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以功能对等视角看《毛泽东选集》中成语英译的意象处理
苏辉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成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短小,但结构紧严,形象鲜明,表达生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英汉语言中都有大量成语,其中大部分成语中含有鲜明的意象。而这些意象是英汉民族文化特征的具体体现。《毛泽东选集》是体现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文集,其中的许多文章都使用了大量的成语。这些含有丰富意象的成语浓缩了中国文化,言简意赅地传达了毛泽东思想。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成语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从奈达的功能对等视角研究《毛泽东选集》中成语英译,分析了成语翻译如何既有效地传达意义,又很好地处理其中地意象,以实现较好的功能对等。
成语 《毛泽东选集》 功能对等理论 意象
一、引言
所谓成语,即指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语或短句。成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短小,但结构紧严,形象鲜明,表达生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英汉语言中都有大量成语,其中大部分成语中含有鲜明的意象。而这些意象是英汉民族文化特征的具体体现。《毛泽东选集》是体现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文集,其中的许多文章都使用了大量的成语。这些含有丰富意象的成语浓缩了中国文化,言简意赅地传达了毛泽东思想。如何忠实、精确地将这些成语译成英语,乃是《毛泽东选集》英译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对成语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从奈达的功能对等视角研究《毛泽东选集》中成语英译,分析了成语翻译如何既有效地传达意义,又很好地处理其中的意象,以实现较好的功能对等。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将翻译定义为“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寻找和原语信息尽可能接近的、自然的对等话语,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Nida,2004:12)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不是拘泥于译文与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式上的对等,而是强调读者的反应,使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对作品的反应对等。功能对等理论反映了翻译的充分程度。奈达同时也认识到没有两种翻译是完全对等的。因此,他把功能对等分为两个层次:最高层次对等(maximal equivalence)和最低层次对等(minimal equivalence)。最高层次对等是指“译文达到高度的对等,使目的语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所做出的反应基本上一致》”。(Nida,2004:118)最低层次对等是指“译文能达到充分的对等,使目的语听众或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Nida,2004:118)最高层次对等几乎不可能实现,因为这种翻译要求原文与译文之间存在着较高程度的文化对应。最低层次对等是对翻译的基本要求,“低于这一层次的译文是难以接受的”(Nida,1993:118)奈达认为好的翻译都介于这两层次之间。他认为为了实现译文与原文较好的功能对等,使目的语读者通过译文能更好地理解原文,有时翻译时要做一些改动和调整。
三、以功能对等视角分析《毛泽东选集》成语英译中意象处理
《毛泽东选集》中成语英译是很成功的。译者在翻译这些含有丰富意象的成语时,通过意象保留、意象替换、意象省略等方式,较好地处理了这些意象,准确、有效地传达了成语的意义,实现了较好的功能对等。(一)意义对等且意象保留
成语中的意象绝大多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着成语的意思。而这些意象也同时体现着成语的风格。因此,在翻译时应尽可能保留这些意象,使译文不仅在意义上而且在风格上与原文实现较高层次的对等。奈达认为翻译时传达意义最重要,但他也强调风格的重要性。实际上,如果可能的话,译者在成语翻译时应尽可能传达其含义的同时保留其风格。《毛泽东选集》中许多成语英译都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义且保留了其意象。
例1:
原文:惊弓之鸟(Vol.4Chn.Ed.P1303)
译文:like birds startled by the mere twang of a bow-string(Vol4.Eng.Ed.P289)
成语“惊弓之鸟”形容一个人处于十分惊恐的精神状态。此处,译者并没有将该成语意译成“they are in great fear”。也没有直接借用英语成语“Once bitten,twice shy”。从功能对等的视角看,该翻译很好。因为,上述两种翻译虽将“惊弓之鸟”的意思传达出来,但原文生动的意象却丢失。因而,原文的风格在这两种翻译中却未体现。但译者将该成语直译为“like birds startledby the mere twang of a bowstring”,不仅准确地传达出“惊弓之鸟”的意义,而且还保留了其生动意象。该译文能够使目的语读者很好地理解“惊弓之鸟”之内涵。
例2:
原文:声东击西(Vol.2Chn.Ed.P459)
译文:making a feint to the east but attacking in the west(Vol2Eng.Ed.P165)
“声东击西”字面意思是“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但实际上却要攻打西边”。而此处译者将其直译成“making a feint to the east but attacking in the west”,不仅精确地传递了该成语的含义,而且还保留了其意象。目的语读者通过此译文可以毫不费力气地理解“声东击西”的意义和风格,从而实现了较好的功能对等。
例3:
原文:太公钓鱼,愿者上钩。(Vol.4Chn.Ed.P1432)
译文:Like Chiang Tai Kung fishing,they have cast the line for the fish who want to be caught.(Vol. 4Eng.Ed.P437)
