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世界很多民族当中都流行着有关“弃老”的习俗传说,以之为题材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弃老型故事也不计其数。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生存资源匮乏的现实之下,逐渐丧失劳动力和生产力的老人被当作累赘而抛弃的习俗,虽说是迫于生存的压力,但也的确是未开化社会的人们伦理道德缺失的表现。后世人以弃老风俗为题材创作了许多弃老型的故事,希望借之教化民众从而建立“父慈子孝”的伦理秩序。笔者通过对日本弃老型故事的考查,发现日本弃老型故事大多是 “姥捨て(即弃母)”类型的,因此笔者想要深入探究日本弃老型故事为何多是“弃母”而不是“弃父”这一问题。本文对“弃老”问题的研究不是出于民俗学考证的角度,而是通过对记载着“弃老型故事”的文献进行考查,着手分析日本弃老型故事中的性别问题。
关键词:弃老 妻问婚 母系社会 优胜劣汰
一、日本弃老型故事的起源及发展
在日语里弃老被称为“姥捨て”“姥”在日语字典里的解释为:一、年老的女性。二、日本传统面具能面中的代表老妇的面具。三、父母的姐妹。因此,从名称上来看,日本的弃老便具有弃母的倾向。在《万叶集》①卷十六第3791首《竹取翁歌》中有“賢人藻,後之世之,堅監将為迹,老人矣,送為車,持還来,持還来”这样的记载,讲述的是用车将老人遗弃的故事,《竹取翁哥》的故事情节与中国元觉谏父②的故事情节十分相似。中国元觉的故事已在奈良时代(710-794)传入日本③,但是在日本“弃父”型的故事并未广为流传,对后世弃老型故事的影响也十分有限。
日本“弃母”型故事初见于《大和物语》第157段〈姥捨山伝説〉④当中,《大和物语》成书于951年,是平安时期的和歌物语。《姥捨山伝説》讲述的是发生在信浓国更级(今长野县)的故事,“姥捨山”此前名为“冠着山”,随着弃老故事的流传,此山而后便有了“姨舍山”之名。在《大和物语》之后,《俊赖髓脑》中也有情节类似的关于“弃母”的故事,讲述的是姑母被侄女抛弃至深山的故事,《俊赖髓脑》中男性角色并未登场⑤。另外,《古今和歌集》(第17杂歌上878番歌)、《新撰和歌集》(恋歌)、《古今和歌六帖》、《更级日记》、《日本灵异记》等古典文学作品中均有关于弃老型故事的记述。松尾芭蕉、与谢芜村、小林一茶等著名的俳人也在俳句中曾提及过“姨舍山”,不过跟弃老故事并无关联,只是将“姨舍山”作为赏月之地来记述。
清少纳言在《枕草子》(平安中期)的第225段讲述了蚁通明神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只重视年轻人的皇帝认为人至40便是初老阶段应该被杀掉。一位中将不忍杀害双亲偷偷将年近70的父母藏于地下。之后唐进攻日本并出难题刁难,中将在父母的帮助下三次解答难题阻止了唐的进攻。中将的父亲最终成了蚁通明神。另外,《今昔物語集》(成书于1120年以后)第五卷第三十二话《七十に余る人を他国に流し遣りし国の語》(将七十余岁之人遣送至他国)⑥中也有类似的故事。这两个故事与印度佛经《杂宝藏经》卷一第四缘《弃老国缘》的情节相似,《杂宝藏经》见于《大正藏》第四卷“本缘部”。共含有121则故事,是早在公元4世纪就被译成汉文流行于世的一部早期佛教经典。中国故事中常见的老人智解国难等流行类型即从这部印度佛经故事演化而来。⑦之后《杂宝藏经》传至日本,不过《杂宝藏经》中被弃的老人是父亲,《枕草子》和《今昔物语集》中被抛弃的分别是双亲和母亲。除此之外,日本以“弃老”为主题的故事还有许多,本稿在此不一一列举。
二、日本弃老型故事的类型
对于日本弃老型故事的类别,日本诸多学者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柳田国男在《日本昔话名汇》中将日本弃老故事“姥捨山”分为“弃老国话”和“更级式”两种类型⑧。大岛建彦在《姥捨ての伝承》中提到,日本弃老型故事主要有四种类型,即父母折枝型、孙拾箩筐型、父母解题型、婆媳相争型。⑨对于“背筐型”和“难题型”的弃老故事在上文中已有提及,婆媳相争型的故事多指由于婆媳关系不合,丈夫在妻子的教唆之下将母亲弃于深山之中并欲纵火烧死母亲,之后母亲打败山上的鬼怪获得万能小锤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而媳妇却因效仿母亲的行为而被烧死,因此这一类弃老型故事也被称为致富型。父母折枝型故事指被抛弃的父母在路途中折枝作记号以避免孩子回家时迷路,最后孩子被父母的慈爱感动放弃弃老。
