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副词“不时”的由来与发展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4382
王静

  

  摘 要:“不时”作为现代汉语中比较活跃的表“经常义”时间副词,其研究多见于从共时层面进行比较分析,本文拟在梳理“时”的语义衍生基础上探讨副词“不时”的由来和发展。

  关键词:时 不时 “一个动词核心”原则

  “不时”作为现代汉语中比较活跃的表“经常义”的偏正式时间副词,目前多见于从共时层面进行研究、比较,如陆俭明、马真(1985),张谊生(2004),邹海清(2004、2008),李璇、任海波(2007)等。本文将从历时层面结合“时”的语义衍生探讨副词“不时”的由来和发展。

  一、“时”的语义衍生

  时:《说文解字》释义为“四时也。从日,寺声。” 本义指“春、夏、秋、冬四季”,表“季节”义。由“季节”引申为“时间、时候”,如:

  (1)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论语·季式》)

  名词“时”可以直接置于谓语动词前虚化为副词作状语使用,如: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最适宜做某事的时间或时候为“时机”,由“时间”又引申为“时机、机会”,如:

  (3)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在“时机”义的基础上,“时”又发展出“适时”之义。如:

  (4)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章句下》)

  时间的绵延构成了“时代”,由“时间、时候”义又引申发展出“时代”义:

  (5)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时”的语义演变如图:

  (6)时则动,不时则静,是以古之士有意而未可阳也,故愁其治言,含愁而藏之也。(《管子·宙合》)

  例(6)中,“时”与“不时”相对,强调要因时制宜。合乎时宜则动,不合时宜则静。董秀芳(2003)谈到“短语和词的辨识问题”时提出:“如果存在一个与‘不+动/形意义上相对应的‘动/形肯定形式,我们就认为‘不+动/形是短语。”从上文所举之例看,很明显“不时”是“时”的否定形式,否定副词“不”修饰“时”,构成一个偏正短语。

  二、“不时”的历时演变

  “时”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作为其否定形式的“不时”从先秦到两汉使用频率非常高,语义丰富,句法功能多样化,但以作谓语居多。

  (一)“不时1”表示“不适时、不合适宜”,是一个短语,如:

  (7)失饪,不食。不时,不食。(《论语·乡党》)

  (8)信臣以为此皆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养,及它非法食物,悉奏罢,省费岁数千万。(《汉书》卷八九)

  例(7)中,“不时”在句中作谓语,例(8)中,“不时”与后接名词之间以“之”来连接,“不时”在此作定语使用。

  (二)“不时2”表示“不及时”,如:

  (9)是上法古而得其塞,下修今而不时移,而不明世俗之变,不察治民之情,故多赏以致刑,轻刑以去赏。(《商君书·壹言第八》)

  (10)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汉书》卷四)

  以上各例中,“不时”所在的句法位置正好是在动词性成分前状语的位置, “不时”在这样的句法环境中具有成词的可能性,但“不”和“时”的语义加合关系很明显,所以仍然是短语。

  (三)“不时3”可以表示“不定时”,不按时发生的事情可能是临时或随时发生的,因此“不时3”可以理解为“临时、随时”,如:

  (11)以待不时而买者。(《周礼·地官司徒》)

  “不时而买”充当“者”的定语,意为“不定时来买的人”,即“随时来买的人”。此时,“不时”的意义已非“不”和“时”意义的简单加合,而是渐趋凝固成一个整体。

  从先秦到两汉,还出现其他3例“不时而V”格式,如下:

  (12)夫兵事者危物也,不时而胜,不义而得,未为福也。(《管子·问》)

  (13)晏子不时而入,见曰:“盖闻君有所怒羽人。”(《晏子春秋》第八卷)

  (14)喜怒时而当,则岁美,不时而妄,则岁恶,天地人主一也。(《春秋繁露》卷第十一)

  这几例中,“不时”与后面的动词之间用连词“而”来连接构成四字格式。例(12)和例(14)中“不时”的否定性修饰关系很明显,是短语,例(12)“不时”与“不义”相呼应、对举,例(14)中,“不时而妄”前有“时而当”,“不时”显然是“时”的否定形式。关于例(13),据王念孙云:“时”,即“待”字也。“不待而入见”,谓先入见也,古书“待”字多作“时”,所以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

  (四)“不时4”还可以表示“时时、经常”义,魏晋以前,“不时”的该用法初见端倪,使用频率较低,如:

  (15)夏有惨凄凝冽之胜,则不时有埃昏大雨之复。(《黄帝内经·素问译解》)

  (16)四维发埃昏骤注之变,则不时有飘荡振拉之复。(《黄帝内经·素问译解》)

  例(15)和例(16)均取自《黄帝内经》,涉及天地阴阳和五运之气的消长胜负关系,“不时”所在小句用以说明如果五运之气不平衡,就会经常发生自然界灾害。换个角度而言,“不时3”和“不时4”之间是相通的,“不时3”表“临时、随时”义,当这种“临时性、随时性”在时间轴上比较频繁地出现时,就体现为“时时、经常”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时”的各个义项仍然沿袭前朝,但作状语的频率有所提高,如:

  (17)方今外有强寇,内有叛臣,若不时决,则事之深浅未可测也。(《三国志》卷二七)

