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突发伤害类事件时的应对措施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0851
姜丽萍 王真

  摘 要:随着世界极端天气气候的增多,社会安全事件频发,近几年突发伤害类事件频繁发生。如雪灾、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新疆、云南的暴力恐怖事件,还有生活中多发的火灾爆炸事件等等。这些突发伤害事件造成了极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也多次成为政府、社会民众以及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因此对大学生乃至社会大众关于突发伤害类事件的预防和应急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稿就这一论题,在调查研究、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发现社会民众急需提高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期本稿能为他人提供借鉴,创造更和谐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突发伤害 自然灾害 社会安全 应急措施

  突发伤害类事件几乎无处、无时不在。然而人们是否清楚了解如何应对这些突发伤害事件,如何在事件发生后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帮助他人,如何将伤害降到最低?目前,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在这一面的重视程度都还不够,人们仍缺少防灾减灾方面的意识和方法。本稿通过了解人们对突发伤害类事件应对措施的掌握情况,希望可以为提高公众对突发伤害类事件的重视度略尽绵薄之力,加强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推进我国相关方面的法律和制度的健全起到些微作用。

  一、 突发伤害类事件概述

  (一) 突发伤害类事件的概念

  突发类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重大伤亡、严重危害公众健康和影响社会安全的突发性事件,但仍存在可避免性和把伤害降到最低的应对措施。

  (二) 突发伤害类事件的特点

  突发伤害类事件,顾名思义,最显著的两个特点就是突发性和危险性,即这类事件发生地很突然,征兆比较隐秘或者甚至根本没有任何征兆,容易让人措手不及,对人民的生命财产或者给国家、社会带来严重危害。但其特点还包括以下两点:紧迫性。事件发展迅速,需要采取非常态措施、非程序化作出决定,才有可能避免局势恶化;不确定性。事件的发展和可能的影响往往根据既有经验和措施难以判断、掌控,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事态迅速扩大。

  二、突发伤害类事件在我国的具体表现

  一般来说,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机理、过程、性质和危害对象,我们可以将突发伤害类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伤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

  (一) 自然伤害类事件的具体表现

  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洪涝、台风、冰雹、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然而我们对这些的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依旧知之甚少。举例而言,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的组合。无毒无害的雾与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并造成视觉障碍的霾常常相伴而生,称之为雾霾。通过近两年的媒体报道和官方发布的数据,对于雾霾的危害性,大家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春秋之际的北京时常弥漫于漫漫黄沙之中,而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的雾霾严重程度更是众所周知。

  (二) 事故伤害的具体表现

  事故伤害指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等。例如交通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居现代社会各种灾害之首。现如今,由于各类运输车辆和私家车的泛滥使用,道路交通问题频发。据统计2015上半年因各类事故死亡2.6万人,特别是交通运输重特大事故多发,主要集中在客车和旅游大巴。因此也曾有学者断言,现代交通灾害造成的伤亡已超过战争。

  (三) 公共卫生安全的具体表现

  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食品安全说到底就是要求我们每天食用的食品,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是不存在危害。例如,一些已知的不达卫生标准的企业的存在,又如一直被人批判却依旧销量不错的辣条,仅仅一小包却包含了几十种致癌物质,场地里没有任何消毒措施,工人没有任何卫生保护措施,其包装袋更是大多是无法达到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而其生产过程更是令人无法直视,这样的食品又怎能让人心安呢?

  (四) 社会安全事件的具体表现

  社会安全事件有很多方面,一般包括重大刑事案件、重特大火灾事件、金融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突发群体事件、学校安全事件以及其他社会影响严重的突发性社会安全事件。如校园安全事件和恐怖袭击事件。校园内会混入一些社会人员伺机作案。而近年来发生了多起校园持刀砍学生事件,又如2014年的云南昆明暴力砍杀案件大家仍旧心有余悸。

  三、 公众对突发伤害类事件应对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了解程度低

  公众对于突发伤害类事件不太清楚。以南京五大高校在校大学生为例,只有7%的学生对突发伤害类事件十分了解,而79%的学生是不怎么了解的,可见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对突发伤害类事件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对基本的应急措施的认识也不是很明确。