如上所述,大岛建彦在《姥捨て伝承一覧》中一共收集207例弃老故事。这207例弃老故事有些单属于一个类型,有些则是由几个类型的弃老型故事相结合形成的。对于这些故事的来源,日本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柳田国男认为“背筐型”和“难题型”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而“折枝型”和“致富型”是日本自古就流传的故事。⑩中田美季子则为这四种类型均由中国传入。?輥?輯?訛而对于中国弃老型故事的类别,李道和将中國的弃老型故事分为亚型A:“智决难题型”和亚型 B:“换位触动型”,具体细分为A1“智胜异族挑衅”、A2:“富于生活经验”以及B1:“晚辈留物”、B2:“动物触发”。对比日本弃老型故事的类别,可以发现中日弃老型故事在类别上存在着差异,日本弃老型故事中的父母解题型、孙拾箩筐型与中国的亚型A:“智决难题型”大致相似,父母折枝型则与亚型 B:“换位触动型”情节相似,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日本多出来一类 ——“婆媳相争型”。
三、弃母的原因分析
正如前文所述,世界上许多民族都存在着对于弃老风俗的传说,弃老型的故事在日本也广为流传,这一点可以通过日本许多地方的地名得到证实。菊地和博在《暴力的民俗》一文中提到,东日本的秋田县就有“オヤジナゲ”“ 婆落とし”这样的地名,山形县也有名为“オナスチュドコロ(姥捨てどころ)”的地方,千叶县的“人骨山”以及山梨县的“爺転ばし”“婆転ばし”等地名都跟“弃老”有关。?輥?輰?訛
另外,关于弃老型故事中的性别问题,在吉川祐子《弃老谭略一览表》中采集的111例弃老故事来看,已知性别中女性为49例, 占近一半的比例。毕雪飞认为,日本弃老故事中“弃母”与“弃父”故事均有相对固定的故事类型,因此在被弃者是双亲或者性别不明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该故事所属的弃老类型大致推断出被弃者的性别。经过分析,毕雪飞发现日本弃老故事中“弃母”类型占据了111例中三分之二的比例,而“弃父”仅占三分之一。?輥?輱?訛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日本“弃母”型故事显然多于“弃父”型故事。既然日本的弃老故事是外来的文化产物,那为什么“弃父”的故事到了日本变成了“弃母”呢?为什么日本会多出来一类“婆媳相争型”的弃老故事呢?一直以来不少学者针对弃母的原因进行过探讨,毕雪飞认为这与日本古代的婚姻和家庭状况有关,当时日本仍处于母系社会,父子关系淡薄甚至完全脱离,女性地位较高,抛弃十月怀胎的母亲更加让人在情感上难以接受。张达则用“文化恋母情结”来解释这一现象。?輥?輲?訛
笔者认为弃母不仅仅是由于女性平均寿命长于男性,因为女性比男性长寿这一现象并非日本特有的。日本弃母型故事多于弃父型故事,一定与故事产生时代的社会背景有关,故事文本作为主观意识的产物一定会受到当时社会风貌即客观事实的影响,因此本章将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弃老型故事产生时的社会背景,主要从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家庭中的夫妻相处模式入手进一步深入分析日本“弃母”的原因。
(一)父亲角色的不稳定性