  上例中,“不时”的理据显豁,仍然为短语“不时2”,意为“不及时”。

  (18)今臣款款,远授其命,若复举疑,不时举动,令臣孤绝,受此厚祸,即恐天下雄夫烈士,欲立功者,不敢复托命陛下矣。(《三国志》卷六二)

  (19)祐初学长安,帝往候之,祐不时相劳苦,而先升讲舍。(《后汉书》卷二二)

  (20)遐正戏,不时为饮。司马恚,因曳遐坠地。(《世说新语》卷中之上)

  例(18)中“不时”修饰动词“举动”,前一小句“复”表“多次”,“不时”受到其语义的“感染”,表“经常”义。例(19)中的副词“相”修饰谓词性成分“劳苦”,“不时”置于修饰性成分之前,其被分析为句子谓语的可能性消失。例(20)讲述的是魏晋名士们的“雅量”,裴遐正在下棋,下棋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因此“不时为饮”,时时要酒喝。根据“一个动词核心”的原则,谓语动词一般是句法语义的核心部分,认知突显度大,当“不时”充当句法结构的谓语部分时,“时”的独立性较强,也就很难与位于其前的“不”粘合成一个单位,他们之间是修饰限制关系。而当“不时”作为句中谓词性成分的修饰语时,从前景信息变为背景信息,句法位置和语义和谐为“不时”的副词化提供了合适的条件。

  魏晋以降,历经唐、宋、元数朝,期间“不时”的诸多义项均有所见,如:

  (21)苟或风雨不时,稼穑不稔,则必除烦就简,惜力重劳,以图便安,以阜生业。(《旧唐书》卷一五上)

  (22)尺书前日至,版筑不时操。(《临邑舍弟书至苦雨》)

  (23)凡为贵家之舟者勿役,第贵家虑有不时之用,当谨伺之,辄以他运则有罪。”(《独醒杂志》卷六)

  (24)此寺古刹近于东海岸边,常有龙王水卒,不时来此游玩。(《全元杂剧·李好古·沙门岛张生煮海》)

  例(21)中“风雨不时”与“稼穑不稔”并举, “不时1”即“不适时、不合时”,例(23)中 “不时3+之+N”格式,“不时”表“临时、随时”,在句中作定语。其余各例中,“不时”分别修饰单音谓语动词“操”、连动短语“来此游玩” “不时4”表“时时、经常”义彰显。

  明清时期,“不时4”的出现频率明显上升,随着“不时4”后接成分的逐步复杂化,其作为表“时时、经常“义的时间副词用法已经稳定巩固下来了,既可以带上形式标志“的”对后面的谓词性成分起时间限制作用,也可以直接充当状语。

  (五)修饰动作动词,如:

  (25)每日五更睡觉,不时跳将起来,料度这件事。(《水浒传》第四十五回)

  (六)修饰状态动词,如:

  (26)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间必然自汗,如坐舟中。(《红楼梦》第十回)

  (七)修饰主谓短语,如:

  (27)但是家间窄隘无趣,又且不时有人来寻,搅扰杂沓,不得快畅。(《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三)

  (八)修饰动宾短语,如:

  (28)其时有一个姓王的部郎,家中人眷不时有病。(《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一)

  (九)修饰连动短语,如:

  (29)我如今赏他一两银子,教他以讨银为名,不时去打探,少不得露出些圭角来。(《醒世恒言》第十五卷)

  (十)修饰兼语短语,如:

  (30)黛玉不时遣雪雁来探消息,这边事务尽知,自己心中暗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民国时期,“不时”的用例如下:

  (31)那个许道权又不时的跑来催促,夫妻俩正自没法,忽然碰出这样变故,听见许道权已就捕获,橘人喜欢不尽。(《广凌潮》第七十七回)

  (32)不时还能听见湖水里有大鱼跳跃的声响,以及岸边宿鸟的飞鸣声。(《古今情海·卫劳华》)

  副词“不时”的使用既可以是有标的,也可以是无标的,既可以位于句中,也可以移位至句首。

  三、结语

  由于“时”的多义性,“不时”在最初连用时语义丰富。从先秦到两汉,“不时”语义和句法功能多样化,“不时”在句中既可以充当谓语,又可以作状语和定语使用,但以作谓语居多。当“不时”充当谓语时,认知突显度较大,而当“不时”在句中充当谓词性成分的修饰成分时,由前景信息转换为背景信息,句法位置和语义抽象化为“不时”的副词化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不时”表“时时、经常”的副词用法得以稳定巩固。

  参考文献

  [1] 董秀芳.“不”与所修饰的中心词的粘合现象[J].当代语言学,2003(1).

  [2] 李璇,任海波.“时时”和“不时”的用法考察及其句式语义分析[J].现代语文,2007(1).

  [3] 李永.“一个动词核心”的句法限制与动词的语法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4] 陆俭明,马真.关于时间副词[A]//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版)[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1985].

  [5]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6] 邹海清.频率副词“时时”与“不时”的语义区别[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4(4).

  [7] 邹海清.“时时”、“不时”、“时不时”的句法语义分析——兼谈其在频率副词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J].汉语学习,2008(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