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隐喻与少年P i的心路历程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0580
马晶晶 冷惠玲

  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

  隐喻与少年P i的心路历程

  马晶晶 冷惠玲

  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叙事结构虚实互现,充满了隐喻性的表达。其中背景设定、地理设定、人物设定、情节设定均有隐喻,这些隐喻深层次地映射了现实环境中少年pi的心路发展历程,本文从Lakoff隐喻理论的本质、分类出发,解析文中诸多隐喻,探索Pi由稚嫩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

  Pi 隐喻 Lakoff 隐喻理论 心路历程

一、引言

一艘孤单小船,一个落难少年,一只孟加拉虎,这是南太平洋上,最艰难的生存考验。《少年Pi的奇幻漂流》由加拿大籍作家扬·马特尔创作,被誉为当代经典。于2001年出版后获得英国布克奖、德国国家图书大奖等六项国际大奖,2012年经中国导演李安执导,改编成同名电影,上映后获得广泛关注。小说描写落难少年Pi和一只庞然大物——名为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同处一条小救生船,在太平洋上漂流了两百二十七天后获得重生的故事。故事中诸多隐喻展现的多重主题更引发了读者深度讨论,随着故事的展开,主人公Pi也经历了稚嫩到成熟的复杂心路历程。

二、Lakoff隐喻理论

Lakoff和Johnson1980年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隐喻研究的重大突破。这本著作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隐喻;有人误以为人类可以脱离隐喻来思考和生活,其实不然,人类思考和行动是天然隐喻化的,我们的概念把我们的所感、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社会关系都结构化了。[3]然而概念系统并非如我们所想的那样简单,通过语言这个重要的证据源来窥测概念系统,我们日常的概念系统都是隐喻化的。[2]

  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Lakoff&Johnson,1980: 5).它们一反隐喻理论的传统观念,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即隐喻概念体系(metaphorical conceptual system)。隐喻不仅仅是一个或者几个词语的语言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整个思考过程。

  隐喻具有系统性,用来隐喻的两个事物,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在隐喻的过程中,势必用其相似的一些侧面,忽略隐藏差异处。[2]例如,在隐喻概念“时间就是金钱”中,它使用了我们日常感知的金钱、价值和限度来概念化时间,“时间是金钱”既表示“时间有限性”特点;反之,金钱的特性又暗示“时间有价值”。时间是金钱,时间可以像金钱一样可以借出去,但时间不能拿回来,钱却可以。

  根据隐喻概念的特点,隐喻理论可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拟人、转喻等。[2]

三、《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隐喻

(一)背景隐喻:

  Pi一家所乘坐的日本货船名叫“Tsimtsum”,这个词意为“回归”,由16世纪的喀吧拉神秘主义神学的晚期重要代表以撒·卢里亚所提出;“回归”(Tsimtsum)原意是“集中”或“缩小”,但用在喀吧拉信徒习语中,应译为“后退”或“退却”。[4]按卢里亚的理解,上帝退出时为了在创造和启示的行动中再回来。上帝的收缩过程使宇宙的存在成为可能并因此而创造这一世界。由此见得,宇宙是一个双重的进程,每一阶段都受到双重压力,倘若没有这种永恒的状态,没有不断重复的动作,世上无物可以存在。如同要收回自己创造的世界,Tsimtsum(回归)号货轮的沉没,Pi一人漂泊在无边无际的海洋之上,被置身于神“创造”的原始空间。[4]在这样一篇变幻莫测的原始空间中,随时面临着死亡的考验,但同时也有着事物、淡水还有带Pi回归的洋流。Pi的奇幻漂流也从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旅行转变为精神上的航行。这段精神与灵魂的航行,也正是探索自我的过程。在这里,“回归号”货船即代指整个事件的发展是一个轮回,是心灵历经挣扎后的回归。货船名字的隐喻,揭示了Pi与老虎的海上漂流过程,正是他的整个的心路发展历程。

  (二)地理隐喻:

  少年Pi成长的地方——本地治里(Pondicherry)。本地治里曾经是法国的殖民地,因此留下了深刻的法式烙印。它于1954年脱离法国管辖,并在初期享有充分的自治权利;法语和本地的泰米尔语一起,成为这里的通行语言。[4]以印度教和基督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在这里奇妙共存。在这样特殊的生活环境成长的少年Pi对信仰与人性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看法。本地治里特殊复杂的生活环境与幼时少年Pi的多重信仰两个事件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个事件的相似性构成隐喻的系统性,使用来隐喻的两个事物在隐喻的过程中,势必用其相似的一些侧面来进行表达,此处,作者将主人公出生地设置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宗教背景环境中,我们就不难理解Pi幼时同时信仰三个宗教,对人生、人性复杂而混乱的价值观。

  (三)人物隐喻

  实体和物质隐喻经常把抽象的、不连续的事物看作实体来隐喻。[3]主人公原名派西尼·莫利托·帕特尔[Piscine Molitor Patel],在被人误读取笑后自作主张更改为Pi[π]: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领域普遍存在的数学常数(科学的);同时π本身是一个无理数(不合理的);所以,π也暗示了两个故事之间的冲突与和谐。同样的,它也代表着理性跟信仰。

