特原为英国国教的牧师,但他“及时发现了自己不适合从事上帝的事业。……那么多教士做出丑事,真可叹!” [3] 6。他对自己的信仰心存怀疑,所以选择来到一所小学当老师。当他不堪忍受生活的困苦窘境时,他会感叹如果没有选择离开自己的教区,他应该可以成为教区长,“甚至可能当上乡村主任牧师。”[3] 32教职对于普伦德格斯来说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即使信仰动摇之前,他关注更多的是物质方面的满足,例如: 教堂的供热装置非常不错,而不是精神方面的充实。虽然他一直思考与教会相关的问题,但他被学校所在教区的牧师认为精神不正常,“凡俗之人对教会事务产生兴趣,十有八九是疯狂的前兆。” [3] 78普伦德加斯特对宗教信仰的动摇源于外在世界的思想剧变,虽然他竭力否认 “教会在精神上从来就是自主独立的,不受世俗观念影响的。” [3] 94普伦德加斯特是一个偏离了坚贞信仰之路的迷途者,他挣扎、痛苦却没有找到最终的出路,是一个让人为之扼腕惋惜的人物。与之相反,《邪恶的肉身》中的耶稣会牧师罗思柴尔德被刻画地极其虚伪和阴险,神似巴黎圣母院中的“怪兽滴水嘴”[4] 1。他虽有一派宗教人士的表象,却扮演着“密探”的角色,以宗教为掩护去操控政治;与他一起出场的女福音传教士阿佩太太更是以拯救众生的名义,谋取钱财。她手下的十名修女虽以各种美好的品德冠名,奈何却成不了“天使”,甚至名为“贞洁”的修女最终沦为娼妓。天主教神父的“密探”身份在《旧地重游》中也有所体现。马奇梅因夫人对儿子塞巴斯蒂安不放心,她通过贝尔主教等几位天主教神父随时监视、操控塞巴斯蒂安的生活,了解到“他从来不和别的天主教徒在一起,……甚至很少去做弥撒。” [5] 148天主教神父没有成功引导塞巴斯蒂安走向坚定的信仰,相反,他们把他推向了迷惘的深渊。

  神父是任何教会神职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职责应是宣传福音,或像基督一般去拯救和守护“天主子民”并坚定他们对天主的信靠。而沃笔下的神职人员信仰不坚定,把宗教作为他们谋取个人私利的幌子,甚至更多的时候他们不是维护天主的声望,而是卷入世俗纷争,甘愿为当权者充当“密探”,这些本身就是亵渎行为。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甚至公开强调教会要“关心世俗事务”,要“积极参加尘世的建设” [6] 18,不可否认的是宗教信仰似乎离它原本的“神性”渐行渐远。对于神职人员的某些“渎神”行为,普通民众似乎更宽容接受,这究竟是思想的开明进化还是宗教信仰在世俗现实中的无奈之举,社会各界一直众说纷纭。

