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技师学院
山西省的大部分地区,在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前476年)为周朝的诸侯国晋国领域,所以自古简称“晋”。春秋末期韩、赵、魏分晋,史称“三晋”,后遂成为山西地区的别名。又因山西地处黄河中游山陕峡谷河段之东,战国秦汉间,多把今山西西南部称为“河东”,唐以后就以“河东”泛指今山西全境,“河东”遂成山西又一别称。战国至西汉,人们以崤山或华山为界来区分山西、山东地区,今天的山西地区当时是列入山东范围内的。其后,人们才以太行山为界来区分山东、山西或山左、山右,山西地区处在太行山之西、之右,于是又有山西、山右等别称。《后汉书·邓禹传》记载邓禹平定河东之后,光武帝下诏称颂他的功勋“斩将破军,平定山西”,明确把今山西划到山西地区。但当时所说的“山西”,所指虽是今山西省,但仍是地区名,而不是行政区名。直到元代,因其京师蓟门之西有太行山,故把太行山之西的政区置为河东山西道,这是以“山西”作为行政区名称的开始。明初,改元之河东山西道为“山西行中书省”,不久(公元1736年)又改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清代置山西省,沿袭至今。
通观山西文学,我们就会发现山西文学发展极为不平衡,其繁荣期集中在了唐、元两代。而其他时期则较为暗淡,只出现了一些二流作家。唐代涌现出了大批全国知名的作家,初唐时期就出现了王绩、王勃两位著名的诗人。王绩(585—644年),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祖籍祁县,后迁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唐朝著名诗人。其《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 有《王无功文集》五卷本行世。王勃(650~675年),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而王勃则为“初唐四杰”之首。他曾经撰写过的书籍有《汉书指瑕》十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岁历》若干卷,可惜皆佚失。今所传者,唯《王子安集》16卷,也非全本。何林天教授点校整理的《重订新校王子安集》,收录了辑自日本的一些佚文,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初唐以后,随着盛唐文学的极大繁荣,山西文学也大放异彩,出现了王翰、王之涣和王维三位著名的诗人。王瀚,边塞诗人。字子羽,唐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据《旧唐书》本传和《新唐书·艺文志》载,王翰有文集十卷,宋代已不传,晁公武、陈振孙二家都未著录。令其诗载于《全唐诗》者,只有13首。王之涣(688─742年),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 他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诗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两首最脍炙人口,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盛唐以后的中唐时期,山西作家及其文学依然非常繁荣,出现了卢纶和柳宗元两位作家。卢纶(748-约800年),河中蒲县(今山西省永济县晋西南隅芮城县西北)人。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著作今存《卢户部诗集》十卷,收入《唐诗百名家全集》;又有明正德刊本《卢纶诗集》三卷,收有十卷本及《全唐诗》佚诗五首;《全唐诗》编录其诗五卷。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祖籍为河东,后迁至长安,曾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作为一位诗文皆通的文学家,柳宗元一生留有诗文作品多达600余篇,从他的诗文成果来看,他文的成就远大于诗。通观柳宗元作品,光骈文就有近百篇,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唐代刘禹锡将其作品编成《柳河东集》。
进入晚唐,文学风格开始整体趋于感伤、哀愁。此时,在山西文坛上出现了一位代表性的作家,温庭筠。温庭筠(812-870年),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温庭筠是第一个专心致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他的词大多描写的是花间月下、闺情幽怨,并因此被称为“花间派”鼻祖。他的代表词作有《梦江南》、《菩萨蛮》、《更漏子》、《酒泉子》 、《杨柳枝》、《南歌子》、《河渎神》、《诉衷情》等,其中尤以《梦江南》(二)和《菩萨蛮》(一)为最著名。其词集有《金荃集》。伴随着诗歌创作的成就,晚唐后期的诗论也有了明显的进展。作为其代表的就是山西作家司空图的《诗论》。
