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解读《钢琴课》中黑人文化身份建构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0611
杨 静

  暨南大学

一、美国黑人面临的身份危机的历史根源

作为在美国的少数群体,美国黑人面临身份危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十五世纪,当大量的非洲人被欧洲殖民者奴役、贩卖。1670年,马萨诸塞州通过了一项法律,法律规定的奴隶所生的子女可以作为奴隶进行买卖,而其他的殖民地也纷纷效仿。在巨额利润驱使下,很多新英格兰人开始贩卖奴隶。那些被奴役的非洲人饱受剥削,他们被贩卖到农场和种植国进行劳动,大量奴隶的使用促进美国种植园经济的发展以及大西洋沿岸贸易的增长,而这诱使更多的欧洲殖民者定期从非洲西海岸购买奴隶,然后贩卖到他们在美国的殖民地。截止内战爆发前,美国大约有400万黑奴,其中98%以上的奴隶集中在南方种植园。

  奴隶被视为一种不动产,是奴隶主的私人财产,基本上没有任何权利,他们可以被奴隶主任意买卖,并且只有经过他们主人同意才能结婚生子,而他们的子女也属于奴隶主的财产。奴隶们不得不每天从早到晚在农场和种植园劳作,未经主人允许不得随意离开。黑奴们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他们遭受繁重的体力劳动,非人的生活待遇,而这点我们也可以从斯托夫人的畅销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窥见。

  在美国存在了两百多年的黑奴制度在美国南北战争中被废除,1862年颁布的《解放黑奴宣言》规定,自1863年1月1日起在合众国境内和管辖范围内不得存在奴隶制。1865年12月18日,《宪法第13条修正案》正式生效,标志着奴隶制在美国被废除了。虽然黑人的法律地位因为奴隶制度废除而改变,但是重建后美国南部各州修改了以前的《黑人法典》,规定了黑人在南部地区的附属地位,黑人们的生活仍然十分艰难困苦。

  总体来说,由于历史原因,非裔美国人在精神和身体上都饱受欺凌压迫,而美国的奴隶制度更是造成非裔美国人远离故土,远离他们自身的传文化和传统。由于长时间远离非洲文化传统,他们和故土唯一的联系纽带被切断。因而,与在美国生活的少数族裔群体相比,很多非裔美国人缺乏共同历史和文化传统,而这也是造成很多非裔美国人身份危机的根源之一。

  在戏剧《钢琴课》中,柏尼丝和她弟弟威利的曾祖父和曾祖母都是萨特祖父家的奴隶。萨特的祖父想买一架钢琴作为结婚纪念日礼物送给他的妻子欧菲利亚,但是他没有足够的钱。因此,他决定用一些黑奴与乔尔·诺兰交换钢琴。而诺兰担心萨特将年老体弱的黑奴卖给他,他决定亲自挑选奴隶,柏尼丝的曾祖母和当时年仅九岁的祖父被诺兰挑中。柏尼丝祖父一家也因这次买卖被迫分离,因为萨特不愿意将柏尼丝的曾祖父卖给诺兰。因为柏尼丝的曾祖父威利是一位技术精湛的木匠,很多白人慕名前来找他做各类木制品,萨特因此也挣了很多钱。之后,欧菲利亚十分想念柏尼丝的曾祖母和祖父,萨特就让威利在钢琴上将她们两人雕刻到钢琴上,威利就照做了,但是他将他们整个家族以及在非洲的祖先的故事都刻在钢琴上。

二、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对黑人的歧视和压迫

由于奴隶制的存在,非洲裔美国人遭受美国白人长期的种族歧视和压迫,他们被剥夺获得在美国工作的权力,无法与白人竞争。因此,他们很难融入美国主流社会,非洲裔美国人日益被边缘化,被视为劣等种族或"二等公民"。而由于长期遭受主流社会的排挤,许多非洲裔美国人对他们自己的文化丧失信心,大量的非洲裔美国人对自己的身份感到焦虑,有些人甚至自我憎恨、自我排斥或以自己黑皮肤和自身文化为耻。而这些心理问题很容易导致这些非裔美国人犯罪的倾向,使得他们本就悲惨的生活雪上加霜。

