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精神分析学视野下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2234
钱宇

  摘 要:《野草》中《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一篇历来为学者相对忽视,本文通过文本细读,揭示聪明人、傻子、奴才三者的特点及相互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入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对该文主题做出另类解读:该文揭示了鲁迅在爱情和责任的两难中作出的一个最重要的决定。

  关键词:聪明人 傻子 奴才 弗洛伊德

  《野草》中《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一篇成形于1925年12月26日,最初发表在1926年1月4日第60期《语丝》上。该文自发表以来,许多学者(如陈安湖、孙玉石、钱理群、李天明、丸尾常喜等)对其进行了解读,他们多认为该文在《野草》诸篇中构思相对简单,主题也比较明确——“聪明人”是指鲁迅所谓的“特殊知识分子”,他们实际上是统治者的帮凶,仗着肚子里的知识,帮助统治者奴役人民。“傻子”是指鲁迅盛赞的“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斗争者,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力图用自己的革命实践为人民创造美好的生活。“奴才”揭示了麻木、愚昧的国民性,他们在悲惨的生活面前只是一味地诉苦、呻吟,却丝毫没有通过革命斗争以改变自身奴隶地位的意思。鲁迅写作此文,意在针砭麻木、愚昧的国民性,揭露“特殊知识阶级”的嘴脸,促成广大人民像“傻子”一样勇敢地投入到推翻封建制度的革命斗争中去。笔者认为,他们对本文的理解采用了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他们的立论没有建立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因而他们对于该文主题的理解存在误区。

  一、文本细读

  从表面上看,《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主要由三个场景构成。

  场景一:“奴才”向“聪明人”诉苦——“吃的东西不如猪狗”(“悲哀”)→“这实在令人同情”(“惨然”)→“可不是么”(“高兴”),每天无休止地做工→“唉唉”(“叹息着”、“眼圈发红”)→寻求解脱之道→“我想,你总会好起来”→诉了苦,得了安慰,觉得舒坦。

  场景二:“奴才”向“傻子”诉苦——居住环境差,主人不把他當人看(“流着眼泪”)→“混账”(“大叫”)→住一间破小屋,没有窗户→让开窗→不敢→径自动手砸泥墙→“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奴才赶走傻子。

  场景三:“奴才”得意——向主人邀功(“恭敬而得胜地”)→“你不错”,向聪明人表达谢意(高兴地)→“可不是么……”

  纵观三个场景,我们可以对人物特点做出如下分析:“奴才”受到极度的压迫,却只知道一味地诉苦,而排斥革命举动。“聪明人”的确很聪明,他自知当前没有强大的实力,所以,当“奴才”向他诉苦时,他仅感同身受地做一番表态,而不提出任何具有实践性的举措。从他欲言又止的情态看,他显然知道“奴才”的解脱之道——改变不平等的人际关系,但他终究没有鼓动奴才去做任何改变,他主张的应对之道是维持现状,寄希望于未来。当“奴才”赶走“傻子”之后,他在第一时间赶去慰问。其行为的客观结果是:与“奴才”形成了融洽的关系,逐渐取得了“奴才”的信任,客观上,他的行为也有利于维护“主人”的统治秩序,据此推测,他与“主人”的关系应该也不错。“傻子”很傻,首先,他事先没有作敌我力量的分析,贸然去砸主人的房子,注定要失败;然后,他没有设法取得奴才的支持,单枪匹马便去砸泥墙,显得很愚蠢;最后,他斗争的目标仅仅是在旧屋子上加一个窗户,眼光很狭隘。试想,如果人们都学傻子,呈匹夫之勇,贸贸然去斗争,其结果怎样?恐怕都作了无谓的牺牲。

