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章太炎“俱分进化论”述评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2897
刘馨明

  摘 要:在关于社会进化的最终目的大讨论背景下,章太炎看到了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面临着由进化所带来的种种矛盾,并在深刻思考后提出了“俱分进化论”。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一方面主张社会的进化是苦与乐的进化,同时也是善和恶的进化,而另一方面否定进化的作用,认为进化之用不可取。本文试通过对章太炎“俱分进化论”思想的剖析,辩证分析其思想的局限性与合理性,以最终更加合理地理解他的思想和当时社会对于进化的总体看法。

  关键词:章太炎 俱分进化论 社会进化

  进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西方的进化论思想自19世纪后期传入中国以来,中国近代维新思想家就将其吸收改造,作为变革现实社会的思想武器。作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章太炎,面对关于社会进化的讨论思潮也相应提出自己“俱分进化论”的观点。

  一

  “俱分进化论”思想最早被提出是在章太炎在日本发表的一篇哲学论文里,他在该论文中详细阐述他对于进化的看法。不可否认的是,“俱分进化论”思想的提出与他个人的社会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章太炎亲身经历中国由封建社会完全沦为列强肆意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一名思想家、学者,他注意到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广泛接触西方社会思潮,深刻认识到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面临着由进化所带来的种种矛盾,并由此也深刻思考社会进化的最终目的。

  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不仅基于个人的社会生活经历,而且还是立足于当时世界上学术界对于进化论最终目的广泛讨论所提出来的。世界上对于进化论最终目的热烈讨论,前有达尔文、斯宾塞举生物现象和社会现象为证,试说明进化最终达到尽美醇善之地;赫胥黎以无法满足欲求时候,万物相互争斗残杀最终出现灭绝悲惨结局给予反对。后有海德格尔提倡“发展论”,而叔本华以意欲盲目求乐不可得,最后达于厌世寂灭来相抗衡。对于进化论的最终目的,章太炎也在前面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值得明确的就是,章太炎否认进化最后能够达到尽美醇善之地,他认为随意在社会现象都能够找到一件事情给予反对。其次,章太炎认为进化不是单纯的善的进化而是善恶双方同时的进化,是如影随形的。并且他认为进化在道德层面的表现也是善恶双方并进;在生活方面的表现就是乐进化,苦也在进化。最后,章太炎将过去的善恶、苦乐和现在现存的善恶、苦乐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现在的善恶、苦乐远比过去的要大得多,因此否认进化的作用并认为进化对于人类来说没有任何好处。

  二

  在否认进化的作用和主张进化之实不可非、进化之用无所取后,章太炎对观点进行了系统的论证。首先对于善恶苦乐并行的现象,章太炎认为无法从社会现象中找到,只能从生物现象中来加以说明。他通过将人与哺乳动物相比较举例,来论证善亦进化、恶亦进化的观点。在道德层面他认为,人的善、恶和动物的善、恶相比要大得多。例如,虽然动物也可以有像人类一样的父子亲情之爱,但是它们的爱无法保持,也不能扩充,导致乱交和相互争夺的事情时有发生。与之对比的是,人能够扩充内心的爱,对于乱交争夺的事能够禁防,所以得出人的善大于动物的善结论。另一方面,人的恶也大于动物:虎豹为生存会吃人,而人类为满足口腹之欲也会吃牛羊,在这方面来说人与虎豹一样凶残。但是,虎豹虽会吃人,却不会自相残杀,而人类为功名利禄却自相残杀。并且,随着人类的发展,恶还会日益进化。由此得出结论,则知道从最下阶层的乳哺动物,到最高等级的人类,他们的善增进,其恶也在增进。紧接着,章太炎以动物界的善恶并进现象再推论到人类,来说明苦和乐二者是一同进化的。他认为在生活方面,人的苦和乐相对于动物的苦和乐要大得多。动物的快乐仅仅局限于五官得到满足,他们得到了不为甚乐,失去了不为甚苦,因此乐和苦的量都比较小。而对于人的苦和乐,章太炎写道:“若人则非独有五官之乐也,其乐固可以恒久,自五官而外,其乐又可以恒者。于是摄受之念始成,枉席之情,床笫之乐,色豢之味,裘帛之温,无不可以常住。其始徒以形质现前为乐,其乐则又出于形质以外,由保暖妃匹而思土地,由土地而思钱帛,由钱帛而思高以求达其五官之欲,其苦犹未甚也。[1]6”在这里,章太炎进一步指出人的乐有许多种,且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由于欲望无法满足所造成的痛苦和得到后又失去的痛苦也是程度更深的。