  在戏剧《钢琴课》中,奥古斯特·威尔逊刻画了几个边缘化的非裔美国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非裔美国人的生活现状。以莱曼和威利为例,他们之前为吉姆·米勒运送木材,但是由此在运送途中和一些白人闹起矛盾并起了肢体冲突,在打斗中,柏尼丝丈夫被杀害,而莱曼被警长打伤后关进监狱,他被判交付数百美元的罚款,但是莱曼身无分文,没法交付罚款。这时候,斯托瓦尔先生过来找法官说只要莱曼为他打工还钱,他愿意替莱曼交付所有的罚款。虽然莱曼坚决不同意,他选择继续呆在监狱,法官同意了斯托瓦尔先生的提议。莱曼别无选择只能逃离那里。后来他们通过卖西瓜来赚钱。莱曼和威利代表的是两个典型的遭受白人歧视和压迫非洲裔美国人。如果他们能和美国白人一样获得平等工作机会,他们可能就不会靠偷运木材来谋生,或者遭受白人的嘲笑,也就不会有接下来悲剧的发生。而《钢琴课》中像柏尼丝,柏尼丝的叔叔多克、莱曼,他们每一个人都在或多或少遭受白人主流社会的歧视和压迫。虽然威尔逊并没有在剧本中直接说明这点,但是有很多细节可以反映这些人的苦难和遭遇。例如,剧本第一幕的一个场景,柏尼丝和艾利一起出门去办事,她打算带她的女儿和她在一起的玛莎。这是他们离开房子前之间的谈话。柏尼丝叮嘱玛莎要小心,担心玛莎会不小心跑到白种人那里而受到伤害,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很多的非洲裔美国人仍然遭受来自白人主流的种族歧视和压迫。

三、威尔逊如何构建黑人的文化身份

在戏剧《钢琴课》中,威尔逊刻画了几个典型的非洲裔美国人形象,他们都是生活在美国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却遭受着不同程度上的歧视,但他们却采取截然不同的方式应对。《钢琴课》围绕“我是谁”、“非洲文化和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非裔美国历史和我有什么关系”等这几个主题,这些也是很多非洲裔美国人面临的问题。非裔美国人已经远离他们祖先生活的非洲土地数百年,也切断了非裔美国人与非洲文化根源的联系,他们是否能够直面痛苦和屈辱的历史,是否愿意承认他们的非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很多非洲裔美国人面临身份危机,他们甚至否认他们的过去,否认历史,希望能够融入到美国主流群体。

  以威利为例,虽然威利和柏尼丝是亲姐弟,可是他们对传家宝钢琴的态度却截然不同,这也构成该戏剧矛盾焦点。威利性情急躁冲动,讲究实用主义,他与莱曼从密西西比长途跋涉来到在匹兹堡柏尼丝家,想要卖掉钢琴来买土地。威利小时候目睹了父辈被萨特家族残酷剥削,所以他特别希望能够买下曾经祖辈们辛勤耕作的那块土地,洗刷祖辈们被剥削奴役的历史。同时,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他认为自己就可以能够和其他美国白人进行一决高下,从而跻身主流社会群体。可是,他没有钱,只能想卖掉那架钢琴来换取买土地的钱。可是这架钢琴不是一架普通的钢琴,它上面承载着威利祖辈们的历史,是传家之宝,而威利想卖掉这架钢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抛弃家族历史,切断与非裔文化根源的联系。而威利作为一位非裔美国人,切断了自己的过去,又怎么能够被主流社会群体所接受呢?所以最后当他与柏尼丝争抢钢琴时,萨特鬼魂出现了,威利与鬼魂进行殊死搏斗,却始终无法战胜萨特鬼魂。奥古斯特·威尔逊塑造威利这个人物,其实是代表一部分的非裔美国人,他们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感到困惑,想要摆脱过去,摆脱非裔美国人被奴役的屈辱历史,从而开始新的生活。但是,威尔逊剧本中描写威利无法战胜萨特鬼魂也暗示非裔美国人如若抛弃家族遗产和文化是无法找到出路的。

