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避忌一般被人们局限于语言上的回避,但细细探究,我们可以发现避忌渗透于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徐州地区避忌形式多样,在语言、行为、居住设施、习俗等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徐州地区避忌的形成与“礼”和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避忌具有和谐人际关系、抚慰心灵、了解历史等作用,因此它在现实中仍具有自身的存在价值。
关键词:避忌 徐州 形式 原因 作用
避忌顾名思义就是对忌讳的事物加以回避,一切带有回避某物心理的言行以及由此心理引发而产生的事物都应归为 “避忌”现象。更确切的说避忌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指代的是一类回避现象,是一种引起人们言行或产生某种事物的原因。
一、避忌在徐州地区的表现形式
徐州地区的避忌的形式多样,它渗透于徐州人生活的方方面。在徐州方言、居住设施、日常行为以及习俗中都存在着避忌现象。下面从这四个方面对避忌的表现形式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语言上的避忌
在徐州方言中存在许多避忌现象,其中比较常见的避忌语多是对生、老、病、死等的回避。如徐州人讳73、 84岁,当老人在这个岁数时,在说时都会在原来岁数的基础上加一岁或减一岁方法,对其加以回避;又如徐州人在提到“病”时,一般不直言“病”,而是用“不舒坦”“不利索”等加以回避。归纳其回避的方式大致有下面三种类型:
(1)因避忌而曲说。这种避忌形式较为多见。曲说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用相关事物或特征替代,用相反或相对事物替代,用省略语替代。例如怀孕的避忌语有:“双身子”,“身子重”,“有了”等诸多说法。“双身子”是因为怀孕时母亲和小孩有两个人这一特性来替代“怀孕”这一实事;“身子重” 也是根据怀孕时母子二人要比原来未怀孕前的体重重的特点来替代怀孕;而“有了”则是用“有了孩子”的省略语来替代怀孕。又如用 “寿衣”“寿材”等来指代死人用的东西,这就是用相反的事物对避忌事物加以回避的例子。
(2)因避忌而改字是指将原来的字或词换一个字来表示忌讳事物。如徐州老话称“菜刀”为“十刀”,这是由于在我国古代,统治者因惧人“合谋不轨” (《元史·世祖纪》)对刀具等铁器严加管理,颁有禁止民间私藏军器令,有时每十户才能用一把菜刀。所以为了避开刀具,徐州人就将“菜”字换成“十”字以达到避讳的目的。
(3)因避忌而改音。在徐州方言中遇到忌讳对象时,会有意将原来的读音加以改变,以求对忌讳事物加以回避,如徐州话将夫妻称为“公母俩儿”,但由于公母一般是指动物的性别,而人的性别习惯上不论公母,为了避开把人与牲畜混说,所以“公母俩儿”说成“姑母俩儿”,再如徐州有句谚语叫“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为了避开“灾”字,要说成“跳挨”。
除了日常用语的避忌外,在徐州文人的诗词文中也能看到避忌的现象。如在南唐后主李煜的后期词作中,经常会出现 “梦里不知身是客”,“路遥归梦难成 ”,“还如一梦中”一类的梦境,此外还会出现“落花”“流水”等意象。这种现象其原因有二:一是避免冒犯统治者;二是为了避俗求雅。其实质就是为了达到避忌的目的。又如徐州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虽然这首诗从表面看上去是在说:只要有才能在哪里都可以发光,但其实质上也是怕冒犯统治者,而用这种方式来婉转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
(二)居住设施上的避忌
徐州古民居也存在避讳现象,大致可分为两种:(1)重风水,避凶求吉。其中躲水灾、避战祸是徐州人定居地点确定的两个很重要的原因。徐州在古黄河未改道之前,经常会受到水灾的侵袭,曾被大水淹城数次;同时徐州地处南北枢纽要道,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众多战役都在此处发生,因此在古代,徐州很多有钱人都选择户部山作为自己的建宅之处。此外,徐州人的家居设置也可以看到许多趋吉避凶的现象。在余家和郑家大院等古民居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在每个院的主要房屋里的桌案上都放着花瓶和镜子或是花瓶和座钟,这是由于“瓶”与“平” 同音,“镜”与“静”音同,连在一起就是平平静静,而座钟从其形态和功用而言则有四平八稳、警钟长鸣的含义,这样的组合是象征“平平安安”的意思。又如徐州人喜欢在主屋前设置一个平台,有避邪之用。这些都是避忌的表现。
