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先秦时期的乐舞教育思想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0807
张靖怡

  摘 要:春秋战国时期乐舞文化得以繁荣发展,多元的乐舞文化及思想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先秦的乐舞教育有其完整的教育思想、内容、措施与方法,"礼乐"作为当时治理社会的一种制度,对中国封建文化的定型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先秦乐舞教育思想的形成与精髓,先秦乐舞教育的缺陷,先秦乐舞教育的现实价值三方面来浅析先秦时期乐舞教育思想。

  关键词:先秦 乐舞 教育思想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先秦时期乐舞教育,是中国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周统治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制定的,充分体现“礼”的精神,是为“礼”服务的一种艺术教育,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

  一、 先秦乐舞教育思想的形成与精髓

  (一)先秦乐舞教育思想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性生产关系的出现,中原各国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大国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各个地区的统一。社会的动荡,新兴的小地主阶级,社会发生了激烈变革。经济、政治制度的颠覆,使整个社会陷入了无序状态。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乐舞文化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与各阶级人民的喜爱。但由于社会内部不可协调的权威性,引起当时各诸侯国不同阶级与阶层的反应,“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形成。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代表人物,他在“礼崩乐坏”的新旧社会交替时期,打破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复兴周礼”以恢复和谐安定的社会秩序,这也是儒家创办教育的直接原因。孔子用自己的“礼”“仁”“中庸”思想,来维护将要崩溃的封建领主和旧的礼乐制度。他想把音乐与“礼”“乐”“中庸”作为巩固贵族统治的政治工具。在等级社会中,“礼”是用来区分等级;“乐”是与礼相配合的一种制度。它包括诗歌、音乐、舞蹈。“乐”同样有等级的划分,如天子重大礼仪活动举八佾乐舞,若诸侯用之便是违制的。因此之故,出于维护社会秩序考虑。孔子主张“礼”“乐”,并以《礼》、《乐》、《诗》、《书》教人,这也成为有别于其他诸家思想的根本。儒家所描绘的理想社会蓝图,是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统一起来,他所描绘的理想以现实为起点,但又高于现实,这便给人以希望;虽然是理想,但又有其实现的可能,这有又能给人以信心。

  同时代下的道家与墨家则是提出了“非乐”的思想。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所憧憬和向往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并育的自然境界。他主张个体清心寡欲、孤独自处,主张清静无为,返璞归真。在本质上,老子忽略了人伦关系的协调。他认为人的纯真的自然本性和世俗社会的规则规范无关。在某种角度看来,墨家的“非乐”思想是对儒家的仁、义、礼、智的一种抨击,而道家的“非乐”思想是想让人们在思想上重视物质文化的发展。

  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他所处在战国时期。此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事不断,给社会与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他认为,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强欺弱、富辱贫、贵傲贱的现象,其原因是人人互不相爱,而自立自爱。他所购置的理想蓝图是物质上丰衣足食,安定和谐,精神上互相尊重,包容。他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沦落到不重视国事,只关注歌舞,就会占用大量的劳动时间。由此看来,墨子认为乐舞是奢侈的娱乐活动,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家的力量与人们的生活水品。墨子的“非乐”思想则是狭义的功利主义,僻隘单一的理论视野的真实写照,他没有站在唯物主义的角度,来批判的吸收、利用乐舞,而是全盘的反对与否定。认为乐舞是劳民伤财,祸国殃民的。他提出:“今天为下士君子,请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在乐之为物,将不可不禁而止也”。

  法家是先秦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激进派利益的学派,在文化教育领域里,法家也提出了许多有别于其他学派的理论。其中杰出的思想代表人物是商鞅和韩非,商鞅变法是当时各国变法运动中较为彻底的一次。其主张的文化教育思想与当时的儒家思想是对立的,主张学习法令和对耕战有用的实际知识来丰富人们思想。

  纵观先秦时期的乐舞思想,可以说,儒家的乐舞思想在特定的环境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和实施。道家与墨家的乐舞思想,更多的关注人文、民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乐舞的价值与意义。法家则是对乐舞教化的完全否定。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不同的乐舞思想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充分体现了此时期文化的多元性,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先秦时期乐舞教育的思想。

  (二)先秦时期乐舞教育思想的精髓

  先秦时期的乐舞教育思想虽明显带有社会功利性,但他的精华之处在于,通过艺术的美与社会伦理的结合,使乐教成为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从而达到一定阶级的政治服务目的。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孔子及其儒家的门徒对于乐舞的教育十分重视:一方面来自于对古代乐舞的继承;另一方面则是出自对乐舞艺术精神的新发现。“礼”“乐”“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原始社会的血缘关系到了奴隶社会不但没被冲击,反而经周朝统治者的利用与改造,在宗教制度化和制礼做乐中得到完整地保留。孔子在礼崩乐坏时提出“仁”学思想体系,并将“仁”作为其思想的核心。他所追求的音乐是“美”与“善”的统一,要求“乐”为“仁”服务。他认为“乐”可以教化人的心灵,陶冶情操,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仁义礼信。儒家赞扬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的作品,推崇那些在人心中留下善的作品,使人得以美的陶冶,受到善的教育。反对那些有伤风败俗的靡靡之音。

