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6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阿加莎·克里斯蒂用侦探小说这样局限的体裁给人们带来了许多近乎结构完美的解谜小说,并为“谋杀”描绘出了一幅极富深意的时空交错画面。本文借以“空间批评”的角度,试图还原阿加莎·克里斯蒂英式侦探小说经久不衰的阅读体验——小说里的时空,好比时代的缩影,映射的不仅是一个个谋杀的典范,更是人类心智的提炼,并对现代社会秩序崩塌以及帝国更迭的焦虑做出了回应。
关键词:侦探小说 空间 谋杀 古典 地图
很少有人会质疑阿加莎“侦探女王”的称号,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畅销的作家之一,阿加莎·克里斯蒂在6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一共创作了80部小说及短篇故事集,19部剧本。自1920年发表第一部小说《斯蒂尔疑案》(The Mysterious Affairs at Styles)至1976年最后一部作品《落幕》(Curtain)为止,阿加莎的侦探系列小说一直深受世界各地读者的欢迎,包括最富盛名的短篇小说《捕鼠器》(The Mousetrap)在内,其作品累计销售达20亿本,她的作品无疑为二十世纪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位享誉海外的侦探小说女王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然而国内学者对其人其作品的理论研究鲜有探及。本文旨在以蚓投鱼,将在“空间批评”理论的指引下着手分析阿加莎侦探系列小说的空间结构,探析该系列作品时空交互背后所隐含的寓意、创新与变革之处,借以呼吁国内学术界人士对通俗文学的重视。
一、侦探小说的“鼎盛时期”
阿加莎成名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那个曾经被称为古典侦探小说的“鼎盛时期”。人物的命运无须刻意关注,以解谜推理这般的智力游戏为首要目的——是那个时代侦探小说的主要特点。侦探小说的体裁有着致命的局限性,它的一切情节展开都是围绕着解谜,对于文学所关注的焦点多避而不谈。因此,在文学批评界上,阿加莎的小说在某种程度上缺乏了某些一流作品的特质,人物角色的心理塑造缺乏深度,人物命运的编排过于程序化,风格不够多样而显单一。
作家亨利·詹姆斯在十九世纪中下叶曾把对人物复杂心理的描述称誉为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传统而言,人物的重要性显然优于空间,空间相对于人物的构建而言,起到的不过是场景的作用。随后,在《后现代地理学:重申社会批评理论中的空间》(1989年)这部开创性的研究著作中,地理学家爱德华·索亚提出,外在于单一意识的场景或空间的关注对我们如何理解某些现代主义小说有着显著的影响,正是该著作的预设,让正在出现的跨学科格局把中心设定在了“空间”、“场所”等问题上。随着时间的转移,对空间产生的关注开始逐渐从各个角度渗透入了文学方面的研究。
就阿加莎侦探系列小说而言,该系列小说为何能如此畅销不衰,为何阅读该侦探小说超越了智力游戏的范畴?这是我们要从空间角度所探析的问题。在两次世界大战那段极其动荡不安的岁月,侦探小说尽管体裁狭小,但在某种程度上为人们对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提供了心理上的需求,换言之,提供了逃离现实的一种庇护。阿加莎式的“谋杀”,多为英伦古典乡村式谋杀。一战后的萧条、大罢工到二战的消沉,在她的小说里我们极少看到它们的历史痕迹。小说里看到的人物出场多是在闲暇的乡村生活中,在户外的集会,或是一场下午茶里。想象中那般稳定、有序、舒适的田园生活,为当时的读者提供并构建了精神上的世外桃源。在这个虚构的稳定有序的小说体系里,秩序总能得到恢复,正义永远能伸张,哪怕罪行不断,却没有现实的伤害。在某种程度上,侦探小说为英国人民塑造了一种精神的共同体,恰恰是发生在乡村的谋杀,把乡村小社会的每个人的社会关系都衔接了起来,调动了传统空间的所有关系,并激活了他们的聚集和社交。在乡村这样一个微缩的社会群体里,人与人之间都相互认识,生活高度不仅同质化也可类比。尽管有其弊端,爱嚼舌根、肆意打探和流言蜚语横行,但却证明了这是一个稳定的紧密相连的乡村共同体。阿加莎试图在这样一个想象中的纯净的社会中去解答公正与合法性这个棘手的问题,并从中建构稳固的空间秩序。
