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当今社会学领域极其重要的学术译介成果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2917
王晓燕

  摘 要:张军和周志浩翻译的《情感社会学》是当今社会学领域极其重要的一部学术译介成果,该书创造性地以社会关系与实证调查为主线给情感社会学研究者提供了思想碰撞的舞台,给广大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和思路。

  关键词:《情感社会学》 情感社会关系 情感实证调查

  在读《情感社会学》之前,笔者和学术圈的大多数人一样,总是会自觉不自觉地把情感归结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认为情感的研究更多地是与个体的心理相联系。同时,因为中国国内长期以来情感教育的缺乏,不少人至今仍然将情感与情爱画等号,谈及情感往往就等同于谈情说爱,即便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也有不少人把报纸传媒的情感专栏等同于情感研究,很难把情感与心理学和社会学相联系。认识上的前见就导致目前在国内把情感研究与社会结构相关联成为比较“新”的研究领域。

  一、该书出版的现实意义

  事实上,如果把视角切换到全球的话,可以看到情感和社会学之间的互动,也一直是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获得了学术界的聚焦。其标志性的事件,就是托马斯·希夫组织了美国第一个社会学协会情感会议。这次以后,美国社会学协会情感部门一直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情感社会学研究的价值。而情感社会学的研究也逐渐在西方学术界获得了正统的地位,关于情感社会学的研究开始蓬勃发展。如同文学作品“蕴含多重社会功能”[2],情感社会学同样具有多重社会功能,时至今日西方国家的情感研究甚至已经上升到了影响世界格局的层面,比如著名的哈佛大学教授多米尼克·莫伊西在他所著的《情感地缘政治学》中明确提出,当今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有情感的特点,“情感的冲突”影响着世界政治的变化。

  但是由于情感社会学跨学科研究的性质,其发展不仅深深地受到了互动社会学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心理、文化、经济、金融等多种分支学科的影响。很多研究情感的学者在开展情感研究之前,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领域,会从自我研究领域的视野出发,借用原先领域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情感社会学。所以在情感社会学中,研究的方法五花八门、多种多样。但是这些研究者彼此之间却缺乏充分的交流,导致情感社会学的很多新思路、新观点不能得到相互印证,相互借鉴发展。这一点,在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研究者之间表现得更为充分。所以当谈及情感理论时,情感研究者们往往会出现争论,当借鉴新的学科的研究方法,实现情感社会学的研究时,在学术界往往会出现一定的争议。

  从一个侧面看来,正是因为百家齐鸣、百花齐放,情感社会学的研究才会越来越卓有成效。但如果能有一个平台能为情感社会学的研究者提供充分的交流,那更是会毫无疑问地推动情感社会学的发展。本书就是这样一个平台的文字体现,体现出对认同的关注。当然,“认同的建构并非一蹴而就”[3],但是众多情感社会学研究者在差别迥异的背景下,以不同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在本书中百家争鸣,“在交锋与交流过程中,对彼此的价值观有了进一步了解”[4]读者可以相互借鉴,开拓研究思路,有些研究方法之有趣颇有头脑风暴的感觉。

  二、该书各章节中亮点及创新性分析

  《情感社会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像是情感研究者们的思想碰撞。本书的各个章节都来自2009年5月情感社会学的研究者们在卡尔顿大学研讨的论文。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情感社会学的研究往往会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所以在本书中既可以看到社会学是视阈下的情感研究,还可以看到地理学、犯罪学、文化学、经济学、金融学等跨学科之间的探讨。

  但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论文集,而是有着明确的研究主线,本书中对于情感的讨论并非完全基于特殊情况,而是将情感构想为社会关系的普遍经验,这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正如作家或作品可以被“赋予特有的视角”[5],社会学家也一样。杰克·卡兹在第一章中记述了人们在情感方面所经历的考验,从新的视角论述社会学,认为这种情感诉求来源于社会关系的交往,交往双方的协作和交互使情感得以产生。萨拉·艾哈迈德在第二章中研讨了幸福的理念,指出情感具有交际的属性,幸福是社交的一种形式。幸福的客体、幸福的目的性、幸福的可能性都与社会交际有关。第三章虽然采用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但是其研究路径也最终指向了社会关系的层面。该章作者如同作家描写文学作品关注“社会纷繁复杂的现状”[6]一样,他也对情感的多样性进行关注,谈到了对情感、意识和自我的假设,明确指出“情感管理……通常是因为对某一特定时刻的特定社会互动适时做出反应后带来的情感诱发”。[1] 71同时分析了了达马西奥的假设,从表层伪装和深层伪装两个层面分析了情感管理。在第四章中,同性恋的痛苦的概念被称为不合理的痛苦,这一概念来源于酷儿理论的发展成果。而对不合理痛苦范围的界定的视角关系到社会群体、社会互动和人际关系的调节,认为“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上被允许的忽视,其本身可被证明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力量”。[1] 100第五章论述了著名哲学家康德和柏格森对情感社会学所做出的贡献,评估了情感的本质和根源。无论是康德所关注的罪恶和狂热,还是柏格森对道德和理智的看法,都不可能在单纯理性的世界里发生,都与情感有关。“从历史层面理解”[7]分析问题同样为社会学家采用,在第六章中,劳拉·苏斯基透过历史来分析情感的发展,道德情感论的伦理观更是凸显了情感构想与社会关系的普遍经验。人道主义情感对人们的支配是在社会和政治空间中进行的,强调人道主义的情感具有社会性,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在第七章中,艾伦·亨特的情感氛围分析是针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而言的,从当代情感制度着手分析,以社会历史为背景分析了情感矛盾,所举的具体实例,一是职场中的情感,二是集体情感都和现代社会的文明特征和非文明特征相关。正如作家试图帮助读者“摆脱种种困惑”[8],他的分析有助于情感研究走出困境。可见社会关系的普遍经验这条主线贯穿起了本书的第一部分,而这一主线也是目前在情感历史社会学领域的主要思想家们的共同看法。同时,因为该书的众多研究者都是以西方社会为特定研究对象,所以深受东方文化影响的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可以体会到有些西方式情感的乐趣,感受到情感、文化和社会碰撞所产生的火花。