中国早在五六千年前便已进入父系社会,与此不同的是,岛国国情的封闭性导致日本进入父系社会的时间一直较晚。日本学者高群逸枝在《日本婚姻史》一书中对不同时期的婚姻制度和夫妻居住状态进行了说明,大和时代日本实行的是夫妻分居的“妻问婚”(即招婿婚)。此后,经由飞鸟、奈良一直到平安时代初期,夫妻分居和夫妻同居也不过是势均力敌的状态。到平安中期出现了“妻方居住婚”,这是一种“纯婿取婚”的婚姻形态,即由女方提供婚后新居用以经营夫妻生活。镰仓时代到南北朝时期,“拟制婿取婚”开始出现。这种婚姻形式的出现,才使得日本开始转变为男方提供婚后住宅。而嫁娶婚(男方迎娶新娘)的婚姻形式的出现已经是室町时代(1336-1573)以后的事情了。日本学者江守五夫以高群逸枝的婚姻发展图表为基础,提出“妻问婚”和“妻方居住婚”都是母系集团的产物,即日本一直到平安时代都处于母系社会。开始向父系社会转变是在镰仓时代以后,即“拟制婿取婚”出现以后。由此看来,中国元觉谏父的故事以及《杂宝藏经》在传入日本时日本仍然处于母系社会。此外,如上所述,日本大和时代一直延续到平安时代上至贵族下至庶民都实行“妻问婚”,即指男性去女方家中访妻,或短期居住,或暮合朝离。因此,“妻问婚”下的婚姻状态其实十分不稳定。江守五夫提到,“妻问婚”只是以丈夫去妻子家中访问的形式出现。白天丈夫去妻子住所帮忙做农活而后一起吃午饭。但这也仅是结婚初期的状态,结婚一段时间后丈夫白天出现的次数便逐渐减少,只有晚上夫妻才会一起同居。夫妻其实并未通过结婚这一形式组建新的家庭,双方仍然各自归属自己的氏族。如果是在夫妻分居的情况下,孩子则归属于妻子的氏族与母亲一同生活。由此可见,在“妻问婚”中女性占据着主导地位,而男性所承担的丈夫和父親的角色存在着很大的不稳定性。因此,笔者大胆猜想,日本弃老型故事多为“弃母”的一个原因在于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我们从《大和物语》《俊赖髓脑》以及《今昔物语集》这些故事中当中可以看出,父亲这个角色甚至从未登场。
(二)择优汰劣的社会机制
在物质匮乏、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择优劣汰”的生存机制是人性驱使下最本能最残酷的选择,加之当时儒教所提倡的父慈子孝的伦理观念仅仅停留在贵族阶层并未深入到普通民众的价值观念当中,在道德观念面前生存意志仍然大行其道。这是导致各个民族“弃老”事实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同样的,择优劣汰的社会机制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日本弃老型故事中多是“弃母”。如前文所述,与中国早早进入父系社会不同,日本当时仍然处于母系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较高。这一点从古代日本人的亲属称谓当中可以看出。古代日本人对亲属的称谓反映出人们对母权的尊重及男女之间的平等,在日本古语中,称父母为“母父”(おもちち),以母在前;称夫妻为“妻夫”(めおと),以妻在前;称兄妹为“妹兄”(いもせ),以妹在前,这些都是女先男后。?輥?輳?訛除此之外,家永三郎教授在《源氏物语时代的婚姻生活》这一论文中也强调了妻子在婚姻中的独立性,他指出由于妻子与夫家没有往来,所以妻子不会受到夫家的任何干涉,在丈夫面前保持着高度的独立性,夫妻地位基本平等。女性民俗学家濑川清子在《婚姻备忘录》一书中指出,访妻制背景下的日本,女性被视为重要的劳动力来源。女性可通过劳动创造财产,还可通过垦荒获得土地私有权。在财产的继承和分配上也有着很高的权力。佐藤弘夫在《中世女性的结婚与佛教》论文中也指出:到镰仓时代日本采取的仍是夫妇别财制,女性的财产属于自己并且拥有自由处理财产的权力。虽然这仅限于一部分能够有财产流传下来的富足家庭,但是女性从娘家继承而来的财产确实属于各人所有物。此外,在丈夫逝世后,妻子可以继承家父长权,拥有主宰家族财产的权力。这样的作为权力支配者的女性与父系社会的中国的男性有着同样的权力和职能,也会面临同样的悲剧命运。即一旦年老丧失劳动力,失去了创造生产资料和财富的价值,则要面临着被新生的劳动力取代的命运。这与日本进入武家社会后传统家族中的“隐居制”(家长因各种缘故不堪统帅一家责任之时,便将其承担的公、私职务让给身体健壮及有能力的继承人,由其继续履行侍奉主君的义务,使本来在死后发生的继承行为在生前发生)体现着同样的价值观念——择优汰劣。只不过“隐居制”?輥?輴?訛是权力支配者主动让贤,避免了被抛弃的命运,它是人类伦理道德观念强化的结果。而“弃母”是权力支配者被抛弃,是择优劣汰机制下的结果。