  在社会中找到表现出善恶、苦乐并进的现象之后,章太炎开始论证善恶、苦乐同时并进的背后原理。善与恶何以并进呢?章太炎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熏习性”,一是“我慢心”。“熏习性”一词来源于佛教的唯识宗,指的是种种善和恶染第八识“阿赖耶识”。但是由于“熏习性”使得万物的种子“阿赖耶识”染有善恶,在万物产生后也就导致善恶并行。根据这一观念,章太炎认为随着生物进化的程度越来越深,那么它的为善为恶的能力也跟随着增进。 “我慢心”,也是出自唯识宗的哲学体系,指由第七识末那识执此阿赖耶识而起。根据理论,也正是因为末那识执此阿赖耶识“以为自我,念念不舍”的执著,使人类产生好真、好善、好美、好胜四心。而真、善、美、胜兼有善、恶、无记三性,所以,章太炎据此认为:“其所好者,不能有善而无恶,故其所行者,亦不能有善而无恶。生物之程度愈进,而为善为恶之力亦因以愈进。[1]8”针对善恶并进现象,章太炎认为于一人来说并非是善恶兼进,而是相互抵抗,必有一者占主导地位表现出来。但是就一社会而言,则必是善恶兼进,他还通过列举欧洲各国不同时期的善恶表现、日本维新新旧道德相有、中国自宋以后只有退化没有进化来加以说明。

  章太炎还进一步论证苦乐何以并进。他解释为这是由于人类对苦乐能感受到多重性和苦乐本身所具有的多重性造成的。章太炎认为:“凡苦有三:一曰怨憎会苦,二曰求不得苦,三曰爱别离苦。[1]10”详细地说,对于苦的感受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于现存事情的不满而又无能为力,另一种则是后悔过去和担忧未来。人类对“乐”的感受有二:一曰乐受,二曰喜受。人类总是躲避痛苦追求欢乐,随着社会发展与文明进化,也给人们的物质满足提供极大便利,这也就意味着“乐”在增多。而另一方面是由于苦乐本身的双重性及人类对苦乐感受到的多重性,人类的痛苦也在增多。苦乐并行的理由具体体现:一是感官更加敏锐;二是医药卫生更加完善;三是思想愈加精进;四是物品更多;五是好尚执著;六是夭殇少活得更长久。由此,章太炎认为人类社会的演化是“苦乐相资,必不得有乐而无苦”,进一步说,进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苦乐和善恶,但是由于善恶是作用在全体之中的,而苦乐同时进化非特遍于全体,而是体现在一个人身上。所以,苦乐“并进之功能”要比善恶并进功能程度深得多。

  在论揭示善恶、苦乐同时进化的社会现象和论证其背后的原理后,章太炎也就因此断定人性的恶是不可改变的,并且伴随着社会的进化,人的恶性与为恶能力也随着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和残杀也会愈演愈烈。目前学者所主张进化的原因是还不懂得善恶、苦乐还没有到达极点,所以人们希望进化的多,倘若人们知道了有极恶和极苦的存在,那么厌弃的人也就会增多了。不厌弃世界的有两派,一是决然引去,不管众生;二是引彼和接引众生。面对社会现实存在的善恶和苦乐,为了根本消除恶的现象,使人类能够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章太炎否认社会的进化,倾向于脱度众生界。

  三

  不可否认,这篇文章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首先,章太炎在论证善恶、苦乐双方同时进化时,没有考虑到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而将其混淆一起,把由动物的善恶苦乐并进推论到人类社会也存在这样的善恶并进现象,从而得出善恶、苦乐等是同时并进的结论,显然这种论证方法和结论是不合理的。首先应该值得明确的是人类的道德产生于人类的社会生活,是特有的与动物的社会本能相区别的。而章太炎将动物生存时候的一种本能与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道德相比较,得出人类的善恶程度都比之前的程度要更加大,来试图说明善恶、苦乐同时进化。这样很明显没有区分人类道德与动物本能这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认为“由下级之哺乳动物,以至人类,其善为进,其恶亦进[1]6”。这种分析没有任何道德意义,当然也无法正确说明人类道德的发展。