  本书的第二部分对情感的研究更多的是基于实证调查而为的。目前对于情感研究的很多论文资料都是纯粹说理型的,对于行动中的情感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所以本书的第二部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第八章探讨了情感反身性的研究方法,指出了情感对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具体的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也有数据分析,为情感反身性研究“的发展注入了活力”[9]。第九章的论述更是基于在加拿大一所大学的地球科学系所进行的实证性的调查研究。从具体的实例中探讨了对对象的取向、流体对象的能力、情感氛围的形成、情感氛围的维护。第十章主要阐述了“情感异常”的概念,其分析也是来源于精神科医生对情感异常的实证研究,具体有社区调查、社会综合调查等,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第十一章所探讨的内容很少在情感社会学的文献当中看到,吉利恩·德里在这一章中通过大量的实际访谈探讨了多配偶制的情感问题。“进行合理的、有针对性的”[10]研究是研究者的共识,该章作者同样采用合理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嫉妒和多配偶制文化开展研究,这些研究都是基于受访者而言的。第十二章研究的品牌和城市国际化的情结是以星巴克和第二杯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的。作家关注“诸多新的”[11]概念,社会学家也一样。该章作者通过分析星巴克和第二杯的实际事例,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如第三场所、浪漫感觉和世界主义等。对于品牌多样性和本地国际化等问题的探讨也一再引述第二杯和星巴克的消费者的观点。“综合考虑多种要素”[12]是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工作时的重要关注点,社会学家也一样。第十三章作者在分析多种要素的基础上,论述了超越人类的情感地理学,该论述是以45个自闭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贯穿了整个研究始终。这些实证研究的方法、过程、数据以及其成果是情感社会学研究领域较为少见的,对于开展情感社会学领域的实践调查和研究,远胜于那些倾向于抽象的内部思想的理论书籍,对于田野调查和研究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13]可操作性。

  《情感社会学》解析了情感在社会关系结构中的重要性,以众多独特的视角为情感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正如书中所说“关注的重点是情感研究的各种社会学方法,同时也鼓励跨学科之间的探讨”[1] 1,这种跨越单一学科的新思维“才能最有效的”[14]推动着情感社会学的发展。

  三、结语

  最后要说的是,整本书的翻译也非常到位,不仅仅是在遣词造句,而且在情感社会学术语和专有名词的翻译上都很见功底,情感社会学作为新兴学科,横跨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经济学、金融学等学科,没有广阔的视野和专业的知识是很难做好翻译工作的。张军和周志浩两位译者在尽可能保留原文原汁原味的论述基础上,对由于文化障碍导致可能存在的理解缺位,做了意译诠释等工作,使读者不至于因为文化隔阂而理解困难,全书译笔流畅,富于文采。同时译本还保留了原书的参考文献部分,方便该领域的研究者按图索骥,开拓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 戴尔·斯宾塞,凯文·沃尔比,亨特编. 张军,周志浩译.情感社会学[M]. 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2015: 1-6.

  [2] 张军.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中的“历史母题”及其社会功能研究[J]. 学术论坛, 2012(12): 177.

  [3] 张军,吴建兰.“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经典对美国民族认同的建构[J]. 河北学刊, 2012(1): 206.

  [4] 张军.美国华裔文学中“东方主义”的消解[J].江西社会科学, 2013(5) : 100.

  [5] 张军.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交相辉映——索尔·贝娄成长小说《勿失良辰》中的引路人研究[J]. 外语教学, 2013(6): 80.

  [6] 张军.贝娄《塞姆勒先生的行星》中的引路人研究[J]. 外国文学, 2013(03):82.

  [7] 张军.建构历史轴线——索尔·贝娄成长小说《贝拉罗莎暗道》中的引路人研究[J].当代外国文学, 2013(2): 54.

  [8] 张军,吴建兰等.“实用主义”视角下的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与美国民族认同的建构研究[J]. 安徽文学, 2013(10): 83.

  [9] 张军.高校联盟研究国内外现状综述及其对江苏地区公办本科高校联盟的启示[J].语文学刊, 2013(8) : 67.

  [10] 张军.江苏地区公办本科高校联盟试点研究[J].安徽文学, 2013(11) : 83.

  [11] 张军.当代美国犹太文学对美国民族认同的构建 [J].河北学刊, 2014(6) : 78.

  [12] 张军,吴建兰. 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和“培养机制”研究[J].黑龙江史志, 2014(05) : 266.

  [13] 张军,吴建兰,纪楚楚. 索尔·贝娄国内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2016(1): 80.

  [14] 周志浩. 频次作用与英语专业学生二语限时写作的研究[J]. 语文学刊, 2013(8):9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