  柏尼丝对待家族传宝钢琴的态度与弟弟威利却截然不同,她十分珍惜维护代表家族遗产和文化的这架钢琴,但是却始终不敢正视家族的历史和过去。这架钢琴承载了她们家族的屈辱史,父亲惨死,母亲的终日以泪洗面,丈夫的离世这些痛苦的往事让她沉浸在苦痛中无法自拔,柏尼丝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无法重新开始新的恋情,这架钢琴对于她来说,是痛苦和灾难的象征,因而她不再愿触碰琴键。但是与弟弟威利不同的是,柏尼丝虽然不愿意再弹奏钢琴,她却不愿意卖掉钢琴,因为她非常了解这架钢琴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因而她不愿意摆脱钢琴,摆脱历史和过去。存放在家中央的这架钢琴时刻提醒着她关于他们家族曾经所遭受的种种苦难,提醒着她祖辈们曾经为了自由所做出的一切努力。然而,虽然柏尼丝对这架钢琴有着深刻的认识,但是她也把它当做一种负担和枷锁,因而无力将其转化为有效的奋斗力量,更无法将其转化为生活前进的动力。柏尼丝没有认识到,祖辈们辛苦的奋斗及牺牲的目的还是为了后代们更好地生活。

四、结论

剧本《钢琴课》最后,威尔逊描绘了威利与萨特鬼魂的殊死搏斗场景,眼看着威利快要支撑不住,而虔信基督教的艾弗里虔诚祈祷也无法驱赶萨特的鬼魂,这时候柏尼丝突然觉得她必须弹奏一直以来不敢触碰的钢琴,这时候伴随黑人布鲁斯音乐,柏尼丝呼唤着祖先的名字,伴随琴声以及柏尼丝的歌声,柏尼丝家族祖先的魂魄赶过来与萨特鬼魂进行搏斗,最终战胜萨特的鬼魂。结尾部分亦戏剧《钢琴课》的高潮,当柏尼丝弹奏钢琴时,她的呼喊祖先,向他们求助,给她力量:

  我需要你帮我,柏尼丝妈妈

  我需要你帮我,伊丝特妈妈

  我需要你帮我,查尔斯爸爸

  我需要你帮我,奥拉妈妈

  我需要你帮助我......

  在奥古斯特·威尔逊看来,柏尼丝则代表着另一部分的非裔美国人,他们在美国白人主流社会过分强调和坚持自己的文化,甚至将自己与主流社会完全分割开来,他们便永远无法融入到美国社会中来;但是如果像威利那样,不惜抛弃家族遗产和文化想方设法挤入主流社会,假如最终能成功,失去家族和非洲文化根基,最终也会在白人主流社会中迷失自我。柏尼丝和威利姐弟俩,就像奥古斯特·威尔逊其他作品中所塑造的美国黑人一样,无论面临现实困惑,亦或是宿命使然,非裔美国人都必须勇敢直面家族遗产文化和历史,进而才能够明确自身的文化身份,明白自己既是黑人,就是美国社会群体中一员,两者缺一不可,只有明确追求美好生活的前提是不能抛弃家族历史以及非洲的文化根源,才能从过去获取力量,寻到出路,走向未来。

  [1]Wilson August.The Piano lesson.New York:A Plume BOOK,1990.

  [2]J.E Newman.The Value of History in August Wilson′s The Piano Lesson.Associated Content.2005.

  [3]鲍妮·里昂斯,周汶.“我把黑人在美国的全部经历当作我的创作素材”——奥古斯特·威尔逊访谈录[J].当代外国文学,2000(4).

  [4]王晶,张瑾.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戏剧观[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5]张耘.继承与继承的困惑——评奥古斯特·威尔逊的《钢琴的启示》[J].外国文学,2004(4).

  [6]曾竹青.过去与未来——评析奥古斯特·威尔森的《钢琴课》[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5).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