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马拉默德的《春雨》小说文本中心理空间的层层揭示正体现了美国语言学家福克尼的心理空间以及概念合成理论。本文拟从这个角度解读文本并说明在线认知解读机制的全过程。
关键词:心理空间 概念合成 在线认知
伯纳德·马拉默德(1914-1986)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犹太家庭,父母均是俄国籍美国移民。他的作品主要反映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尤其是犹太籍移民在美国艰难的生存状态,寄以最深切的同情,赞扬他们坚忍的生活态度,从而赋予了作品在人类世界层面上更普遍更深刻的意义。这种写人的精神从痛苦和孤独中得到升华的基调,人们称之为“不幸者的人道主义”。①2犹太人在美国有他们独特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尤其是在法西斯反犹浪潮时期。马拉默德笔下正塑造了这个群体漂泊不定的孤独状态:“所有的人都可能是犹太人,只不过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这种广泛意义的‘犹太人实际是指人们孤立无援而又无所依傍的一种生存状态。”①3 罗伯特·阿尔特曾评论道:“他以十分精湛的笔触表达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物十分细腻的情感,表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手法和敏锐的洞察力。他的语言简练到不能再简练的程度。”①2正是这种简练到不能简练的海明威式的语言给小说留下了认知解读的空间。
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吉尔斯·福克尼认知理论的两个阶段,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与发展。“所谓心理空间就是语言使用者建立语言理解的心理表现结构,通过这种心理结构的激活,人们能构建对某些语言成分的理解。”②552福克尼在《心理空间》中指出:“语言不携带意义,语言引导意义”。“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只是认知建构中的冰山一角,在认知幕后,随着话语的展开,新的认知域出现,连接形成,抽象的映射在进行,内部的结构浮现并扩展,观点和焦点不断变化着。”③44 即语言的意义并不存在于语言本身当中,而是存在于人们通过语言的引导所形成的复杂的认知活动当中。随后福克尼又提出了概念合成理论,主要指的是“四空间”模型,即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概念合成理论的基础是心理空间的融合。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的结合,更为完整地说明了在线认知解读机制。
在小说《春雨》中,尽管叙述占更大篇幅,但作者只是告知读者表面的事实,却没有明确给出事实背后的原因,如果不进行心理空间的深度挖掘,对小说的解读只能停留在表层。本文拟通过福克尼的心理空间概念以及概念合成理论的“四空间”模型对该篇进行认知解读的尝试。
一、文本第一层次——孤独的心灵状态
小说一开头“乔治·费舍尔已经醒了,但仍然躺在床上”,接下来一直到第11段都是费舍尔的心理意识活动成图像式呈现出来,其中有人物的对话及自言自语。费舍尔醒后首先呈现的图像是他曾亲眼目睹的一场车祸。事故后年轻人等待救护车时的那种坚忍的态度打动了费舍尔。看似是一场纯粹的车祸描述,然而接下来的一句话却为挖掘人物心理空间起到了很大作用。“他知道这个人并不怕死,他很想告诉他,说他也不怕死。”“他知道”只表明这是费舍尔自己的主观判断,不能作为事实。但是读者可以通过情感、常识推测这是费舍尔对年轻人的怜悯,希望给予他一点临死的抚慰。如果真是如此,费舍尔确实应该这么做,然而“这几个词就不知该从他那两片薄薄的嘴唇中说出来”。“他很想”却艰难地说不出口。这表明,费舍尔想对年轻人说“他也不怕死”并不是简单地想要给年轻人抚慰,而是临死年轻人激活了他隐蔽已久的心理空间。即费舍尔想象的年轻人心理空间是:年轻人不怕死(a);而费舍尔的心理空间是:他自己不怕死(aˊ)。
以上两个明显的输入空间互相映射,激活了隐性的合成空间:即费舍尔也要像临死前坚忍的年轻人一样在这个世上坚忍地活着。如果说年轻人在车祸后面临着死亡说出“我不怕死”是一种坚忍,而好端端的费舍尔说出这样一句似乎变成不可理解,正是这种表面上不可理解的心理状态可以让读者窥探到费舍尔更加深藏的心理空间:他是挣扎、抑郁、艰难地活在这个世上的。从文本的第一层次,读者了解到了费舍尔生存在这个世上的心灵状态,却对他为何有这样的心灵状态一无所知。这就有待于对文本第二层次的双重心理空间的挖掘。