  二、教众对宗教的亵渎行为

  在宗教信仰倾于世俗化的进程中,普通教众无意识中也做出了一些“渎神”的行为。伊夫林·沃笔下的主人公多是流于形式的宗教信仰。他们质疑教义,渴求一种模糊不清的永恒;他们游荡在世界上,盲目寻找人生的意义却最终一事无成。《一捧尘土》中的托尼是一个貌似虔诚的信徒。参加礼拜仪式的大部分时间,“盘据他脑海的是浴室和厕所问题,如何尽可能做到既保持宅子的现有特色,又能将这些东西加进去”[7] 30。在其兒子死后,托尼坦言宗教是这个时候人们最不想谈的,至于他是否信仰上帝,他的回答是“我还从未仔细想过这个问题” [11] 105。托尼对待宗教的一系列行为和态度表明了宗教在现代人心目中的地位,他们对宗教不再虔诚膜拜,宗教也不会给他们带来些许精神抚慰。特别是面对爱子夭折的时刻,托尼并没有从宗教信仰中获取任何心灵慰藉。《旧地重游》虽然是伊夫林·沃公认的第一部以天主教为主题的严肃小说,但小说透射出来的宗教信仰现象令人堪忧。其中有针对英国天主教徒或者任何宗教的偏见,“当心英国天主教徒——他们都是些口音很难听、搞鸡奸的人。事实上,你得机灵地避开一切宗教团体,它们只会招来祸害。” [5] 23在宗教信仰问题上,人们的立场和目的各有不同。马奇梅因当初为了结婚而信奉天主教。随后他摒弃宗教信仰,抛妻弃子,过着与情妇姘居的“罪孽”生活,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才接受了临终忏悔仪式,重归天主的怀抱。因此,他是天主教的一个嘲弄者,“除了名义上,根本就不是个天主教徒——无论如何,已经有很多年不是了。” [8]62马奇梅因夫人表面上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但她奢侈的私人生活、刻板的宗教信条在某种程度上间接导致了丈夫的背叛和出走、儿子塞巴斯蒂安的酗酒与避世、女儿朱莉娅的信仰动摇。他们的长子布赖兹赫德是个狂热的天主教徒,想成为耶稣会的教士,因为担心遭到外界的非议而未能如愿。与马奇梅因一样,雷克斯加入天主教是为了成功迎娶朱莉娅。他抱着功利主义的心理去理解教义,强调宗教信仰的有利之处。作为男人,他有宗教信仰的需要,但又不想在宗教上花费大量心神,“宗教指导会浪费我的时间。干脆你把表格给我,我就毫不迟疑地签上名就得了。” [5]204他甚至不屑去伪装自己的宗教信仰意图,莫布雷神父感叹雷克斯是他所遇见的最难皈依的人。虽然雷克斯对于天主教没有一点天生的虔诚,他最终在婚礼前的一个星期被接受加入天主教。《一捧尘土》和《旧地重游》中教众的弃教行为、宗教仪式的机械行为、宗教信仰的功利性等种种现象,都体现了教众对宗教的亵渎行为和心态,反映了宗教信仰的危机。endprint

  天主教义认为当人们把感官的愉悦凌驾于神圣的许诺和需要之上时,他们就堕落了。伊夫林·沃小说中的主人公多迷失于现实世界,他们对宗教的嘲讽态度亵渎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主人公做出一系列“渎神”行为后, 重拾信仰,通过“信神”获得一种精神寄托。但是,卡尔认为《旧地重游》的主人公从嘲弄宗教到坚信宗教的转变不够令人信服[9]177。毕竟,没人确定马奇梅因对天主教的回归是出于虔诚的宗教信仰还是担心下地狱的惩罚。关于信仰行为,天主教义解释它“是一种超自然因素、理性因素与意志因素的互动行为,信仰的超自然因素完全源自恩宠。”[6]42或许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马奇梅因又重新信赖天主,接受了天主对他的启示,从而做出了画十字的表示。

  三、信仰约束力量的松弛

  伊夫林·沃的小说以其高超的反讽艺术出名,《衰落与瓦解》《邪恶的肉身》《一捧尘土》《旧地重游》中的宗教人士和信徒多为其嘲讽的对象,反映了英国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荒诞,如: 家庭婚姻的堕落及宗教的式微。没有宗教信仰的约束,人们丧失了传统的道德观念,耽溺于感官的享乐和欲望的满足,成为游离于现代荒原中没有灵魂的空心人。《衰落与瓦解》中的保尔是牛津大学神学院一个不谙世事的天真青年学生,被一帮醉酒的纨绔子弟扒光衣服,院长助理和院财务主管目睹整个恶作剧的始终,却毫无作为并以“行为不检”的名义将保尔开除,因为他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学生”。[3]5他的监护人乘机剥夺了他的继承权,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保罗无奈任职于一所小学,结识了上流社会的一名贵妇比斯特切温德太太并成为她肮脏交易的替罪羊。比斯特切温德太太在演奏“圣曲”的时候抽烟,乐队抗议是“亵渎神灵”,但是乐队收到钱后不再抗议。他们认为金钱比亵渎神灵更让他们心安。可见,宗教信仰的感召力是何等微弱。亚当是《邪恶的肉身》中的一位年轻穷作家,他热切地寻求财富以便能迎娶未婚妻尼娜。他意外得到了金钱的同时,也意外地失去了结婚对象。没有宗教信仰的指引,亚当已经丢失了传统价值观,丧失了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他盲目地寻求着刺激和满足着潜意识的欲望,无法在“有罪”和“无辜”间作出区分,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一捧尘土》中的布伦达每当看到自己丈夫托尼“摆出旧派的绅士那种正襟危坐、畏惧上帝的架势时总要开他的玩笑。”[7]28为了离婚时得到高额生活费,背叛了丈夫的布伦达却让托尼在法庭上充当有过错的一方,并逼迫托尼卖掉他引以为豪的赫顿老宅。家庭生活的破碎让托尼远走他乡,孤独地踯躅于丛林中,寻访那个宗教至上的中世纪古堡。宗教信仰依然是托尼的一个海市蜃楼,诱他前行,最终却难逃化为一捧尘土的宿命。《旧地重游》描述了马奇梅因各个家庭成员的人生轨迹。对于天主教徒来说,婚姻是由上帝缔结的,“具有神圣的不可解体性。婚约一旦缔结,便是终生的契约,除非一方死亡,否则婚约是不可解除的。” [10]18 “离婚”这个概念在天主教宗教律法中不存在,因此即使马奇梅因夫妻不睦,他们也不能离婚而实行长期分居。马奇梅因不顾教义与情妇姘居,宗教信仰对他的影响微乎其微。而马奇梅因夫人“表面上极为虔诚,笃信上帝,时刻表现出她对宗教活动的热忱,并总是设法使周围的人皈依天主教,实际上她的生活荒淫糜烂。”[8]378教义的约束没有成就她的虔诚却造就了她的虚伪和掩饰。