Note:Chiang Tai Kung lived in the Chou Dynasty.According to a legend,he once fished in the Weishui River,holding a rod without hook or bait three feet above the water,and saying,“The fish that is destined to be caught will come up”.(From Stories About King Wu′s Expedition Against the Yin Dynasty).(Vol.4Eng.Ed.P440:Note6)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一个典故。中国读者对这一典故的联想意义十分熟悉。但在英语中却没有这一典故,出现了文化空缺。因此,如果将其直译成“like Chiang Tai Kung fishing,they have cast the line for the fish who want to be caught”,英语读者会感到困惑,他们不明白此典故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而译者采取了直译加注的方法,既保留了这一文化意象,又可以帮助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此典故的含义。
(二)意义对等且意象替换
有些成语中的意象无法直译出来,因为直译只会引起目的语读者的误解。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目的语中目的语读者熟悉且与原语具有相同深层含义的意象,这可以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语,从而实现较好的功能对等。
例1:
原文:日暮途穷(Vol.4Chn.Ed.P1163)
译文:at the end of his rope(Vol.4Eng.Ed.P129)
成语“日暮途穷”字面意思是“太阳下山,路到了尽头”。如果此成语被直译为“The sun is setting and the end of the road is reached”,目的语读者会感到很困惑,因为他们通过直译很难领会“日暮途穷”的比喻意义。此处,译者用英语中的一个成语“at the end of one′s rope”来传达该成语的意思。这种处理方式很好。因为,成语“at the end of his rope”与“日暮途穷”虽然形式不对等,但意思是对等的。英语读者通过译文“at the end of his rope”可以很好地理解“日暮途穷”的意义。尽管意象替换了,但译文仍实现了较好的功能对等。
(三)意义对等且意象省略
有时,原语中的意象很难在译文中继续保留,或是原语中的意象与原语的意义没有什么联系,这种情况下,该意象应当省略。译文若保留意象只会损害原语的意义的传达。而译文省略意象却能将原语的意义准确传达出,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
例1:
原文:引玉之砖(Vol.2Chn.Ed.P623)
译文:a modest spur to induce them to come forwardwith valuable contributions of their own(Vol. 2Eng.Ed.P339)
成语“引玉之砖”源于成语“抛砖引玉”。中国读者对“引玉之砖”的比喻含义已然非常熟悉。但若直译为“a brick to elicit jade”,目的语读者会感到困惑,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抛出一块砖能引来一块玉。保留意象使成语“引玉之砖”的比喻意义不能传达出来。此处译者将成语译成“a modest spur to indure them to come forward with valuable contributions of their own”,省略原语中的意象,但却准确无误地将“引玉之砖”的比喻意义传达出来。目的语读者通过此译文可以很好地理解该成语地含义。
例2:
原文:粗枝大叶(Vol.3Chn.Ed.P747)
译文:crude and careless(Vol.3Eng.Ed.P11)
此处,“粗枝大叶”用来比喻一些同志工作很粗心,不细致。若将其直译为“bulky branch and large leaf”,目的语读者会很难理解其含义。实际上,意象“粗枝”与“大叶”与该成语的意义已经没有什么联系了。因此,译文中应将其省略。译者把该成语译为“crude and careless”,很好地将“粗枝大叶”的比喻意义传达给目的语读者。
例3:
原文:初出茅庐(Vol.1Chn.Ed.P165)
译文:beginner(Vol.1Eng.Ed.P189)
典故“初出茅庐”出自罗贯中《三国演绎》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此典故现在用来比喻刚参加工作,缺乏经验。此处译者没有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因为这会使译文因冗长而影响目的语读者理解。实际上,现在成语“初出茅庐”的文化意象在译文中无需保留,因为其比喻意义能够使目的语读者充分理解其内涵。译文“beginner”简洁、准确地传达了“初出茅庐”的内涵,实现了较好的功能对等。
四、结论
成语,形式短小,但形象鲜明,表达生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许多成语都含有鲜明的意象,如何翻译这些含有丰富意象的成语并非易事。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视角分析了《毛泽东选集》中成语英译,发现了译者采用了意象保留、意象替换、意象保留等措施较好地处理成语中的意象,有效地传达了成语地意义,使译文实现了较好的功能对等。这些措施对处理其他文学作品中意象具有借鉴意义。[1]Eugene A.Nid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8.
[2]Eugene A.Nida and Charles R.Taber.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The Selected Works of Mao Tse-tung(Vol.1,English Ed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64.
[4]The Selected Works of Mao Tse-tung(Vol.2,English Ed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65.
[5]The Selected Works of Mao Tse-tung(Vol.3,English Ed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65.
[6]The Selected Works of Mao Tse-tung(Vol.4,English Ed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67.
[7]The Selected Works of Mao Tse-tung(Vol.5,English Ed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77.
[8]程镇球.翻译论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9]罗丹丹.毛泽东选集(1-5卷)[J].习语汉英翻译研究.广西大学,2003.
[10]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
[11]马会娟.奈达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12]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