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将基于工作坊的仿写翻译教学模式应用于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并进行了实证探索。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改变传统英语翻译教学的单一性,实现翻译课堂的多样化,提高翻译教学效果和学生翻译能力,具有可行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工作坊 仿写翻译教学 实践探究
传统翻译教学往往只注重翻译技巧和练习,普遍缺少大量的同一题材和体裁的可比文本和常用句式,对同一文体中从词、句到篇章的英汉差异和行文模式挖掘不够深入。这一现状导致翻译练习过程中,尤其是汉译英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无法地道准确地传递英语原文的信息,并由此产生了极大的畏难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翻译能力的全面提高。如何更好地利用大数据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巨大资源来促进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模式的改革,让网络资源更好地为翻译教学服务,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理论基础
“工作坊式”教学理念是美国麻省大学翻译中心主任埃德温·根茨勒教授提出的,“翻译作坊类似商业性的翻译中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译者集中在一起进行翻译活动”(Gentzler,1993:7)。1986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社会学习理论的焦点是观察学习,即模仿学习。并进一步指出:“在技能获得的过程中,示范观察学习更像是规则学习” (班杜拉, 2001:64)。
以上研究为基于工作坊的仿写翻译教学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仿写翻译教学模式是指在网上搜寻可比性语料,从中寻找惯用的表达方式,翻译时加以模仿。翻译作为英语学习的一项技能训练,可以采用以上模式。因此,本文试图将基于工作坊的仿写翻译教学模式应用于翻译教学中,目的是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翻译技能、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二、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
基于工作坊的仿写翻译教学模式及具体教学安排如图一所示,本研究的对象为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实验中,随机选取两个班,每班30人。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采用基于工作坊的仿写翻译教学模式;另一个班作为对照班,采用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试行这两种教学模式一个学期。
三、一个教学实证的介绍和分析
将设计好的基于工作坊的仿写翻译教学模式应用于翻译教学。现以一个教学实证为例来对比分析所得数据,并进行相关讨论。
(一)实证研究原文本
李大钊纪念馆简介:
1. 李大钊纪念馆是经中共中央批准设计兴建的,于一九九七年八月十六日落成。③纪念馆占地面积一百亩,建筑面积五千八百八十平方米,馆内主要参观景点有李大钊生平陈列展览馆、李大钊纪念碑林等。
2.李大钊纪念馆建筑风格融民族传统与现代建筑格调为一体,既是李大钊生平业绩的陈列展览馆又是独特的旅游景区,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国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二) 对教学实证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我们对两个班的作业情况进行了统计,见表一。由表一可见,在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下,译文结果呈现很大差异。因受到卢浮宫等可比文本介绍的影响,实验班的工作坊不同程度上仿写了可比文本的句式,并根据句意划分和英语注重形合的规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拆译,摆脱了汉语的束缚。相比而言,对照班大多数译文很难跳出汉语意合的框架,“胡子眉毛一把抓”,并存在着很多用词不地道、漏译、表达不正确等问题。
四、 实验研究
为检测这一教学模式在翻译教学中的有效性,进一步对其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包括两次测试:前测和后测。前测于学期初,后测于学期末,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翻译水平测试。对比两个班级两次测试的分数,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
两次测试的翻译试卷分别来自2012年11月和2015年5月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三级笔译实务的汉译英部分。本实验选取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试卷有两个原因:一是该试卷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出题者均是英语方面的专家;二是该试卷的难易度很适合已经打好了一定英语基础的大三学生。
对于本研究收集的数据主要采用数据统计工具SPSS 21.0 对其进行分析。在SPSS软件中选用一般线性模型单变量分析,将后测成绩作为因变量,前测成绩作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分析结果如表二-五所示。
由表二和表三可以看出,本文进行的协方差分析结果是有效的。
从表四协方差分析表中可以看出, “前测成绩”和“教学模式”都会对“后测成绩”产生显著影响。表五为组间对比结果,该表给出了仿写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对比估算值和假设值,它们之间的标准差、概率值和95%的置信区间。从表中可以看出,仿写教学模式的后测成绩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后测成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基于工作坊的仿写教学模式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五、 结语
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基于工作坊的仿写翻译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翻译课堂教学的单一性,丰富了英语翻译课堂,将课上学习与课下练习结合起来。实验中的数据证明,相比传统的翻译教学,这种翻译教学模式有一定的优势,具有可行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Gentzler,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London:Routledge,1993.
[2] 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UK: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Ltd,1988.
[3] 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 林颖,王小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岑秀文,楚向群,岑志伟.基于网络和工作坊的非文学文本汉译英仿写教学法[J].上海翻译,2008(1): 58-61.
[5] 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6] 谭芳,杨永和.论网络环境下的仿写翻译教学[J].中国翻译,2015(2): 53-57.
[7] 王蕾.汉译英仿写式教学在翻译课堂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3(36):293-294.
[8] 肖红.“翻译作坊”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 (1): 139-14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