(2)礼仪制度上的避忌,我们可将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等级分明,避越级。中国古代,有严明的等级规范,下级一定要避开越级,否则将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杀身之祸。在户部山古民居中,我们可看到官宦之宅、富裕之家、平民之家有很明显的区别,如余家大院、崔翰林府邸这两户,它们一个是富户,一个是官员的私宅,从规模上看,余家大院占地较崔翰林府邸来说小很多;同时,在崔翰林府邸的屋脊处用了张嘴的兽头、插花兽、插花云燕等作为装饰,而余家大院因只是富户,故无权利用上述装饰。二是礼节上的避忌。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守礼必然会在建筑上有所体现。在余家大院的中院通往后院的地方设置了一道门,称为垂花门,宾客甚至男仆都不可以到垂花门以内。其避忌的原因是由于垂花门内为内宅,内宅住了家中女眷,且屋主在这里起居。如果外人进入,会打扰主人的生活,因此出于礼节,身为客人不经主人允许,是不能进入主人内屋的。
只有生者避讳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古代,有“视死如生”的观念,人们将墓穴视为死后的住宅,因此同徐州古民居一样,徐州汉墓也受到避讳的影响。(1)墓制等级严明,避僭越。避僭越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加以回避。一是忌讳男女地位平等。在汉代,男女地位无论是生还是死都是不平等的,即使是夫妻也要在死后在诸多方面加以避忌。楚王陵是汉代徐州第三任诸侯王之陵墓,他的墓穴与自己的王后是分地埋葬的且在墓穴的总体规模上要远远大于王后墓,而他的妃子们虽与他身处同穴,但也只是作为他的一种陪葬品;与之类似,龟山汉墓是第六任王刘注之墓,他虽与自己的王后葬在一起,但两人的棺木却被置放在不同的棺室之中,且王后的墓室只是王的墓室数量的一半,在每个墓室的面积和制作精细程度上也远不如王的墓室。可见古人对男女平等是相当避忌的;二是避僭越,等级上的差别。在汉代,等级制度及其严明。各个等级的人都不能超出自己地位该有的墓葬规格。如在楚王刘注车马室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乘车主人在社会上的等级和身份。在汉代的乘车是有严格的规定的,皇帝、王侯乘用的马车是由四至六匹马的高级马车,可坐可卧,还可以调节温度。一般的贵族只能用一匹马或两匹马拉的马车。可见墓葬规格与等级的避忌密切相关。(2)讲究风水,趋吉避凶。龟山汉墓、楚王陵等诸多汉墓都十分重视风水。他们建造墓地选地都依山傍水,背靠着山,面朝着水。其目的是:一避灾祸,二求平安,三可兴旺。
(三)行为及习俗上的避忌
在徐州人的日常生活中,除了语言上、居住设施上的避忌之外,较为常见的还有行为上的避忌。其表现类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肢体语言对避忌事物加以暗示。像这一类避忌方式一般是不便说出声来,或是由于怕被人听见,或是说出来不雅。如徐州名吃沛县狗肉,其传统做法是使用手撕。这和“十刀”的原因一样,最初也是为了避开使用刀具,久而久之这种方法便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制作工艺。另一种避忌的类型则是由身体语言加上声音对避忌事物加以回避,如当无意中说到忌讳的东西时,徐州人会用摸红并 “呸呸”两声以取消刚才说错的话。又如徐州有“正月不剃头”的习俗,认为正月剃头就会死舅舅,因此在过年到正月期间,徐州人一般不会理发。
二、徐州地区避忌形成的原因及其作用
(一)避忌形成的原因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避忌在徐州地区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其各自形成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如避冒犯、避粗俗、避凶等。但细细想来,避忌之所以在徐州地区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也有其特殊原因。
(1)楚文化对徐州避忌的影响。徐州地区上古隶属楚地,在徐州方言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楚国古语的痕迹,如表达“抛弃”、“扔掉”之意时,徐州方言用“捐”和“拌”表示,这就是受到了古楚语的影响。“拌”,在西汉杨雄的《方言》的第十卷中有如下记载:“拌,弃也。楚凡挥弃物谓之拌。”而“捐”则是最早出现在大诗人屈原的《九歌·湘夫人》中:“捐余决兮江中”,其中“捐”就是抛弃的意思。从这一语言现象可以看出徐州深受荆楚文化的影响。楚人相信巫鬼、重视祭祀,正是楚人对于鬼神的这种崇敬心理,他们对于冒犯鬼神的东西相当避忌。这种对于鬼神的避忌心理和行为,我们可通过徐州汉墓、古民居以及徐州地方民俗中的诸多避讳鬼神、讲求风水的避讳现象得到印证。因此我们可以说徐州地区的避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荆楚文化中鬼神之说的影响。
