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发展,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多模态教学资源的应用。本文在综述多模态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第七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江苏赛区中的视听说课堂教学实例,从多模态教学资源的选取和安排,基于多模态的视听训练和口语训练等角度,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有效教学,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以期为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多模态有效教学 教学比赛 课堂分析
一、引言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文字和例如图像、声音、颜色等其他符号。通过不同感官获得的多模态信息在社会交际中和语言一样,能够使得话语意义解读的更全面和更有意义。这种基于多模态的话语分析法在现代语言类教学,尤其是听说课程中被广泛应用。
笔者作为第七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参赛选手之一,有幸获得了江苏赛区本科(视)听说组特等奖。参赛期间也观摩了其余参赛教师的视听说类课程,分析总结了多模态理论在提高有效教学中的应用,提出通过交互协作的多模态化教学来提高听说课堂效率。
二、多模态理论基础下的有效教学
(一)多模态理论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是Kress 和Van Leeuwen(2001)在接受Halliday符号化语言的观点基础上,认为非语言符号模态同样可以表达各类概念。因此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语言文字,还涉及诸如图像、声音、颜色、影像等符号。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将语言和其他相关的意义资源整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看到语言系统在意义交换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而且可以看到诸如图像、音乐、颜色等其他符号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朱永生,2007)。本文基于多模态理论分析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中多模态符号的不同特点,从而利用这些特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遵循教学规律,进行有效的教学,力争做到每节课都教有实效、学有实效,提倡教育回归本质和核心价值(蔡宝来,车伟艳,2013)。它需要符合两个方面:首先要符合教育规律,能够从课堂内容、教学主体和教学客体多方面入手,优化教学要素;再次能促进学生在课堂中不断进步和发展,并符合社会和学生个人的教育需求。
本次大赛验证了这一理论,在听说课堂上,众多参赛教师以多模态教学为手段,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化教学效果。尤其是摈弃应试培训的做法,探索各种有效、丰富多彩的语言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三、课堂分析及研究启示
杨惠中教授(2011)在研究有效教学的时候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选择的:教学材料、课堂设计。如果结合多模态再详细分析听说课堂的特殊性,又可以将其细分为:多模态教学资源的选取和编排、基于多模态的视听训练以及基于多模态的口语训练。
(一)多模态教学资源的选取和编排
听说课堂上教师往往需要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些许教材以外的素材。面对大数据环境下爆发式呈现的各种多模态信息资源,我们在获取材料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材料要注意难易适当,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既要能够让学生听懂、看懂,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例如一位参赛教师在讲授“Embracing College Life”单元时选取了一段奥巴马面对全美高中毕业生的演讲,内容切合单元主题,语速适中,大多数学生可以掌握该演讲内容,且学生通过该视频对于大学生活有了新的视角。这一材料的选取是对该主题非常理想的补充,增加了该堂课的教学有效性。
第二,材料要注意趣味性,教学材料应尽量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兴趣。从这次大赛来看,大多数教师都比较注意这一点。例如一位参赛教师在授课中加入了与主题有关的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的片段,不但和主题切合,且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兴趣明显增强。另外,多模态的PPT应用改变了过去单一模态的板书类型,同时也成为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切入点,多数参赛教师的PPT制作不但清晰明了,还加入了图片、卡通等让播放显得更为生动的素材。
最后,材料要注意整体有效性,即多模态教学资源需要安排合理,循序渐进且适当重复,各个项目过渡自然,衔接流畅。而在听说课堂中尤其要注意课程安排的层次性,例如一位参赛教师在讲述“The Changing World”主题的时候,因为想面面俱到,所以每个环节都设计得很全面,反而显得重点不突出。且课堂上过多的听力训练设计实际上分散了学生对于关键内容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对于整个课堂学习的理解。
(二)基于多模态的视听训练
英语听说课的目的是通过视听训练让学生理解课堂材料,掌握当中的语言知识并做到有效输出。而基于多模态的视听训练则要注意通过多种形式,如图片、影像资料等让学生充分习得词语和结构的意义、用法、使用语境、褒贬含义等。听说教学课堂的有效性要注意内容深度、背景知识、语言点、听力技能等。
首先为帮助学生理解,使视听训练收到实效,要进行相关背景知识介绍和听前语言训练。从本次比赛来看,不少教师采用简单的图片来引入背景知识,激活学生认知中的相关知识和语言,这样既不会令导入语言过冗,也不会冲淡后续内容的重心位置。
其次视听课要兼顾听力能力训练和听力技巧培养,一般来说这部分内容采用视频模态比单纯的音频模态更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有相当难度的听力材料,可以通过不同的听力活动组织练习,使听力任务的难度有序增加。在本次赛程中,多数教师在视频播放第一遍时只要求学生泛听,结合视频内容,抓住大意即可。在第二遍时则以不同的听力活动形式,如听写关键词,完成图表,回答问题等训练精听能力。但是大多数教师没有呈现对于听力技巧的讲解和操练。比赛要求在二十分钟时间内展现完整的教学过程,听力技巧的习得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笔者因此在比赛时结合视频材料加入了听力时对连音(liaison)辨析的讲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基于多模态的口语训练
有效的口语训练应该以切实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核心。课堂口语训练可以即时检测学生当堂课程的习得情况,是否掌握了相关语言知识,是否可以有效表达相关内容等。多模态口语训练,可以借助多模态手段,围绕教材主题,结合语言知识和功能表达法,更好的培养学生“敢说、会说、想说”的英语口语教学目标。
首先是敢说,中国大学生因为课堂环境,性格因素等关系,大多对于课堂上要求展现其英语口语的活动显得较为胆怯和不主动,因此教师安排的练习要具有递进性, 逐步增加学生口语练习的难度。不能一下打退了学生的积极性。从比赛时所呈现的课堂情况来看,可能是由于赛时有限,教师分配给口语训练的时间普遍较少,但过程中都普遍采取鼓励褒扬的态度,不断诱发学生表达内容,学生也都积极配合,反应良好。在平时的课堂上,口语练习要做到比重适中,重点突出,以鼓励学生为前提有效展开。
其次是会说,在学生敢于开口的前提下,教会学生用英语进行表达。教师需结合视听练习中语言知识的输入,用多模态手段如音频视频,图片、任务卡片和词汇句型卡片等提供给学生情境和话题,鼓励学生有效输出。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可以进行简单的仿说练习逐渐从教师控制的语言结构练习过渡到学生自主口语练习。
最后是想说,这是前两部分的升华,通过学生的多说多练,以获得必要的自信,达到口语熟练程度。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寻求各种机会,达到滚雪球式的提高。这时候的多模态手段反而相对比较简单,就是真实的对话。通过现实的问题讨论,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口语练习,综合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四、结语
听说课是英语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有效的视听说教学尤其应该以培养学生英语听说交流能力为主要目标。文章以第七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多模态理论和有效教学两者结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在多模态话语理论指导下,英语视听说有效教学不再是静态的、单一的;而是动态的、多层面的有效互动过程。研究多模态话语教学促进了对学习者听说能力的培养,同时提高了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Kress,G.& T van Leeuwen.2001.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l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M].London:Arnold.
[2] 朱永生.2007.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5).
[3] 蔡宝来,车伟艳.2013.课堂有效教学: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J].教育科学研究(1)
[4] 杨惠中.2011.有效教学——从“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谈起[J].外语界(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