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孽债》看知青小说新发展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6089
张潇丹

  摘 要:叶辛是典型的知青文学作家,其写于90年代的《孽债》呈现出与以前的知青小说截然不同的面貌。立足于文本和历史,从知青小说的发展转变上来谈论《孽债》的特色与新意,主要反映在了英雄主义与平俗凡人、对以往的知青小说的继承与超越上,对于人性的反思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关键词:知青文学 新时期 《孽债》 人性

  一、引言

  叶辛作为典型的知青作家,将支边经历融入自己的小说中,显得分外有血有肉。他在90年代的代表作——《孽债》,讲述了一个知青返城后的生活與情感纠葛的故事。“孽”本生于“蘖”,树枝在主干之外旁生的枝条叫“蘖”,借木喻人,则非嫡妻所生的庶子为“孽”。①“孽债”,也是情债,第一次考验失败可以说是历史,可是第二次考验失败,却应归咎于人性的走失了。

  《孽债》在叙述视角、创作方式应以及人性的剖析和知青小说的反思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展示了新时期“知青小说”的特色。具体体现在英雄主义与平俗凡人、对以往的知青小说的继承与超越上,更提升到了对于人性的反思和对于农民的反思的高度。

  二、英雄主义与平凡俗人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使得许多知青作家亲历了这段历史,他们中的不少人曾长期沦落社会底层,面对政治的误解和生死的挣扎。因此,他们带着时代赋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带着苦难过后的人文情怀和反思,写出了像《血色黄昏》《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一大批激情澎湃的作品。1980年前后的知青文学作品多写现实生活中的敏感问题,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还残留着政治权利的色彩,也限定着读者们的阅读期待。对文学作品的评价主要不在审美价值的追求,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政治诉求。那些饱含着血泪控拆和激情的“知青英雄主义”小说正好适应了大众的阅读需求,以梁晓声和老鬼为代表。②然而,英雄主义的时代必定过去,我们更应该把目光投向平凡人的世界。

  在新时期,知青们的生存状态进入了作家的创作视野,由单纯的表现、赞扬或者批判历史,转向了对于现实的严肃审视,从英雄主义转向了平凡俗人,《孽债》无疑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首先,作品的着眼点是知青的婚姻家庭和情感变化。他们的婚姻因为时代的变迁使得其中的情感和人物关系变得愈发复杂,反映出人性的异化。经济利益、民风民俗、家庭生活、伦理道德、人性善恶等之间的鸡毛蒜皮和相互碰撞成为了主要内容。小说两次写到知青抛弃自己的孩子,第一次或许情有可原,因为首先,知青去云南是政治运动的结果,与当地农村青年的结合也是客观条件导致。其次,知青之所以不能举家入城,是由当时的政策决定的,不是他们的本意。可见,知青与农村青年结婚生子和后来的劳燕分飞,都是由特定的历史条件造成的,他们身不由已。因而,他们这次感情考验的失败,可以得到人们的同情和谅解。两次考验体现出了知青和其他人的情感的波澜和苦痛。小说以新旧交替的社会时代为背景,既有市场经济发达使得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的欣喜,却也同时反映了新时代的物欲横流,导致人们信仰丧失。“他回到上海,满足了金钱的欲望,可是他失去的是人生中最该珍视最该宝贵的真擎感情。”市场经济和云南的农业文明形成鲜明对比,让都市人反思在快节奏的经济生活中精神文明失落的矛盾和痛苦。

  其次,人物形象的平民化和故事情节的世俗化。知青返城,在一时的波澜之后平静下来,他们快速融入了都市快节奏的生活,与多数城市居民一样平淡庸碌。但是,过去的知青经历时时刻刻浮现在他们的脑海中,对比当下都市生活的烦恼和勾心斗角,那时的贫瘠和苦难都被记忆酝酿成了田园牧歌般的诗意,更何况还有妻儿的身影。知青就在过去和现在中被拉扯着,折磨着,他们的矛盾和负罪感在再见儿女时尤为深刻。从而塑造了知青们有血有肉的多元化的人物形象,摆脱了英雄主义高大全的典型人物形象的不真实感。对于西双版纳的孩子们而言,上海令人神往,而上海的传统习俗、封建意识却使人们对遗留子女的合法地位产生怀疑,因为现实的利益关系,前妻的子女们是不受欢迎的“多余人”,不仅仅是周围人的闲言碎语,还有小家庭的隔膜。故事情节的世俗化使得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立场上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理想至上的全心为他人。美霞的毅然离去、被撞致残的梁思凡、被捕入狱的盛天华、返回西双版纳的永辉和留在上海的卢晓峰,叶辛用平凡而现实笔调,刻画了一个人世烟火的故事,鲜活真实。人类视为高于一切的美和爱,由于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的束缚而难以觅求,留下的只有深深的遗撼。

  三、继承与超越

  写于90年代的《孽债》,无疑受到了其他一些文学的影响,如反思文学、新写实主义等,多方位加以借鉴与创造,融会贯通,使得知情小说超越了之前的局限,获得了长远发展的生命力。

