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构建了以管辖的概念为基础的一套约束理论。本文分析了约束理论的相关术语和主要内容,包括约束原则,并用英语和法语中的语言事实证明所述理论,以此说明约束理论的普遍语法性。
关键词:约束理论 ?约束原则 ?约束语域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乔姆斯基以“管辖”概念为基础提出约束理论(Binding Theory, 简称 BT)。作为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 简称 UG)的一个模块,约束理论负责解释相照应的名词词组间的句法关系,是对同一语句中不同名词短语之间语义所指异同关系及相关条件限制的理论概括。本文尝试阐述约束力理论的有关原则,并在英语和法语中寻求依据,从而说明约束理论广泛存在于这两个语言中。
二、 基本概念
(一) 限定词组(Determiner Phrase, 简称 DP)
根据语义所指异同关系方面一致或对立的不同特点,约束理论认为DP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a. 指称语(referential expression/ R-expression),如 Tom,the girl,the manager 等,“独立地起直接指称作用”(徐烈炯, 1988:314);
b. 照应语(anaphor),如 himself, herself, myself 等,“必须从句中相近的另一个DP得到释义”(Carnie, Andrew. 2007:423)。
c. 代词(pronoun),如he, she, him, I, my等,“可能(而非必须)从句中相近的另一个DP得到释义”(Carnie, Andrew. 2007:423)。
(二)约束(binding)
“A binds B if and only if A c-commands B and A and B are coindexed”(Carnie, Andrew. 2007:140)。即A约束B(或B被约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A要成分统制B;2) A和B 共指。所谓成分统制就是“如果A的第一个上位节点(node)支配(dominate)B, 而且A跟B不相互支配,那么A成分统制B”(Carnie, Andrew. 2007:113)。 所谓共指就是“A和B必须具有在人称、性、数方面都相同的名词特征”(谢衍君, 张相明. 2007)。
(三)约束语域(binding domain)
约束语域指语句中产生约束的最小范围。一个DP的约束语域因其所属类别的不同而不同,详在下文。
三、 约束原则(Binding Principles)
(一) 最初的约束原则
Chomsky在1981年的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Carnie, Andrew. 2007:146)中,根据在对DP进行的分类,归纳出“三条约束原则(Binding Principles):
a. 约束第一原则(Binding Principles A):照应语在约束语域内受约束;
b. 约束第二原则(Binding Principles B):代词在约束语域内是自由的;
c. 约束第三原则 (Binding Principles C): 指称语总是自由的”(徐烈炯,1988:315)。
此处的“约束语域”指的是“含有该词语(照应语、代词或指称语)的小句” (Carnie, Andrew. 2007:142)。
(二)最终的约束原则
Chomsky在1986年的Knowledge of Language(Carnie, Andrew. 2007:424)中,对之前提出的约束原则及约束语域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a. 最终的约束第一原则(Binding Principles A-final):“语链(chain)中复制的照应语,在含有它及可能先行词(potential antecedent)的最小CP或DP中受约束”(Carnie, Andrew. 2007:429);
b. 最终的约束第二原则(Binding Principles B-final):“代词在含有它但不含有可能先行词的最小CP或DP中是自由的。 如果没有这样的CP或DP,那么代词在根CP(root CP)中是自由的”(Carnie, Andrew. 2007:431)。
其中,“语链指的是被移动的复制部分(the moved copy)和无声的原始部分(silent original)(即语迹-trace)的统一体”(Carnie, Andrew. 2007:425)。“可能先行词指的是位于TP或另一个DP指示语(specifier)位置上的一个DP。它不可能是照应语或代词本身,也不可能是含有它们的一个DP” (Carnie, Andrew. 2007:432)。
四、 英、法的句法特征
(一)照应语的约束
根据约束第一原则,照应语在约束语域内受约束。根据最终的约束第一原则,照应语的约束语域为“含有它及可能先行词的最小CP或DP”。
1.英语例证
英语中的照应语有反身代词,如himself, herself, myself, yourself, themselves 等以及相互代词,如each other等。请看下面的例子:
(1) a. *Himselfi hates Tomj.
b. *Tomi′s fatherj hates himselfi.
c. Tomi hates himselfi.
d. (Tom and Bill)i like (each other)i.
(2) a. *Tom loves Lilly′s pictures of himself.
b. Tom loves pictures of himself.
(3) a. *Tom thinks that Lilly′s description of himself is wrong.
b. Tom thinks that most descriptions of himself are wrong.
(4) Tom believes himself to be the cleverest at school.
(1 a; b; c; d) 的约束语域均为整个句子。其中,(1a)中照应成分himself 虽然与Tom 共指,但在整个句子中没有任何成分成分统制 himself,因此照应语没有被约束,违背了约束第一原则,句子不合语法;(1b)中Tom′s father虽然成分统制照应语himself,但两者不共指,与照应语共指的Tom不成分统制照应语,因此照应语在约束语域内没有被约束,不合语法;(1c)中Tom与照应语himself 共指且成分统制照应语,照应语被约束,句子合格;(1d)(Tom and bill) 与照应语each other共指且成分统制照应语,照应语被约束,句子合格。
根据最终的约束第一原则,(2a)中照应语himself的约束语域为含有它和可能先行词Lilly的DP[Lilly′s pictures of himself is wrong],但在约束语域内,照应语既不与可能先行词共指,也没有被其成分统制,即照应语没有被约束,不合语法;(2b)中照应语himself的约束语域为含有它和可能先行词(同时也是真正的先行词)Tom的CP[Tom loves pictures of himself],且在在约束语域内,照应语与Tom 共指并被其成分统制,即被约束,句子合格。
(3a) 中照应语himself的约束语域为含有它和可能先行词Lilly的CP[that Lilly′s description of himself is wrong],但在约束语域内,照应语既不与可能先行词共指,也没有被其成分统制,即照应语没有被约束,不合语法;(3b)中照应语himself的约束语域为含有它和可能先行词(同时也是真正的先行词)Tom的CP [Tom thinks that most descriptions of himself are wrong],且在约束语域内,照应语与Tom 共指并被其成分统制,即被约束,句子合格。
(4)中照应语himself位于一个语链中,从嵌入句CP[to be the cleverest at school]的主语位置移位到主句CP的宾语位置。请看下图:
[cpTomi believes [AgrOPhimselfi […[cp…thimself to be
the cleverest at school ]]]].