(三)女性之间的权力之争
如上文所述,中日的弃老故事在类型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日本多出来一类“婆媳相争型”的弃老故事。这一类型的故事在《大和物语》的《姥捨山伝説》中便已经得到了体现,《姥捨山伝説》中描述到男子在妻子的教唆之下将年老体弱的姑母背至深山抛弃。井上靖在短篇小说《姨拾》当中提到《大和物语》中的弃老传说与印度传来的弃老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井上靖认为《大和物语》中的弃老传说大概在佛教传入日本之时便已传入日本。但是我们在印度佛经《杂宝藏经》卷一第4则《弃老国缘》和卷二第14则《波罗奈国有一长者子共天神感王行孝缘》这两则弃老故事中可以看到,它们讲的都是老人以丰富智慈答问,为国家解除危难,因而促使国王废除弃老旧规,树立敬养老人新俗的故事。?輥?輵?訛印度佛经中对婆媳矛盾并未提及。笔者认为,“婆媳相争型”弃老故事在日本的发达与当时的母系社会大背景有着密切关系。如前文所述,在当时社会女性是家庭中的权力支配者,婆婆作为现在的家庭权力支配者,媳妇作为未来的家庭权力支配者,这两者之间在权力未完成交接之前媳妇必须在婆婆的压制之下生活,一旦婆婆年老失去掌控力,掌权的媳妇便开始压制婆婆,小至忽视大至抛弃。这种大背景下婆媳之间的斗争自然不同于女性地位低下的父系社会,父系社会的女性只掌握家庭内部的主妇权,而此时母系社会下的女性不仅拥有主妇权,在财产的分配与继承以及婚姻关系中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婆媳之间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笔者认为这便是导致日本“婆媳相争型”弃老故事发达的原因。
四、结语
本文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日本弃老型故事的梳理发现日本弃老型故事多为“弃母”,在对中日弃老型故事类型的考察上发现,日本比中国多出一类“婆媳相争型”的故事。为了探讨这兩者背后的原因,笔者结合当时日本的社会背景,发现弃母型故事的产生可能与母系社会大背景下,访妻制导致的父亲角色的缺失有关。另外,“弃母”而不是“弃父”与择优劣汰的社会机制也密切相关,女性作为权力支配者一旦失去劳动力和剩余价值便会被社会淘汰。同时,“婆媳相争型”故事是女性之间权力斗争的产物。
弃老的故事流传千年,后世人都希望借“弃老”的故事来唤醒人们“敬老”的良知。在物资充足、人类伦理道德观念日益觉醒的当今社会,弃老型故事里描述的明目张胆的弃老方式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是空巢老人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弃老呢?在现代的亲子关系中,老人又处于怎样的状态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注释
① 《万叶集》: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和歌集,编撰于七世纪后半期至八世纪后半期.
② 元觉谏父的故事最早见于《史记》当中,元觉又名原谷.敦煌遗书《搜神记》引《史记》曰:“孙元觉者, 陈留人也.年始十五……父便得感悟,遂即却将祖父归来,精勤孝养,倍于常日.”
③ 毕雪飞.中日弃老故事比较研究——以“原谷型”与“姥捨て型”为中心[J].民俗研究,2015(5):122
④ 《姥捨山伝説》讲述的是一位幼年痛失双亲的男子,在姑母的抚养下长大成人并娶妻成家,之后男子在妻 子的教唆之下将年老体弱的姑母背至深山并将她抛弃,弃母后男子回至家中,看到山上皎洁的明月,念 及姑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甚是后悔、愧疚不已,便将姑母重新接回家中.