二、文本第二层次——无法沟通的孤独之感
接下来呈现的第二个图像是费舍尔从车祸现场回来,躺在床上时听到自己女儿弗洛伦斯正在与男朋友保罗在门外道别。费舍尔对保罗颇有好感,然而对自己的妻子贝蒂和女儿弗洛伦斯却有所不满。费舍尔一连几天没睡觉在看一本有趣的小说,他喜欢躺在床上想象小说的情节,反复想白天发生的事情,他又想到那一句“他也不怕死”,他对着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说:“你理解我的孤独。”他还自言自语地设想自己在对妻子和女儿说他对她们的想法。这一切都是在费舍尔的想象空间里发生的,而在小说现实的空间却是这样的:深夜里,妻子女儿都睡着了,费舍尔一个人在想象着,回想着,自言自语着,由此我们又窥见了费舍尔孤独的心理。即费舍尔的想象空间是:与小说女主人公对话;与妻子女儿说出对她们的想法(b);而小说的现实空间是:深夜里,妻子女儿都睡着了,费舍尔一个人在想象,回想,自言自语(bˊ)。
在文本的第二层次里,我们明显看到两个输入空间是冲突的。费舍尔的孤独从何而来?为什么只有小说中女主人公才理解他的孤独?从费舍尔自言自语中读者启动第二重心理空间或许可以推断一些片段的理由。看似是在浪漫、爱意浓浓的情景下——黑暗中,海浪拍打着桥墩——费舍尔向贝蒂求爱。而事实上,是那些“富于诗意的东西”让费舍尔感到“人是多么孤独”。他很自卑地认为贝蒂不会爱上他,而且费舍尔知道贝蒂不爱自己,可是口中却说爱,因为她看上了自己能够给她提供的舒适的生活条件。费舍尔因女儿弗洛伦斯不愿意上大学受教育而对她感到失望。从文本第二层次冲突的输入空间中,读者感觉出了费舍尔的孤独或许来自他与并不真正相爱的妻子以及令其失望的女儿之间的无法沟通,然而费舍尔的孤独是否可能来自更深层次的原因呢?这又需要读者对文本第三层次的输入空间的挖掘。
三、文本第三层次——彼此理解的孤独
费舍尔一个人在家。女儿的男友保罗来找弗洛伦斯却不在,他主动邀请费舍尔出去散步,费舍尔内心激动不已,“好像触了电一般身上一阵惊悸”“心中在暗暗庆幸”。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愉快而轻松。当保罗提到他和弗洛伦斯的矛盾时,费舍尔表示理解,因为“他一生中早就知道这些”。费舍尔和他妻子之间的无法沟通加深了他一生的孤独,然而,保罗和费舍尔的孤独是一开始就有的,像是他们人生的“标记”,无人理解加深了他们的孤独,却并不是造成他们孤独的真正原因,而保罗和费舍尔能够理解彼此的孤独,这让费舍尔泪流满面。和保罗在春雨中散步归来,费舍尔“渴望要说话。”只要他不再保持沉默,他就可以从压抑、挣扎、痛苦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然而,费舍尔最终还是选择了沉默。因此,费舍尔的内心空间是:他想要说他从来没有说出的话,他要告诉他们他发现了自己……(c);而小说的现实空间是:面对着女儿,费舍尔内心想说的话却凝滞不动了,他还是保持了沉默(cˊ)。
以上两个输入空间的冲突正揭示了费舍尔无法缓解的孤独,读者可以预测到费舍尔往后的一生还是会在如此孤独的状态中度过,他和保罗一样,内心的孤独之感是与生俱来的,像是人生的“标记”。
四、“四空间”模型——无法摆脱的孤独
从文本第一层次对主人公费舍尔孤独的心灵状态的挖掘,第二层次无法沟通的孤独之感的搜寻以及第三层次对费舍尔和保罗彼此相同的孤独的理解,可以通过各个层次的双重心理空间融合,形成如下“四空间”模型:
五、结语
通过整合形成的“四空间”模型使读者对文本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小说主人公孤独、痛苦地在这个世上活着,与家人的无法沟通加剧了他的孤独,但是他和保罗一样,孤独是与生俱来的,无法摆脱,就像犹太民族不断迁徙、漂泊不定的孤独。这正是马拉默德笔下永恒的主题。至此,透过对双重心理空间的挖掘以及类空间下两个输入空间的互相作用形成了合成空间,我们完成了对小说的在线认知解读。
注释
① 伯纳德·马拉默德,著.吕俊,侯向群,译.魔桶——马拉默德短篇小说集[M].第1版.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5.
② 余渭深.复合空间模式在语言理解研究中的应用[A]//束定芳,主编.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M].第1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
③ Gills Fauconnier.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第1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