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跨文化视野下的新移民写作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1621
花卉

  摘 要:德国华裔女作家刘瑛近期出版了她的中篇小说作品集《不一样的太阳》。这部作品集不仅填补了德国华文文学的缺失,也体现了海外华文文学一些新的特点和走向,是以跨文化视野下新移民写作的代表。本文将从关注多元差异、聚焦小移民群体、独特的跨文化女性视角与叙述结构三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评论。探讨刘瑛如何展现新世纪华人移民在德国的生存状态与心路历程。

  关键词:刘瑛 移民写作 跨文化 女性视角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海外华文文学作为台港澳文学的延续,开始进入学界研究者们的视野,并使得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更具完整性。目前,世界华文文学的格局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北美和欧洲这三个地区。其中,东南亚地区由于与中国在历史上联系更具紧密,其华文文学创作起源较早,发展力量也比较庞大。北美地区活跃的作家群,使其成为了华文文学发展最快的地区。而相比之下,欧洲地区的华文文学因其自身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国家政策,华人移民较为困难,导致华文作家人数少而分散、华文文学创作长期处于边缘化。刘瑛的出现,恰好填补了德国华文文学的这一空白。

  刘瑛于80年代中期大学毕业后,当过大学老师、报社记者。现定居德国,并担任中欧跨文化交流协会主席,是海外文轩作家协会、美国文心社会员。自其首部中篇小说《生活在别处》在《中国作家》发表后,她又先后创作了一系列中篇小说。

  《不一样的太阳》收集了刘瑛的六部中篇小说,均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华人在德国生活的现状以及以德国为代表的当代欧洲国家对中国的看法。小说人物涉及中德两国不同阶级、不同职业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物,内容涵盖了文化、政治、教育、法律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她的小说不仅真实、客观地展现出了当代华人移民在陌生国度的生活状态和生存困境,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近年来海外华文文学的一些新特点。这对欧洲地区乃至世界的华文文学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关注多元的文化差异

  正如这部作品集的名字《不一样的太阳》,刘瑛笔下的华人们在德国的生活难免有磕绊,但阳光依旧和煦、温暖,只是这太阳并未同国内的太阳完全一样,意喻同一个世界包含着不同的文化。空间的位移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的种种差异。刘瑛冷静地关照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种种差异,并试图通过文学从这些差异中提炼出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华。她在自序中提到:“长时间生活在异国他乡,异乡已成为第二故乡。然而,种种差异依然如影随形,挥之不去。于是,我试着去表现和反映这种差异。我也试图在种种差异中寻求某种理解与融合。我知道,文学,永远不能给出简单答案。我们将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坚守与扬弃,提炼与升华。”[1]最为体现这一特点的就是刘瑛的代表作《生活在别处》。

  德国与中国都具有历史悠久、文化著称于世的特点,但这两个大国之间却同样由于文化隔阂、交流不够充分造成双方仍存在某些误解。在故事开始,初到德国的佳颖就陷入了难题:学校语言班要求女儿霖霖准备家庭作业《介绍你的国家》,然而在德国能找到的介绍中国的资料少之又少。仅有的资料都不能全面、真实地展现当代中国的风貌,从中反映出中德两国在文化交流上所存在的局限性。在佳颖一家人与罗兰德夫妇共同探討中国文学时,来自不同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解读更是充满了趣味性。罗兰德对中国古诗《枫桥夜泊》的疑惑,以及他所提出的“诗词和‘文采的联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中国文学的角度。小说场景的设置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获得了知识性的启迪,而充满思辨意味的对话则体现出了国与国之间平等、互动的对话关系。

  有差异就容易有矛盾,在小说中就表现为情节冲突,从而也就展现出了人物性格。较之以往移民文学中对华人移民的塑造,刘瑛笔下的新移民们则更注重平等对话,渴望融入到异国的社会,却并不妄自尊大。在《不一样的太阳》里,华人女性泓韵与女儿同学的母亲,曾产生一些误会。尼娜的母亲对泓韵的态度很冷漠,甚至当她到泓韵家做客时,还对泓韵家的经济条件冷嘲热讽,但泓韵却是不卑不亢,并以一句“友情让人快乐,热情使人温暖”博得了尼娜母亲的信任。作为70年代“留学生文学”的先驱,於梨华曾在其代表作《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塑造了牟天磊由于得不到任何认同,幻梦在异国破碎而颓废、寂寞的形象,抒发了“无根一代”们的心声。在刘瑛的作品中,我们已经看不到牟天磊们的影子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群朝气蓬勃、有着开放心态的新世纪移民。

  二、聚焦小移民的成长经历

  刘瑛小说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内容多以描述随华人父母移民的儿童在德国受教育情况为主。刘瑛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了这一容易被忽视的社会群体——小移民。他们与成人移民不同,除了没有完全独立的经济和生活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和世界观。在这种文化背景不统一的情况下,儿童在文化归属上很容易产生困惑。刘瑛一方面借教育这个切入点真实地反映出这些小移民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处境,另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德国社会文化的深入体察。