⑤ 《俊赖髓脑》是源俊赖所作的和歌歌论著作,成书于1113年。
⑥ 叙述的是在天竺,有一个国家的国王规定年过七十的老人要被遣送到别的国家,一位大臣不忍如此,便将母亲藏于家中密室,之后邻国来犯并出难题刁难,大臣在母亲的帮助下解答难题阻止了邻国的进攻。国王听闻真相后边废弃了遣送老人的规定。(笔者译)
⑦ 刘守华.《杂宝藏经》与中国民间故事——佛经故事研究之二[J].西北民族研究,2007(2):42
⑧ 柳田国男.『日本昔話名彙』、日本放送出版協会、1971:173-175.
⑨ 大岛建彦.「姥捨ての伝承」東洋大学日本文学文化学会事務局:『日本文学文化』2001(2):2-3.
⑩ 柳田国男.「親捨山」、『柳田国男全集』第23卷、筑摩文庫、1991:389-401.
?輥?輯?訛 中田美季子.「わが国における棄老説話の演変」、学習院大学国語国文学会誌1988号:1-12頁
?輥?輰?訛 菊地和博.「暴力の民俗」、『東北学』2005年第3号、第132頁
?輥?輱?訛 毕雪飞.中日弃老故事比较研究——以“原谷型”与“姥捨て型”为中心[J]. 民俗研究,2015(5):119- 120
?輥?輲?訛 张达.“弃老传说”在中国和日本的流传及演变[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4(5):111.文化恋母情结”里的‘ 母是文化母亲,其内在含义是指母系文化所形成的女性崇拜.
?輥?輳?訛 李卓.日本妇女社会地位的演变[J].日本研究,1998(1):50.
?輥?輴?訛 家长因各种缘故不堪统帅一家责任之时,便将其承担的公、私职务让给身体健壮及有能力的继承人,由其继续履行侍奉主君的义务,使本来在死后发生的继承行为在生前发生.
?輥?輵?訛 刘守华.《杂宝藏经》与中国民间故事——佛经故事研究之二[J].西北民族研究,2007(2):44.
参考文献
[1] 毕雪飞.中日弃老故事比较研究——以“原谷型”与“姥捨て型”为中心[J].民俗研究,2015(5):117-124.
[2] 刘守华.《杂宝藏经》与中国民间故事——佛经故事研究之二[J].西北民族研究,2007(2):40-54.
[3] 江守五夫.『日本の婚姻:その歴史と民俗 日本基層文化の民族学的研究Ⅱ』東京:弘文堂,1986:135- 136,156-161.
[4] 吉川祐子.「生まれ清まりの民間説話ー棄老譚の宗教民俗ー」、説話·伝承学会,編.『 説話·伝承学』 第6巻、説話·伝承学会出版,1998(4):132-136.
[5] 大岛建彦.「姥捨ての伝承」東洋大学日本文学文化学会事務局:『日本文学文化』2001,02:11-18
[6] 柳田国男.『日本昔話名彙』日本放送出版協会1971:173-175
[7] 中田美季子.「わが国における棄老説話の演変」学習院大学国語国文学会誌1988:1-12
[8] 菊地和博.「暴力の民俗」『東北学』2005,03:132
[9] 柳田国男.「親捨山」、『柳田国男全集』第23卷、筑摩文庫1991:389-401.
[10] 张达.“弃老传说”在中国和日本的流传及演变[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4(5):108-113.
[11] 李卓.日本妇女社会地位的演变[J].日本研究,1998(1):50-57.
[12] 佐々木陽子.「「棄老研究」の系譜(2)文学的アプローチ 福祉社会学部論集」 鹿児島:鹿児島国際大学福祉社会学部,2001:14-26.
[13] 根本敬子.「姥捨て伝説と『遠野物語』」仙台: 東北民俗の会41.2007(6):59-65
[14] 佐藤弘夫.「中世の女性の結婚と仏教」東京:勉誠出版,2012(9):69-7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