阿加莎的小说,为未来的许多侦探小说都创立了典范。因为他们都有着十分显著的空间结构特点:说明性的开场白,案情介绍,事件调查,真相的揭示,谜题的解答。小说里的小社会,一般由三个层面构建,每个角色有特定的家庭地位、社会地位,每个角色都在案件中扮演其相应角色。关于谋杀的动机,一般源于角色社会地位与人性、道德之间的牵引力,在社会虚饰的表象下真实隐含的关系。阿加莎作品悬疑之妙,不仅是按图索骥般寻找蛛丝马迹的乐趣,而是在于解读表象下所隐含的事实,你所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有可能都是伪装的。因而,所谓看似正派文雅的虚饰下深藏着混乱,致使阿加莎·克里斯蒂成为了英式古典侦探悬疑小说的代名词。哪怕她的侦探小说主题重复不断,基本结构也随之不断变幻。而当读者发现熟悉的主题与结构并对其有所盼望的时候,当它们再现,却又是另一番的惊喜。在《ABC谋杀案》(1936)、《尼罗河惨案》(1937)、《无人生还》(1939)等作品中,在古典侦探解谜与悬疑设计上,她以开创性的写作手法,巧妙、稳定的空间与结构设计,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英伦世情画卷。
二、地缘焦虑
二战之后,宗教结构与社会阶级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古典侦探小说已经无法再和以往一样为大家带来慰籍,阿加莎以其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对空间与生存环境的拓展,在更为广阔的现代世界中,为侦探小说打造了新的平台。
阿加莎在近半个多世纪的创作中,为谋杀开辟出了极富寓意的时间与空间场地,谋杀不仅发生在乡村,也发生在奢华的宾馆、高尔夫球场、邮轮、飞机、长途列车、考古发掘现场或是异国他乡。这些小说里的时空,好比时代的缩影,映射着小说中人物的过去与未来,如同谋杀案结构中的隐藏线索,反映出英国与世界大环境下社会秩序愈加动荡的焦虑。这类的谋杀时空并未被赋予与地理学、人类学抑或是考古学相关的特定寓意,而单单成为了谜团的构建背景,无独有偶,通过经年累月的洗礼,它们却构建出了一枝独立的文学世界。
20世纪30年代,纳粹的威胁破坏了英国在全球的影响力,美国坚持孤立正义。我们可以发现美国的角色在阿加莎的小说中受到了强化的作用。《东方列车谋杀案》的背景虚构在一次从中东前往欧洲的旅途中。小说陈述始于叙利亚的阿勒颇,当列车行驶至伊斯坦布尔之时,列车上的乘客们汇聚一堂,共同计划谋杀美国绑匪卡塞蒂。东方快车里的人群,不再是之前那个稳定、特权、封闭的乡村空间,世界的边界遭到破坏,开始不稳,暴力激增。被害者卡塞蒂是一位不被上流社会所接纳的凶险逃犯,一个破坏秩序的闯入者。当列车行驶至巴尔干半岛(一战发源地)之时,阿姆斯特朗的记忆被唤起,车内原本封闭的空间边界,受到往事的冲击,英式谋杀,成为了时代错置的戏剧。在充满着异域风情的东方快车里,所展现出来的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欧洲小社会群体,谋杀与东方国家毫无关系,却来自新兴的美国。东方列车是一场美国谋杀剧,车厢里的乘客们,都掩盖了自己曾在美国的过往,这些身份的伪装,反映出身份变动的焦虑,它所暗含的空间超过了一起集体围绕恶人卡塞蒂所展开的私刑。当故事真相好比洋葱一般被层层剥离之时,阿加莎揭示出了美国式悲剧的根源。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贫富差距的悬殊、犯罪根源都被隐藏在杀人游戏背后,古典侦探小说的空间界限在美国特有的金融财富的凸显之下终将被打破。
1937年,在《尼罗河惨案》中,对于美国的崛起和英国的衰弱,阿加莎在这部新作中已经透露出类似对美国财富权力的看法。如《东方快车谋杀案》一般,美国财富所产生的权力,加快了社会现象的不公。被害人美国富家女琳内特和谋杀者杰奎琳两者之间贫富的巨大差异,实为美国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美国性在阿加莎的小说中可以意会为,经济权力可恣意瓦解一切事物的边界,包括国家主权和个人权利。那些代表着美国财富的角色,在阿加莎的笔下,都反衬着这个新崛起帝国扩张对欧洲民族主义和传统空间的入侵。在尼罗河游船与东方快车里,我们看到的是全球人口的流动,从美国返回的欧洲人,将殖民之手探入故土,也有迁徙至中东的,带来了政治不安的危机,而这种危机,一切都源自于美国那流动性的欲望。英式谋杀原本稳定的乡村世界不再井然有序,而那特色鲜明的英国“想象共同体”也不复存在。