  第一,《孽债》在情感上趋向平淡真实,在取材上从小处着眼,这些都是新写实小说的主要特色。“新写实”小说发轫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其基本特点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③。《孽债》没有立足于大时代背景,而是着眼于现实生活中的平凡人事,致力于展现真实环境下人物的细微心理,从而使得人物更加真实饱满。例如,梅云清下意识的报复丈夫,从而与另一男子产生感情纠葛。她理想中的爱就是全方位的占有,因此难以理解丈夫对已逝妻子的怀念。对她情感变化的细微描摹使得价值取向多元化,也贴合了一个都市女人和妻子的立场。此外,还有杨绍荃、吴观潮和俞乐吟是这一类人,物质生活富裕,使得他们沉溺于物质追求和感官享乐,却使得感情的绿地沙化为荒漠。在情感态度上更加多元的表达,切合了经济腾飞的时代背景,也表现出了被金钱奴役的都市人畸形的价值观。

  第二,《孽债》强化了对于知青群体心理的深入反思,不仅仅归罪于历史,更应该归罪于人性的失落。《孽债》中,为了返城而纷纷抛弃妻子的知青们欠下了第一笔“感情债”,由于历史的客观条件导致的或许还情有可原。但是在十几年后,被遗弃的孩子找到了上海,使得曾经的知青们再次面临两难抉择,这一次的“抛弃”却是他们人性失落的体现。小说将这一良心被拷问的过程描摹得细致入微,体现出人性的拉扯。虽然“因”是历史种下的,但是“果”却是知青们自己思想变化导致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大都市的价值观冲击着过去的传统人性,使得处于思想变化时期的人们焦虑不安,知青们丧失了曾经的淳朴和良知。历史曾经给知青们造成了伤害,他们在一味地归罪历史的时候,却忽视了他们其实作为帮凶,利用了农村人的善良、宽容,也伤害了淳朴的农村人。这种从个体上升到民族而言的反思是一种忏悔意识的体现,虽然农村人和知识分子相比处于话语权的弱势地位,却不应该因此而忘记了他们作为一个群体的存在,更不应该忽略他们身上的人性美。endprint

  就超越而言,首先,叶辛虽然写的是知青,但却是以几个来沪寻亲的孩子的视角出发,知青生活作为美好的回忆点滴穿插,重点在于眼前的生活。这种视角上的转变使得知情后代的生存现状和思想变化被纳入了视野中,同为知情后代,上海和云南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向我们提出了对于知情后代的关注与反思。背景又是经济腾飞的时代,价值观的转变使得人性被扭曲,不仅仅涉及了知青的生活,更从侧面反映出那个时代,都市人的心理状态和道德观念的异化,上升到了民族的整体观照的高度。其次,知青的人物形象产生了重大变化。曾经的知青们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受伤害的群体,知青们的忿恨和苦难可以理解。但是当知青们将这一段受伤害的历史拿出来反复言说,当成向历史、向人民索取原谅和社会资源的借口时,就显示出了他们人性的衰弱。他们两次抛弃自己的妻儿,两次逃避自己的责任,还一味地归罪于历史的不公,更体现出人性的丧失。面对物质横流的都市生活,知青们已经完全忘记了曾经的西双版纳,那里的山水只是他们记忆中点缀人生的一抹亮色,却敌不过现实生活中的利益,使得人情淡漠。但是残存于人性中对于理想价值的呼吁又与现实生活中欲望的无止境相矛盾,使得知青们痛苦不堪。而在他们的影响下,知青下一代完全生活在不同的两个环境中,又提出了对于知青后代的精神关怀和反思。

  四、结语

  叶辛写于90年代的《孽债》,从多个方面展示出了知青小说新时期的特色。不再沉醉于英雄叙事,将目光集中于平凡的人生,写出了小人物在大历史中真实情感。虽是写知青,却从知青后代入手,不仅观照了知青一代,更是提出了对知青后代的思考。以经济开始腾飞的时代作为背景,人性在欲望和利益的诱惑下渐漸衰落,知青们以历史的错位作为自己不负责任的借口,两次抛弃自己的责任和良知,是人性失落的体现。站在民族与历史的高度,知青们的自我反思不应仅局限于对后代的愧疚,还应该看到对偏远地区农民的伤害,虽然他们没有掌握强有力的话语渠道,却不应该忽略了他们的声音。

  注释

  ① 大雄.破译“孽债”[J].当代电视,1995(4):27.

  ② 冯凌云.《孽债》与知青文学[J].固原师专学报,1996(5):44.

  ③ 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卷首语 [J].钟山,1989(3).

  参考文献

  [1] 叶辛.孽债[M].上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2] 魏天祥主编.九十年代文艺新变化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3] 惠黎平.叶辛创作简论——永远的知青人叶辛[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3.

  [4] 吴秀竹.叶辛知青小说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5] 冯凌云.《孽债》与知青文学[J].固原师专学报,1996(5).

  [6] 玉贵福.《孽债》,老知青们的感情考验[J].青年与未来,1995(4).

  [7] 陈道谆.从叶辛的《孽债》看知青文学的理性回归[J].当代文学,2010(1):57-59.

  [8] 郑锋.知青文学在新时期中永生——浅论叶辛新时期知青小说的成功之作《孽债》[J].教师,2008(18).

  [9] 郭小东.知青后文学状态[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10] 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卷首语[J].钟山1989(3).

  [11] 陈晓红,陈道谆.知青文学——从反思到反省[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33(3).

  [12] 大雄.破译“孽债”[J].当代电视,1995,4.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