  (二) 宣传教育水平低

  我们现已颁布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就相关宣传教育工作做了明确要求,但从全国目前的事件实际情况来看,宣传教育水平与相关应急措施的要求仍然相距甚远。比如在汶川大地震中,成都虽然并不是重灾区,但却有不少民众因惊慌失措而直接从高楼跳下造成伤亡,由此可见,在我国,关于突发伤害类事件的应对措施方面的宣传教育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三) 预警机制不够完善

  突发伤害类事件通常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等特点,但并不是毫无征兆无迹可寻的。突发伤害类事件从其潜在发生,再到其产生伤害性后果都有其演变过程。对于一些明显灾害预兆缺少详细的预警分析,结果往往导致国家政府在处理重大突发事件时处于被动地位。08年的低温冰雪冻害灾害中,如果对天气状况及时准确观测,并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和畅通的信息传播渠道,并及时通知老百姓到位,可能会大大减低伤害印发的损失和政府的救助压力。

  四、 突发伤害类事件的应对措施

  (一) 吸取他国相关措施的经验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与同是灾难多发国的日本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向对方借鉴补充的地方有很多。首先,我们要从法治的角度进行严格的规范。例如:2011年日本发生里氏8.9级大地震,但得益于以《灾害对策基本法》的出台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防灾减灾法律制度,各项救灾工作有条不紊在灾后立即展开,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其次,加强防灾减灾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日本小学生第一节课就是防灾训练课,从小培养国民的灾害应对能力和防灾减灾意识。每个家庭都有防灾应对包。因此,借鉴和拿来有时是十分必要的。

  (二) 建立和完善突发伤害类事件的预警紧急机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要善于利用高科技手段防患于未然。利用高新科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等特点,构建操作性强的灾害预测系统、搜救系统等。另外,把是否具有应急管理能力作为政府人员升迁提拔和政绩考核的指标之一。例如,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发生了踩踏事件,造成了很恶劣的社会影响,官员被免职。事实证明我们的预警机制亟待完善,只有政府和官员真正把防灾减灾工作放在心上,把百姓的安全放在心上,才能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并把损失降到最小。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突发伤害类事件预警和应急体系。

  (三) 建立应急联动和快速反应机制

  为了保证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有效地展开救援,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必须在事故发生前,不但要根据事故的规律和可能的影响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事前决策,而且由于突发事故灾害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许多灾害情况是人们始料不及的,现有的事前决策并不能完全满足应对突发事件现场应急的需要。因此,在灾害事故发生时,首先要及时地根据现场信息进行科学、高效的应急决策,保证在应急预测失效的情况下顺利地实现应急救援。其次要合理处理应急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根据事故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决策从而可以有效地控制灾害发展和减少损失。同时要建立完善高效的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和报告制度、加强信息收集与预警、发挥主流媒体的信息引导作用,及时传播突发事故的进行状况以及政府的相关应对措施,以取得公众的信赖和支持。

  (四) 健全保障机制

  突发伤害事件发生后,物资、技术等保障应当迅速由平时状态转化为紧急阶段,对物资、技术需求将会是超乎寻常的,这就要求政府各部分一方面尽可能提供更多的物资、技术保障,另一方面更是要提高物资、技术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同时应培养一支素质过硬、能力突出的危机处理队伍,加强针对性训练和演练,着力锻炼医务人员的识别能力和决策能力,以便在危及处置过程中,保证较好的心理素质和技能素质。

  (五) 增强个人应对突发伤害类事件的学习和应对能力

  作为普通人来说,我们不仅要学习相关知识,更要落实到行动中去,在家里买一个防灾包备着并且及时更换,甚至在能力范围内,学习相关救援知识,在危险来临时保护自己、帮助他人,也可以加入到大量专业的志愿者团队中去,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各类学校应该开设应急训练课程,进行应对突发事件的教育及演练。各个企事业单位定期进行防灾训练,全民重视防灾,减灾。对于企业来说,研发相关的高质量的防灾抗灾物品也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总之,理论一千不如实践一次。我们应该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应对突发伤害类事件的措施,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取其精华,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突发伤害类事件预警和应急体系。本稿不只是对现象进行分析、理解。同时希望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对此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其危机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我国防灾减灾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发挥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计雷.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王绍玉,冯百侠.城市灾害应急与管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3] 李经中.政府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