(2)礼文化对徐州避忌的影响。徐州地处江苏和山东的交界处,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强调周礼。等级的差别是“礼制”的一个重要体现,故种种避讳现象便应运而生了。像我们上面提到的古民居、墓葬等避忌现象都是由于“礼”的规范而产生的。徐州人十分崇尚“礼”,而“礼”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要素就是“孝”文化。孝敬父母历来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徐州人更是对“孝”格外的注重。儒家将“孝”上升为一种规范化的礼制,避忌也便成为了“孝”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如在徐州古民居中,垂花门对的房子是由地位最高、辈分最长的老太爷居住,东西厢房由长子以下的儿子居住。老太爷居住的屋子要比小辈们住的宽敞。这是通过避开相同的居住规格,将最好的居住方位留给长辈,进而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在墓葬中亦是要遵从这种避忌。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礼文化即儒家文化对徐州地区避忌有着很大的影响。
当然,除了上述文化因素对徐州避忌产生影响外,还有其他诸多因素对徐州地区避讳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里我们就不一一论述了。
(二)避忌的现实作用
避忌在一定程度上说有其不合理性,如上文提到的女子避忌说等。它们含有迷信的成分,但我们也应当看到避忌直到今天仍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并且就说明它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1)对人际关系的调节作用。避忌可以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为和谐融洽。我们可将避忌对人际关系的调节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我们日常行为而言的辅助作用。正所谓入乡随俗,当和人交往时我们要尊重当地或别人的规矩,避免去破坏他们。如果忽视了对这些现象的避忌,那将会给旁人留下不懂事、不成熟的印象。另一方面则是对我们的交际用语而言的。如当别人遇到不好的事情时,如果我们直接对不幸者提到这件事,即使我们的出发点并无恶意有时甚至是出于好意,但往往仍会刺激他们原本就很脆弱的神经,使他们再次受到伤害或打击,同时也会使我们自己给听话者留下一个极为不好的印象。因此对于避忌现象、规范的掌握有利于提高我们语言运用的恰当性,规范我们的行为,融洽我们的人际关系,使我们在一个更为和谐的环境中不断地发展自己。
(2)心理上的安慰。语言上或行为上的诸多避忌可以使得听者或旁人心理上得到很大的安慰。虽然有些忌讳话语或行为都是出于无心或者是好意,但在别人听起来就觉得很不舒服。避忌就犹如“善意的谎言”可以给人们心理上得到慰藉。如在徐州,初次与他人见面提及对方年龄时,我们要尽量将对方年龄往小的说。虽然听者也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但在心底却也十分愉悦。
(3)了解历史。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避忌对徐州文化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所以避忌对于研究徐州民俗、民风、历史、人文精神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对避忌相关知识的掌握,推断历史遗迹的年代、分析了解徐州社会的基本风貌,对考古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新华.避讳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7.
[2] 陈垣.史讳举例[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3]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 万建中.禁忌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 陈北郊.汉语语讳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