在《谋杀启示》这一场发生在英国乡村的谋杀中,在谜团揭晓之刻,对爵士夫人在美国过往的描述,包括入狱缘由都是模糊的。英国群体中的美国人,尽管同处一样的社会并遵循相似的文化规则,归根结底仍是不同的。小说终章,博因顿夫人的儿孙获得了自由与幸福,看似秩序仿佛又得到了恢复,但这样的秩序不再是英式谋杀陈述的那般稳定、明郎的秩序,它包含了一些未知不确定的因素在内,即无从考证的美国往事及不受限制的美国欲望。古典世界,已经显现出了现代化与全球化的特征,换言之,大英帝国对大洋彼岸日益崛起的美国所饱含的政治地缘焦虑,已隐现在阿加莎的小说中。
三、结语
从“空间批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较之于时间、历史的传统批判手法,空间的优先权更为突出,对空间关系的关注可使得读者对各种文学风格、模式以及其他文本形式所完成的各种作品更加敏感。我们在对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系列小说进行评价时,不需使用一套单一的标准来界定,也无需在乎其创造的时间、地点或情景。小说中的家庭住宅、田园景观、建筑风格、市井布局,建筑之间的远近,某个个体、群体与这个空间的空间隐喻,都是空间批评所关注的内容。较之“写实主义”传统地对人物心理进行复杂描写和对情节分析进行精心排编,空间批评理论提供了新的分析手段,可以使我们远离文学经典形式的情趣和要求,避免我们摆脱对“空间”想象的运用,尤其在分析风格独特的侦探系列小说时,较之时间(历史、过去、未来)而言,其独特性或许与空间关系更为密切。阿加莎该系列小说的“时空交错”、在文学中表达出来的时间与空间内在关联所体现的艺术感,结合侦探小说本身独特的描写手法,作者对20世纪各地背景下的空间和文化流动所进行的令人惊叹的描绘,尤其对时空的内在联系进行的详细解析,都是值得学习和探究的。此外通过钻研阿加莎侦探系列作品,我们还可从中管窥二十世纪侦探小说的发展轨迹与当代通俗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Bunson,Mathew.The Complete Christie:An Agatha Christie Encyclopedia [M].Pocket Essentials,2000.
[2] Christie,Agatha.A Murder is Announced,Signet,2001.
[3] Christie,Agatha. Appointment with Death,HarperCollins,2005.
[4] Christie,Agatha.Death on the Nile,Penguin Group,2005.
[5] Christie,Agatha.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HarperCollins, 2003.
[6] Leitch,Vicent B.The Norton Anthology of Theory and Criticism[M].New York:W.W.Norton& Company,Inc.,2001.
[7] Priestman, Martin.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Crime Fiction[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8] 戴彧.空间批评论[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9] 李青林.论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规模效应[D].上海: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0] 刘昌略.解谜的乐趣 审美的快感——从(过量死亡)透视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独特魅力[J].宜宾学院学报,2005(5).
[11] 宋嘉扬.论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构思技巧[J].重庆:重庆师院学报,2003(2).
[12] 热拉尔·热奈特,等,著.文学理论精读粹本[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
[13] http://www.AgathaChristie.com.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