  其次,他列举了大量历史事实来说明人类道德的善恶进化,然而说明的大都是一些没有任何阶级内容和特定时代的抽象的善恶概念。离开具体条件情况下来分析善恶、苦乐这些单纯名词概念,是不可能寻找到善恶、苦乐的终极根源。这就不可能正确地理解善恶标准在不同的社会对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内容,当然也无法正确地说明阶级社会中善恶斗争的实质,甚至得出“中国自宋以来,有退化而无进化,善亦退化,恶亦退化[1]9”的错误结论。要比较人类道德善恶是否进化必须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加以分析比较。离开具体环境的善恶无法进行比较,要知道道德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产物,离开具体来谈论善恶没有任何意义,也不能进行比较。

  再有,面对社会进化所带来的善恶苦乐并进现象,章太炎不能够看到人类社会不断走向社会进步的趋势,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态势。因为他否认社会进化,提出“五无虚无主义”的解决办法。在面对由资本主义进化所带来的种种矛盾,他最终却走向极端的虚无主义、悲观主义,告诉人们无法改变任何事情,人类只有脱离佛家所讲的众生界才是真正的出路。很明显,章太炎受自己唯识宗哲学体系的影响,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社会的总体趋势是不断前进的,而是否认社会进化的可能性,转向虚无主义。

  最后,章太炎认为“熏习性”和末那识的执著使得万物的本有种子阿赖耶识包含着善和恶两性,也导致了人类行为的善恶划分。并且,他还指出生物为恶的能力也伴随着生物越来越深的进化程度而不断发展。从他的论证来看,进化预设了一个起点,对人来说开始之时就含有恶性,那么,在进化过程中也就必然包含着恶性的发展。因此,“进化之恶,又甚于未进化也”。这是站在人性包含了恶的因素立场上,来论证进化不可能将人类引向尽善尽美之地。这明显带有个人的主观预设,在论证是否能够达到进化最终目的时候,人性中就包含有恶的因素,这样自然无法到达尽美醇善的境界。

  另一方面,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思想也有许多合理性的认识。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看到了进化所带来的种种现实问题。章太炎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方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的阶段,垄断资产阶级对本国劳动人民的压榨,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以及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霸战争使章太炎看到了资本主义文明背后掩盖着的道德堕落,并对这种道德堕落可能对中国传统道德形成的威胁表示出一种深深的忧虑。他对于社会进化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并不是一味地看到其中的有利方面,认识到任何进步都是以一定的牺牲作为代价而实现的。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也正是看到进化会带来善恶和苦乐这两种对立的并进现象。

  最后,他也看到了在道德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善与恶的矛盾斗争,道德的发展是一个通过善与恶的矛盾斗争而实现的过程。作为历史的、具体的“善”与“恶”的斗争,并不总是以“善”战胜“恶”而得到发展,有时候,“恶”也可能战胜“善”而使其本身得到发展,并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善恶的主导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尽管章太炎还不可能科学地认识到这种善恶对立的辩证关系,但直观地体会到了这种善恶对立的存在,也反映了他认识问题的深刻性。

  四

  结语:总体来说,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思想,是他的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进化理论在中国的理解和传播以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虽然,章太炎“俱分进化论”的最后结论否定社会的进化,向“五无”的虚无主义境地,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相违背,但也不乏合理因素。在当时社会,中国人的想法都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以拯救落后的中国,然而章太炎却能够更深层次地思考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给人们和社会所带来的种种后果,对科技进步所带来的道德沦丧现象提出了批判,也让人们对于社会进化的最终目的有更深刻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俞吾金,吴晓明,杨耕.当代哲学经典—中国哲学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 姜玢.《革故鼎新的哲理—章太炎文选》[C].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3] 王向清.仰和芝.章太炎俱分进化论刍议[J].湖湘论坛,2002(06).

  [4] 王玉华.章太炎历史观析论[J].安徽史学,2000(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