作为语链中复制的照应语,himself的约束语域为主句CP[Tom believes himself to be the cleverest at school],且在约束语域内,与Tom 共指并被其成分统制,即被约束,句子合格。
2.法语例证
法语中的照应语有反身代词moi-même, toi-même, nous-même, vous-même, lui-même和动词词组se lever, se photographier等中具有自反意义的se;以及相互代词l′un 1′autre等。请看下面的例子:
(5) a. Luci parle de lui-mêmei. (吕克谈到自己)
b. Mariei sei photographie. (玛丽给自己照相)
c. Ces amisi pensent(l′un 1′autre)i. (朋友们思念对方)
(5a; b;c)中照应语的约束语域为含有它及可能先行词的最小CP即整个句子,且照应语在约束语域内受约束,句子符合语法。
(二)代词的约束
根据约束第二原则,代词在约束语域内是自由的。根据最终约束第二原则,代词的约束语域为“含有它但不含有可能先行词的最小CP或DP中是自由的”。如果没有这样的CP或DP,那么代词的约束语域就是根CP。
1.英语例证
英语中的代词包括 he, she, it, I, you, we, they/ me, us, him, her, them/ his, her, my, our, their, one等。请看下面的例子:
(6) a. *Tomi hates himi.
b. *Tomis fatherj loves himj.
c. *Lilly thinks that Tomi should kiss himi.
(7) a. Tomi said that hei would come.
b. Tomi likes hisi piano.
c. [CPTomi said [CPthat [DPpictures of himi ]were embarrassing]].
(6a; b; c) 中代词him的约束语域为根CP即整个句子,因为含有him但不含有可能先行词的最小CP或DP不存在。在根CP中,代词him均被约束,句子不合语法。
(7a; b; c)中存在含有代词但不含有可能先行词的最小CP或DP,因此:(7a)中代词he的约束语域为含有它但不含有可能先行词的最小CP [that he would come],且在此约束语域内没有任何成分约束he 即代词在约束语域内是自由的,句子合格;(7b)中代词his的约束语域为含有它但不含有可能先行词的最小DP [his piano]且代词在约束语域内是自由的,句子合格;(7c)中代词him 的约束语域为DP [pictures of him]且在约束语域内是自由的,句子合格。
2. 法语例证
法语中的代词包括主语人称代词je, tu, il/elle, nous, vous, ils/ells,宾语人称代词me, te, lui, le, nous等,以及物主代词mon, ton, son, ma, ta, sa, mes, tes, ses, nos等。请看下面的例子:
(8) Luci dis que ili viendra demain. (吕克说他明天来)
(9) Luci mej regarde.(吕克看着我)
(10) Luci mej donne soni livre.(吕克把他的书给我)
(8)中代词il的约束语域为含有它但不含有可能先行语的最小CP[que il viendra demain],且代词在约束语域内不受任何成分约束,是自由的,句子符合语法;(9)中直接宾语me即代词的约束语域为CP[Luc me regarde],在约束语域内Luc虽成分统制代词,但不与之共指,因此代词me在约束语域内不受任何成分约束,是自由的,句子符合语法;(10)中代词mon的约束语域为含有它但不含有可能先行语的最小DP[son livre],且代词在约束语域内不受任何成分约束,是自由的,同时代词me的约束语域为含有它但不含有可能先行语的最小CP[Luc me donne son livre],在约束语域内Luc虽成分统制代词,但不与之共指,因此代词me在约束语域内不受任何成分约束,是自由的,句子符合语法。
(三) 指称语的约束
根据约束第三原则,指称语总是自由的。“指称语在语义指称上完全独立,不依附其它任何成分,不能受其它词语约束”(谢衍君,张相明. 2007)。
1.英语例证
请看下面的例子:
(11) a. The studenti critized the studentj.
b. *The studenti critized the studenti.
由于两个指称语不能共指,不存在约束关系,因此(11a)符合语法,(11b)不合语法。
2.法语例证
请看下面的例子:
(12) a. Cet hommei regarde cet hommej. (这个人看着那个人)
b. * Cet hommei regarde cet hommei. (这个人看着这个人)
由于两个指称语不能共指,不存在约束关系,因此(12a)符合语法,(12b)不合语法。
五、结语
约束理论是在大量语言事实的基础上概括提取出来的普遍法则,是对人类自然语言深层机理的形式化归纳。通过对上述例子的分析,可以看出约束理论同样适用于英语和法语。当然,由于语料的有限性,文中也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只是尝试分析约束理论在英、法两种语言中的对比分析,期待引起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Carnie, Andrew. Syntax: A Generative Introduction(2nd ed.)[M].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7.
[2] 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3] 谢衍君,张相明.约束理论在英、汉语中的对比分析[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7).
[4] 徐丹.关于约束理论[J].国外语言学,1989 (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