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08年起,“囧”字成为各大中文社交网站的高频词,成为年轻人间的流行语,被称为“21世纪最牛的一个汉字”。据此,本文主要从文字角度,从四个方面来探究该字的前世今生,浅谈这一文化潮流现象。
关键词:囧 前世今生 古代 当代 流行
2008年伊始,“囧”字攻占了新浪、人人、猫扑、天涯等中文网站,铺天盖地出现在网民的视野里。随着花山文艺出版社的热门读物《午门囧事》的出版,“囧”字广泛传播在世界范围内的华语圈。它成为流行网络语,成为80、90后的口头禅。若不知道这个字,只能说明你out了。对于热爱文字的人,这些问题随之出现——它是横空出世吗?是新造字还是旧词新意?如何出现?针对这个与文字有关的潮流文化现象与这一系列问题,有必要探寻它的前世今生。本文将从以下四方面来分析。
一、“囧”字古已有之
据史料记载,“囧”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古已有之,它早已出现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按形音义来分析,“囧”的字音自古以来并未发生变化,读音仍为jiǒng。而其形和义自古以来争论不休,可归纳六大主要论断:
(1)窗户说。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囧部》中提出: “囧:窻牖麗廔,闓明也”一说。囧,此指窗户。
(2)仓廪说。致力于中国古代经典文献和甲骨文研究的屈万里先生指出:“囧字,当为仓廪一类之物,于此则作动词用,‘米囧,意谓‘新米已入仓廪也。”
(3)祭名说。近现代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认为:“囧为祭名,契文亦作囧,同盟。盟谓要誓于鬼神。”
(4)地名说。于辞义认为“囧”为地名:“卜辞囧为地名,且多与米字同见。”但具体指哪里的地名,他似乎赞成屈万里的仓廪说。姚孝遂、肖丁先生的意见与之类似:“卜辞囧字正像窗牖丽廔闿明玲珑之形,而均用为地名,无例外。”赵诚先生则说:“‘囧构形不明。甲骨文用作地名。”
(5)牛耳说。近代的殷康在《古文部首》里提到“囧为‘牛耳形,并给图释义。
(6)眼睛说。流沙河先生是研究文字的专家,他将“囧”释为:“是一个象形文字,代表一只眼睛。本来外边是一个圆圈,作眼眶,中间的‘八是耷拉下来的睫毛,‘口是指眼珠。形容人目光炯炯。”
学界对“囧”的来源众说纷纭,但一致认同“囧”为象形字。越来越多学者赞同古人借窗户之形,造出“囧”字。因此,在造字之初“囧”本义实为“窗户”。因字义扩展和使用需要,进而引申出明亮、光明之意。古诗中有所印证:
南朝著名文学家、散文家江淹曾欣然慨叹——“囧囧秋月明,凭轩詠尧老。”
唐代大文豪韩愈在《怀秋诗十一首》中曾写道——“虫鸣室幽幽,月吐窻囧囧。”
两位大诗人不约而同使用“囧”字,并将其组合成叠字运用在诗句中,表达了同一个含义——明亮的月光,而这两首诗也能佐证“囧”字的古已有之。
二、“囧”字的沉寂
起源较早的“囧”字并未在历史长河中一直发挥光芒,它曾一度消失在大众视野中,即俗称的“死亡”。这种沉寂现象并非个案。原因归为两点:查询古籍文献可知“囧”字的使用频率低。汉字在纸质材料中出现频率低,意味着其在日常用语以及在典籍中的地位不断下降。而“女”“子”等古汉字由于使用频率高,至今仍很常见;此外,“囧”的构字能力不强,能产性差。词汇学指出:在词汇中,基本词具有良好的能产性。而“囧”字并不在基本词的范畴内,加之自身的字形构造等原因,不易产生新词。通过对许慎版《说文解字》的查阅,发现全书列举的与“囧”有关的字仅有三个:
(1)“[囧
皿]”(即现在的“盟”字)《说文·囧部》 :“《周礼》曰:‘国有疑则盟。诸侯再相与会,十二岁一[囧
皿]。北面诏天之司愼司命。[囧
皿],杀牲歃血,朱盘玉敦,以立牛耳。从囧从血。”
(2)“朙”(即现在的“明”字)《说文·明部》 :“照也。从月从囧。”
(3)“ ”(即现在的“朚”字)《说文·明部》 :“翌也。从明亡声。”
《说文解字》作为重要的文字史料,帮助我们印证了“囧”字在古时并非能产字,也并非运用广泛。
三、 “囧”字在当代焕发生机
“囧”字在历经潮起潮落后,竟“起死回生”,重新焕发生机。奇特的文化复兴潮流引起学者的关注。值得追问几个为什么——到底是什么促使其复兴呢?有什么样的机缘巧合?现在的“囧”和古时的“囧”有哪方面上的异同?