  实际上,鲁迅并不称赏“傻子”式的行为,他在1925年3月11日致许广平的信中说:“对于社会的战斗,我是并不挺身而出的,我不劝别人牺牲什么之类者就为此……中国多暗箭,挺身而出的勇士容易丧命,这种战法是必要的罢。但恐怕也有时会迫到非短兵相接不可的,这时候,没有法子,就短兵相接。” ①134在同年3月18日致许的信中说:“所以我想,在青年,须是有不平而不悲观,常抗战而亦自卫,荆棘非践不可,固然不得不践,但若无须必践,即不必随便去践,这就是我之所以主张‘壕堑战的原因,其实也无非想多留下几个战士,以得更多的战绩。” ①139在同年4月14日致许的信中又说:“在进取的国民性中, 性急是好的,但生在麻木如中国的地方,却容易吃亏,纵使如何牺牲,也无非毁灭自己,于国度没有影响。” ①151可见,鲁迅反对人们贸贸然投入到革命斗争中去,认为这是作无谓的牺牲。在这封信接下来的内容中,他提出了他乐见的斗争方式:“要治这麻木状态的国度,只有一法,就是‘韧,也就是‘锲而不舍。逐渐的做一点,总不肯休,不至于比‘轻于一掷无效的。但其间自然免不了‘苦闷,可是只好便与这‘苦闷反抗。这虽然近于劝人耐心做奴隶,其实很不同,甘心乐意的奴隶是无望的,但如怀着不平,总可以逐渐做些有效的事。” ①151“傻子”的行为显然属于“轻于一掷”之类,“聪明人”的举动颇能让他以后“逐渐地做些事”。所以,鲁迅怎么会盛赞“傻子”,而完全否定“聪明人”呢?

  再者,鲁迅曾在《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中对《野草》诸篇的主题做过说明,对其中八篇作品(《我的失恋》、《复仇》第一篇、《希望》、《这样的战士》、《腊叶》、《淡淡的血痕中》、《一觉》、《失掉的好地狱》)的主题,鲁迅直言不讳,至于其他作品,他只说:“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也就很含糊了。”试想,如果鲁迅创作《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的原意如前述学者所言,那意味又有什么难于直说的呢?

  基于此,笔者认为前述学者对于《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的批评是有误的,该文的主题应该指向其他。

  二、想爱却不敢爱

  可以说,《野草》中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以象征主义手法完成的,带有梦幻特征,且作者的创作意图语焉不详,这自然让人联想到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再进一步,便是《苦闷的象征》。1924年鲁迅翻译出版了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该书在介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其中包含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梦的检查作用、伪装作用、移置作用)的基础上,提出“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②当时间进入1925年,《苦闷的象征》仍然占据着鲁迅的意识,并且此占据的势力在不断滋长。据《鲁迅日记》记载,1925年4月左右,鲁迅正在给学生讲授《苦闷的象征》,当年9月、11月,鲁迅两致信于许钦文,与之探讨该书的封面问题。①有鉴于此,笔者认为《野草》就是鲁迅当时的苦闷的象征,其中有很多作品是鲁迅有意识地运用精神分析学理论进行创作的结果,《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就是作者的一个白日梦。

  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在创作《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的当日还写了《腊叶》(由于鲁迅习惯在夜间写作,所以笔者推测他写作这两篇文章的时间间隔不长)。《腊叶》借一片黄蜡似的枫叶象征衰微的自己,据鲁迅所说,它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也就是说,鲁迅当时想到了许广平,想到了“爱”这一主题。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学新论》中谈到,所有在同一晚上出现的梦境皆属于同一脉络,这些梦境的数目往往与梦的隐意结构中各个分离隔绝的中心相对应,或者符合做梦者心理生活的互相克制的倾向。③318据此,两篇文章应该都从属于“爱”这一主题,在《腊叶》中,作者极尽对爱人的缱绻之意,那么在《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作者的该意图应该不能得逞,下文的分析将证明笔者的观点。

  1925年是鲁迅和许广平二人感情的急剧升温期,这其间因为“女师大事件”的缘故,他们开始通信,交往的频率也大大增加了。鲁迅每次写给许广平的信都用了很大的篇幅,表现出对她特别的关爱。十月,许广平大胆地向鲁迅表达了爱意,她以“平林”为笔名,在鲁迅主编的《国民新报》副刊乙刊发表了一篇叫《同行者》的文章,表示她不畏惧“人世间的冷漠、压迫”,不畏惧“戴着‘道德的面具专唱高调的人们”给予的“猛烈的袭击”,“一心一意的向着爱的方向奔驰”。她在另一篇散文《风子是我的爱》中,更是不顾鲁迅已有妻室的现实,为了爱情向旧传统发起了勇敢的挑战:“不自量也罢,不相当也罢,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与我们不相干。” ④可以想见,许广平的这些行为在当时给鲁迅心灵造成了多么巨大的冲击!鲁迅年轻时接受了新式思想,出于孝道,早年他听从母命娶了朱安。他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具备强烈的道德意识的男子,虽然多年来他与朱安一直有名无实,但他一直很尊重她,尽职尽责地照顾她,始终承认她作为妻子的地位。可是现在,可以与他在心灵上相契合的许广平出现了,并且大胆地追求他。又一个值得注意的情況是这段时间鲁迅和许广平的交往带给朱安很大的精神压力,终于导致9月间她因为严重胃病而入院。⑤所以,1925年底,鲁迅在个人感情上实际上处于一个两难的局面——想爱又不敢爱。