走过唐代的繁盛期,宋金时期,山西文学进入了平淡期,虽然也产生了元好问这样伟大的作家,但总体来看,作家知名度不高,只有一些二流的作家。而其中占有一席之位的就只有赵鼎和虞仲文两位。赵鼎(1085-1147年),南宋政治家、词人,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赵鼎皆通诗、词、文,有《忠正德文集》10卷,清道光刊本。 虞仲文(1069~1123年),字质夫,武州宁远人。幼时即善诗,人以神童目之。《全辽文》收其《宁鉴墓志铭》。金代诞生了元好问这位伟大的作家。除此之外还有杨云翼和段克己。元好问(1190—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他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同时也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元好问博学多才,皆通诗、文、词、曲各体。从其总体作品来看,他的诗作成就最高,而在他众多题材的诗歌当中,又以“丧乱诗”为首。他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有《遗山乐府》。《四库全书总目·遗山集》评元好问称:“好问才雄学赡,金元之际屹然为文章大宗,所撰《中州集》,意在以诗存史,去取尚不尽精。至所自作,则兴象深邃,风格遒上,无宋南渡宋江湖诸人之习,亦无江西派生拗粗犷之失,至古文,绳尺严密,众体悉备,而碑版志铭诸作尤为具有法度。”①杨云翼(1170~1228年)金代文学家。字之美。平定乐平(今山西昔阳)人。他主张“学以儒为正,不纯乎儒非学也;文以理为主,不根于理非文也”(《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引)。传诵一时的《谏伐宋疏》便是他的代表作。有文集行世,今佚。诗存22首,收入《中州集》21首,《全金诗》补遗1首;文收入《金文雅》。元好问曾盛称“惟其视千古而不愧,是以首一代而绝出”。段克己(1196~1254年),金代文学家。字复之,号遯庵,别号菊庄。绛州稷山(今属山西省)人。其弟段成己,字诚之,号菊轩,也有文名,诗词风格与克己相近。金代赵秉文以“二妙”相誉,后人编他们的合集时,称《二妙集》。《中州集》成书之日,段克己尚在世,所以元好问未录其诗词。《二妙集》8卷,有吴昌绶双照楼影元刊本。又有海丰吴氏《九金人集》本,增《补遗》1卷。二本文字间有不同。词亦见《□村丛书》和《全金元词》。
宋金的平淡以后,山西文坛在元代开始再度活跃,除了白朴、郑光祖、乔吉和萨都剌等几位颇负盛名的作家,还涌现出了李寿卿、吴昌龄等一大批其他作家。白朴(1226—1306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奥)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 (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 (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著有《天籁集》。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代杂剧四大家之一。所作杂剧共 18种,今存 8种:《伊尹耕莘》、《三战吕布》、《无盐破环》、《王粲登楼》、《周公摄政》、《老君堂》、《翰林风月》、《倩女离魂》。 乔吉(1280-1345 年),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山西太原人,流寓杭州,一生穷愁潦倒,寄情诗酒,故散曲多啸傲山水和青楼调笑之作。现存杂剧《两世姻缘》等三种,小令209首,套数十一篇。萨都剌(约1308—?),元诗人。字天锡,号直斋,答失蛮氏,蒙古人。因祖父留镇云、代,遂居雁门(今山西代县)。其诗多写自然景物,间有反映民间疾苦之作。亦工词。《念奴娇·登石头城》、《满江红·金陵怀古》等。著有《雁门集》。李寿卿 ,太原人。作有杂剧十种,今存《伍员吹箫》、《度柳翠》两种。狄君厚,平阳(今山西临汾)人。生平不详。狄君厚所作《晋文公火烧介子推》存元刊本,科白不全。石君宝,平阳(今山西临汾)人。生卒年不详。以写家庭、爱情剧见长。著有杂剧10种,现仅存3种:《鲁大夫秋胡戏妻》、《李亚仙花酒曲江池》、《诸宫调风月紫云亭》,另7种皆佚。吴昌龄 ,西京(今山西省大同市)人,生卒年不详。著有杂剧十一种,今存者有《张天师断风花雪月》(即《辰钩月》),《东坡梦》和《西天取经》(今考出其残存二折)。 吴昌龄的作品尚有一套散曲 [正宫·端正好]《美妓》留传至今。李潜夫,元代杂剧作家。字行道,一作行甫,绛州(今山西新绛)人。生卒年不详。刘唐卿(生卒年不详),太原人,善乐府。刘时中,生卒年不详。名致,号逋斋,石州宁乡(今山西离石)人。因石州归太原管辖,故有"太原寓士"之称。郝经(1223—1275年),字伯常,陵川(今山西晋城)人。家世业儒,其祖父郝天挺是元好问之师。有《陵川集》。
元代以后一直到清代,山西文学进入了其灰暗期,有史可籍的作家非常稀少。只有在明代出现了常伦。常伦(1492—1525年),字明卿,号楼居子。其先山西曲沃人,后徙居山西沁水。著有《常评事集》和散曲集《写情集》。
注释
①此处引用于《四库全书总目·遗山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