回顾了“囧”的前世后,探析它的今生。发现如今该字在网络和日常生活的高频使用,成为2008年以来使用率最高的网络用语之一。网络用语指多在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多由谐音、错别字改造而成,也有象形字词。作为网络用语的典型代表,“囧”属于象形字词。但在现代,它的象形不同于古代的“囧”字。它的复兴追溯于日本的“Orz”。这个符号并非是英语单词,而是象形符号,是日本网民特意创造用来在网络上来抒发失意或沮丧心情。传至台湾后,达人受到启发,据汉字象形的特点,用象形字“囧”替代“O”。“囧”音同“窘”,同表达无语、无奈之义。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审视,它比“窘”更具优势:笔画简省,更形象生动——像满脸无奈表情的还耷拉着脸的人。“口”代表人脸,“八”像因沮丧耷拉的眉毛,“口”则是无奈张开的嘴巴。望形生义便于识记,易产生共鸣,更利于文字的广泛传播。在流行之初,一网民创新地写作“囧rz”,受到广大年轻人的追捧,取得了改革的巨大成功。
总之,“囧”死而复生是由网络语言的兴起而引起的。看似是偶然事件,实则是文字本身独具的魅力使然。重焕生机的 “囧”与古时的“囧”之间的关系,是新造字还是旧词新意呢?
“囧”在当代复兴的原因可知晓:如今的“囧”不等同于旧时的“囧”。前者更具形象性、创新性以及幽默性,除了表达失望、沮丧之意,还有针对不同人不同语境下的引申义。诸如 “囧人有囧事”“囧吧”等流行语传达出雷人、尴尬、无奈、受不了、你赢了、我败了之义。不仅本义改变了,语法使用的层面也发生改变。如今的“囧”,可充当定语修辞成分,可跟英语、符号、字母混用或连用,百搭特性成为网络与现实中最常见的现象,如“~囧~”“囧ing”。囧字自带的形象特点,加之网友随意组合,使“囧”形象幽默地展现即视感。因而,现在的“囧”字并非新造的字,属于“旧瓶装新酒”的形式。它被赋予新时代之义,而古时含义现已不再使用,其创新为语言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囧”字为何在当代流行?
“囧”字在当今社会的流行不是空穴来风,并非一蹴而就。燎原发展之势下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综合原因。
时代车轮的向前滚动, 60、70后成为稳定的社会中坚力量,他们在这个社会摸爬滚打的时期大多已渐行渐远,奋斗的时光带来了事业与家庭成型后的较为稳定的生活。在时光的历炼下,他们比80、90后的成熟度和社会度更高。但80、90后接过前辈递来的担子并非易事,身份转变为奋斗在复杂社会中的接班人。在上一辈“幸福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两种艳羡与批判的声音中寻找平衡,在快节奏重压力与寻求不甘平庸的生活中找突破口。“囧”的流行,不只因为他们具有猎奇心理和更快的接受度,也是他们生活状态的自画像,是情感的宣泄。古语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囧”表达一个时代的情绪,反映出成长与奋斗在社会改革转型阶段80、90后的实时心境。它的盛行,正中80、90后下怀。因此,被誉为“21世纪最牛的汉字”。
“囧”的流行得益于兼容并蓄的互联网文化。丰润的土壤给予其充足的养料,以包容的姿态推陈出新,极大地催生了大批新事物发展。在语言文字方面,促进古汉字的复兴,使近年新创的“大虾”等用语走红。
“囧”的流行带来了积极的正能量。正如前文所说“囧”的盛行带动网络用语的诞生与流行,譬如带动古汉字“槑”(音同“梅”,是“梅”的古字)、“靐”(音同“并”)的复兴,新时代赋予了古汉字新意味,促使它们在网络活用文字的潮流里蓬勃发展。诞生的一系列的“囧文化”带动了系列产业的发展,如李宁公司卖断货的“囧字鞋”和“囧”字T恤、中韩合资晨光企业开创的“晨光囧笔”以及在上海举办的以“囧”为主题的美术大赛。同时,还刺激了游戏开发与推广。“囧”的流行,从单一流行趋势变为多角度多领域的立体发展模式。
五、小结
“囧”“槑”“靐”这些沉寂的古汉字在当代重新焕发活力,褒贬不一的声音贯穿发展始终。对于这类被并入网络用语并被戏称为火星文的文字,不妨宽容地说,它们的存在是好事。也应清醒地看到它们正悄然影响正式文体的使用,难免有混淆文字的使用标准之嫌。曾有媒体报道:前几年有一位考生在高考作文中秀了全文“囧”。结果名落孙山,“囧”并没能使其金榜题名。依此看来,未在语言文字应用规范中获得官方认可的“囧”字,在正式场合的认同度较低,流通于日常聊天、网络沟通等非正式场合较为妥当。这场文字盛宴是否能与时俱进,是否能融合大俗大雅原则,是否能更符合不同年龄层受众心理,是否能更好地在历史的舞台上继续大放光芒,都是值得期待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马雯.网络流行语“囧”字的认知解读[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 马晓晨. “囧”——从汉字修辞作品到网络新词[J].汉字文化.
[3] 李玉洁.符号学理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传播——以“囧”为例[J].东南传播.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