  儒家提出以“礼”来治理社会,所以,“礼”的教化作用得到了极大的鼓吹。儒家学者认为:礼的核心内容应为“亲亲,尊尊,长长”,将伦理血统与政治统治相挂钩,为控制人们的思想寻求一个合理的依据。使伦理血统摆脱了特定的氏族社会历史局限,具有普遍和长久的社会含义与作用。先秦音乐思想还是一种美育思想,它虽带有明显的阶级功利目的,但当我们剥去“礼”的外壳,留下的通过道德教育与艺术审美相结合,以求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内容,实质是一种作用于人格的美育思想的雏形。

  二、 先秦乐舞教育思想的缺陷

  礼乐治国是西周统治阶级的创举,也是儒家学派的最高理想。由“礼乐相济”的观点派生出来的先秦乐舞教育思想,具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但也不免带有历史的局限性。

  历史的局限性会带来审美观的狭隘。先秦时期的乐舞教育思想与一般的教育思想不同,它所强调的教育是寓教于乐,强调社会功能也是通过艺术来实现。先秦时期的乐舞思想虽充分运用艺术作用于人的情感与思想,通过艺术教育来达到社会教化,提高人格修养。但在先秦乐舞教育中,以“礼”与政治相结合,作为西周的政治支柱。由此一来,此时的乐舞教育思想更是用来维护奴隶主制度,维护奴隶主的阶级统治。

  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核心,礼仪乐制必须体现其伦理观念与道德品质修养。”虽其核心在于主张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可在当今看来,孔子所说的统一只是一个理想中的社会形势。而这个理想的社会是受到血统等级等关系与严格的礼仪所束缚,被封建制所禁锢的社会。这个社会的交往注定是非常狭隘的,生产力注定是有限的。如就此发展,个体在和社会的统一发展中,会极大地受到社会所给予的束缚,不能使个体得到全面的发展,社会也会停滞不前。这样一个被重重束缚,明显带有阶级与历史局限性的理性社会在今天看来,是注定被历史的发展所否定的。

  而在“礼”的束缚下,“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表现便消失了,而原始歌舞中所带有的那种刚劲与猛烈的生命力也被压制了,这也就不能充分发挥乐舞的教育功能。对比现今的乐舞教育思想,从多方面熏陶个人的情操,丰富个人的情感,将美传授给人们。先秦时期的乐舞教育思想与此相比,不足之处显而易见。

  三、 先秦乐舞教育思想的实践

  先秦乐舞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方式,更是一种美育的教育形式。它的礼乐文化从发生、发展到成熟经历了从原始礼乐风俗、西周礼乐制度到东周文化思想三个不断深化的历史阶级。孔子极为注重礼乐的教化,他让人们在掌握乐舞思想的同时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们的情操。他非常崇拜《韶》,认为《韶》乐已经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在孔子看来,乐教不单是增强个人修养所必备,也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手段。在当时乐舞被作为教育手段,孔子反复要求他的弟子们能按照《诗》的要求去做人做事。他认为《诗经》是纯正无邪的,学《诗经》不仅能增加知识,陶冶感情;而且能了解做人的道理,进而洞悉世情,为从政做准备。

  先秦乐舞教育是社会教育中必要和重要手段,是培养社会有用人才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工具,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上,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制度,自行举办了塾学。为促进文化的下移,举办民间教育事业与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树立了榜样。礼乐的教化相辅相成,“礼”侧重于外在的礼仪学习,“乐”侧重于内在的主观世界。若一个人的礼乐修养不足,气质便无从而谈;仅有其礼乐修养而缺失仁义之道,礼乐也成为一种修饰。在政治、社会发展上,诸子百家常从音乐的角度来探讨王道,可以说音乐是当时政治的直接反映。

  先秦乐舞教育对于稳定政治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音乐是用于教育人民分辨善恶好坏,使社会正道被提倡,抵制邪恶思想对人民的侵蚀。(二)音乐与礼治互补。礼与乐刚柔并济,以防止阶级冲突。(三)礼与乐的互补,成为社会行为的指南。乐舞教育在教育中占有其独特的地区,是培养完美人格不可缺少的一种美育形势,以达到和谐社会的手段。

  综上所述,对于当今社会,不可否认,先秦时期乐舞教育思想中有些内容确实已成为过时的糟粕,我们也必须坚决抛弃。但同时我们必须承认,先秦诸子关于教育者施教的思想方法;关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思想方法,以及他们所构建的优秀道德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今教育的发展。儒家重视乐舞的主张与做法,启发着我们今天在教育中要充分重视艺术和审美因素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寓教于乐,用美得形式来吸引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觉的接受掌握知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