  若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分析,此时,在无意识层面,鲁迅一直受到压抑的原欲被唤醒了,他想与朱安离婚,娶许广平为妻。在意识层面,对朱安的责任感和强烈的道德意识对原欲施以压抑作用。在前意识里,鲁迅有一个“聪明”的想法,即在不改变朱安“主人”地位的同时,继续发展与许广平的正常的关系,在未来的时间里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三股势力彼此厮杀,忽上忽下,胜负难凭。笔者认为,《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就是记录了这其中的一次“战斗”,“聪明人”象征“前意识”,“傻子”象征“无意识”,“奴才”象征“意识”,而“主人”象征朱安。如此,这个故事便可以这样演绎:鲁迅受道德和责任感压迫着的“意识”不堪重负,向“前意识”寻求解脱之道。“前意识”认为除了维持现状、随时变化外,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所以它只能一味地表同情,说“你总会好起来”。“意识”得了“前意识”的安慰后,自身压抑状况有所缓解,但因为“前意识”只能不时地被人想起,所以很快鲁迅的意识又陷入到深重的压抑之中。这时候,不堪重负的“意识”转而向“无意识”寻求办法,“无意识”兴冲冲地要取缔朱安作为妻子的地位(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如窗子等一切有空间性和容纳性的事物都象征着女性生殖器,所以,“傻子”为“奴才”去砸一个窗洞的行为暗示作者在无意识里想让许广平取代朱安,为自己原欲的释放找到出路③ 90),这时候,慑于朱安作为妻子的既成事实,鲁迅的责任感和道德意识瞬间被强化了,又把“无意识”从“意识”领域赶了出去。此役,“意识”获胜,它为自己坚守了道德和责任的高地而高兴。它维护了朱安的地位,朱安自然说“你不错”。最后,“前意识”又窜出来了,因为“意识”及时制止了“无意识”要急推许广平取代朱安的危险行动,维护了朱安“主人”的地位,它的行为也有利于鲁迅继续发展与许广平的正常的关系,所以“前意识”也予以支持。

  或许,就是在1925年12月26日这一天,鲁迅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决定不改变朱安作为妻子的地位,同时继续发展与许广平的正常关系,在未来的时间里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我们看到直到1927年10月,鲁迅和许广平才开始了同居生活,而终其一生,鲁迅也没有和朱安离婚,保留了后者作为妻子的地位。或许,鲁迅觉得这一天的这个决定很重要,有必要记录下来而又难于直说,所以他采取了这样的象征方式予以记录。

  注释

  ① 鲁迅.鲁迅书信[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② (日)厨川白村.鲁迅,译.苦闷的象征[M].未名丛刊之一,1924.12.

  ③ (奥)弗洛伊德.罗生,译.精神分析学引论·新论[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7.

  ④ 陈漱渝.许广平与鲁迅[J].鲁迅研究年刊,1981.

  ⑤ 孔慧怡.字里行间:朱安的一生[J].鲁迅研究月刊,2002(1).

  参考文献

  [1] 陈漱渝.许广平与鲁迅[J].鲁迅研究年刊,1981.

  [2] 孔慧怡.字里行间:朱安的一生[J].鲁迅研究月刊,2002(1).

  [3] 钱理群.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一)[J].语文建设,2011(11).

  [4] (日)厨川白村.鲁迅,译.苦闷的象征[M].未名丛刊之一,1924.12

  [5] 李天明.难以直说的苦衷:鲁迅《野草探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6] 鲁迅.鲁迅书信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7] (奥)弗洛伊德.罗生,译.精神分析学引论·新论[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7.

  [8] (日)丸尾常喜.耻辱与恢复——《呐喊》与《野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

  [9] 陈安湖.《野草》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

  [10] 孙玉石.《野草》二十四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