  《梦颖经历的那些事儿》表现了中德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师生关系,整篇小说带来的震撼性是不容小觑的。从故事开头梦颖与延斯的一次次交锋可以看出在中西两种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孩子在性格养成、看待事物方面上的种种不同。梦颖正直、上进,能够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化敌为友。但有时会有怕惹麻烦、用沉默的态度来保全自己的想法。相比较而言,延斯独立、有想法,敢于质疑,但却过于自由散漫,无视课堂纪律。这与西方文明重视个人价值的传统不无关系,当延斯与卡若琳老师发生冲突后,更多的德国人没有责怪延斯,而是认为这是由于老师不具备完善的管理能力造成的后果。延斯调皮、好动,爱耍小聪明,但这并不能成为卡若琳老师辱骂他、贬低他的理由。可见西方教育观念与中国传统“尊师重道”之间的不同。同时,这部小说也揭示了在教育环节中普遍存在的一系列矛盾:教师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现实需要的矛盾、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遵守学校秩序之间的矛盾以及教师和家长教育观念不一致的矛盾,对于整个教育界都具有一定启示。刘瑛的这些作品会让读者不自觉地将两国的教育观、价值观进行对比,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得失。

  三、独特的叙述视角和结构

  海外华文创作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作家多为女性。刘瑛的独特之处在于,她是以跨文化的女性视角进行叙述的。在这部作品集里,每部中篇小说中,都贯穿着一个“她”,包含了华人女性在德国生活遇到的种种现实问题以及德国女性的爱情观、价值观,表达了作者开放性的女性写作态度。同时又通过女性视角折射出作者对于世界、社会及人生的深度思考,其中包括了以哲学、宗教为代表的精神文化,以法律、教育、政治为代表的制度文化还有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这种跨文化视野使得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具有很强的思辨意义,大大提高了作品的深度。《马蒂纳与爱丽丝》中呈现了三个风格各异的女性:华人女性奕丽、德国新女性马蒂纳与德国传统女性爱丽丝。这三人由于自身文化观念的差异形成了鲜明的映照。奕丽不甘于做家庭主妇,希望能为自己今后的生活立下新的目标;马蒂纳之前有过四次失败的婚姻,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生活,却依然努力寻找真爱,渴望幸福的婚姻;爱丽丝经历过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过三次婚,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始终笑对生活。虽然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但她们对于爱情的渴望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却是相同的。

  刘瑛的中篇小说还体现了她很强的小说架构能力。开头引人入胜,中间高潮迭起,结尾还留有悬念。在有限的篇幅内涉及到了德国的教育、社会、法律、政治、宗教、文化等多方面,多而不杂,紊而不乱,可见功利颇深。在《梦颖经历的那些事儿》中,小说的前半段将梦颖与德国男孩延斯之间的种种矛盾展开,为后面埋下伏笔。小说后半段则主要讲述了班主任卡若琳被实验道具夹熊器夹伤而寻找作案人的经过。断案的过程一波三折,甚至梦颖还一度成为嫌疑人。在审判过程中,读者很容易凭借自己的思维模式怀疑作案人是调皮好动、不守规矩的延斯。只到故事的尾声,作者才交代出卡若琳患有间歇性失忆症,她自己才是真正的作案人。乔纳森·卡勒认为:“叙述的特有形式在讲述骗人者反而受骗了,或者局面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时,就制造了曲折變化,给人以快乐和满足,而且许多叙述都具备这个基本的功能:通过使大家熟悉的局面发生转变而给人以快乐和满足。”[2]剧情的跌宕起伏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审美感受,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四、结语

  刘瑛的这部作品集展现出了新世纪以来,华人移民新的生活面貌和风采。他们有着更为开放、包容的心态,有着更加积极融入德国社会的欲望。背后彰显出的是中国在世界上越来越开放、包容的大国姿态。同时,刘瑛的作品涵盖面广、社会意蕴深。她以教育为切入点,关注小移民群体在成长中面对的机遇与挑战。而女性视角结合了开阔的跨文化视野之后,使其文本体现出了浓厚的文化交流意味,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德国。就作品内部而言,刘瑛的小说情节紧凑、善于制造悬念;语言平实,富有感人的力量;感情细腻,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总体来看,刘瑛的这部作品集不仅填补了德国华文文学的缺失,体现了海外华文文学一些新的特点和走向,期待未来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德)刘瑛.不一样的太阳[M].厦门:鹭江出版社,2016.

  [2] (加拿大)林楠.跨文化书写的可喜实践——解析德国华裔作家刘瑛的小说创作[J].名作欣赏,2016(13):124—126.

  [3] (美)乔纳森·卡勒,著,李平,译.文学理论入门[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4] 王红旗.爱与梦的讲述——著名女作家心灵对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 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6] 赵颖.海外华文文学中的女性写作[J].海外华文文学研究,2010 (4):192—20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