  伊夫林·沃第一任妻子的不忠对他的打击很大,这也是他皈依罗马天主教的一个诱因,因此伊夫林·沃对家庭婚姻道德方面的堕落是深恶痛绝的。在他的描绘下,“现代人已经堕落到只追求瞬间的享乐和情欲的满足,哪里还能考虑传统家庭观念中的责任心或者义务” [11]49。在一个没有信仰的世界,人们只是没有灵魂的空心人,欲望驱使着邪恶的肉身,满足着本能的感官需求。没有宗教信仰的约束,欲望必会膨胀,随之而来的是人性的泯灭,理性和善良受到愚弄。《衰落与瓦解》中的保尔、《邪恶的肉身》中的亚当、《一捧尘土》中的托尼所面对的就是荒谬和野蛮,这恰恰例证了“没有信仰,就是野蛮。”[12]105

  伊夫林·沃以讽喻的口吻描绘了二十世纪上半叶英国宗教信仰图景的众生相,如:失职的教会神职人员,亵渎神灵的普通教众。宗教信仰的世俗化在近现代历史中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伊夫林·沃也承认“一个无神论者作为教堂司事也是很正常的。”[13]168从这层意义上讲,上帝失去了他本有的“神性”,上帝不再是被虔诚膜拜的“神”,而只是一种崇高精神的纯洁体现。宗教的式微引发了信仰危机、道德沉沦及文明陨落,T.S.艾略特哀叹之为“荒原”。在一个信仰危机的时代,人类栖息的只能是荒芜的精神之原,沃坚信“心里没有上帝的人不能称其为人。”[14]54

  参考文献

  [1] Bosco,Mark.S.J.Graham Greene's Catholic Imagination[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2] 高繼海.英国天主教小说的发展与特点[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3):65-69.

  [3] 伊夫林·沃.衰落与瓦解 [M].高继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4] 伊夫林·沃.邪恶的肉身[M].吴刚,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5] 伊夫林·沃.旧地重游[M].赵隆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9.

  [6] 任延黎.天主教知识读本[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0.

  [7] 伊夫林·沃.一捧尘土[M].伍一莎,彭萍,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8] 赵隆勷.《旧地重游》译后记[A]//旧地重游[M].赵隆勷,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9] Karl,Frederick Robert.A Reader's Guide to the Contemporary English Novel [M].New York:First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2001.

  [10] 刘城.中世纪天主教信仰的仪式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4):11-19.

  [11] 姚君伟.伊夫林·沃早期讽刺小说中的现代主义倾向初探[J].镇江师专学报,1998(4):45-49.

  [12] Heath,Jeffrey.The Picturesque Prison:Evelyn Waugh and His Writing [M].London:McGill—Queen′s UP,1982.

  [13] 伊夫林·沃.一知半解[M].高继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14] Patey,Douglas Lane.The Life of Evelyn Waugh:a Critical Biography[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1.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