  你可以称之为灵魂的东西,并没有什么不同,个人的灵魂向世界灵魂靠近,就像一口井向地下水位靠近,支撑着思想和言语之外的宇宙的,和我们内心挣扎着表达的,是同样的东西;无限之中的有限,有限之中的无限。[5]

  两位同名同姓的萨蒂什·库马尔先生。一位库马尔先生是苏非派教徒,一个穆斯林神秘主义者;另一位是虔诚的科学教徒,理性的无神论者,两者是Pi在印度时期的先知。显而易见,同名同姓又同时出现在Pi成长阶段的两个人代表了青年时期Pi内心信仰和理性的共同萌芽。

  (四)动物隐喻

  老虎的名字叫理查德·帕克。1884年,Mignonette号沉没,四名船员被困在大西洋,除了三名船员,还有一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十七岁男仆。在茫茫的海上漂流中,三名成年船员杀死了孤儿理查德·帕克,分食了他的肉,因此得以生还。另外,Edgar Allan(爱伦·坡)在The narrative of Artuhr Gordon Pym of Nantucket(长篇小说《阿·戈·皮姆的故事》)中,讲述了一个叫理查德·帕克的人在发生海难后吃人的残忍故事。在很多语境中,理查德·帕克这个名字常常和海难联系起来,包含着海上漂流、同类相食、肉体受困等情节的暗喻。

  用来隐喻的两个事物,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在隐喻的过程中,势必用其相似的一些侧面,忽略或隐藏差异处。[3]例如,猩猩暗示母亲。在第一个故事中,猩猩是两个儿子的母亲,坐着香蕉漂上救生艇,打了鬣狗一巴掌随后被其咬死;第二个故事里Pi的母亲有Pi和拉维两个儿子,在救生艇上给了法国厨子一巴掌,随后被其杀死。

  隐喻是文化的体现,与文化息息相关。在探析隐喻时,须在背景文化中进行理解。在西方文化中,鬣狗表情狰狞,有食腐习性,象征卑鄙无耻;斑马温顺善良,生性平和。海难故事中,斑马跳上救生艇,摔断一条腿,被鬣狗残忍吃掉;主人公口述中,华人水手跳上救生艇摔断右腿,被法国厨子杀死生吃。由此斑马暗示华人水手,鬣狗暗指法国厨子。

  (五)情节隐喻

  主人公Pi生于印度,虔诚地信仰着三个宗教,信仰使他超脱。幼时的Pi虽然看起来非常虔诚,但却一无所知、循规蹈矩,讲究宗教仪式。海上漂流过程中,面临生存绝境,虔诚的素食主义者开始杀生,面对痛苦的心里挣扎,Pi将鱼当作成印度教里的毗湿奴的化身,饥饿中逮到的鲯鳅,也被他看做基督教里的耶稣—麻蹉。获救后开始新生活的Pi依旧在家里供奉各种神龛,但此时的他已经完全不同于幼时。年少时、遇难中、遇难后对宗教的不同理解,是在他信仰发展不同阶段不同表现的隐喻。

四、少年Pi的心路历程

拟人也涵盖了相当一部分的隐喻。在小说的开始和结尾,作者便有意无意地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小说就是有选择地改变事实,不是吗,不就是通过扭曲真实而揭示其本质吗?[5]这个世界并不是他本来的样子。在理解某件事情的过程中,我们加进了一些东西,不是吗?难道这不使得生活成为了一个故事吗?[5]

  沉船后,绝望的环境使Pi感到生存无望,孟加拉虎的意外出现恰恰激发了他本能的求生欲望,并在随后的整个海上漂流过程中与之相依为命。由此开始,Pi正式开始了心理磨练。最初,面对庞然大物,Pi的心中只有恐惧,不敢正视老虎。后来,迫于现实环境,不得不接受与老虎共存的命运。当生存的渴望战胜恐惧时,Pi开始驯服猛虎。几经周折,历经磨难,Pi在与猛虎斗智斗勇的过程中逐渐占据上风,成为主导。至此,海上磨难几近尾声。当救生船最终搁浅,人虎获救时,老虎却意外悄无声息的离去。

  海上漂流的整个过程即Pi的整个心路发展历程。经历了幼时复杂环境的影响,Pi初始的心理及信仰是混沌而多变的,与海难刚发生时周边环境及Pi的心绪相吻合;孟加拉虎象征Pi心中本能的兽性和理性。猛虎的出现意味着主人公内心挣扎的开始,理性和信仰同时出现,且二者是矛盾的,看似难以共存的。挣扎初期,Pi对猛虎(理性)持排斥立场,不愿接受甚至想驱赶它。然而,基于现实,理性难以抹杀,并开始与信仰展开争斗。Pi选择了与之妥协,并试图驾驭它。历经磨难,理性被驯服,并能与心中一直存在的信仰和平共处,Pi逐渐成长,内心也变得强大起来。后续的小岛求生故事也在证明:在某些情况下,只有信仰是不行的,人须跟着理性(老虎)走,才能生存下来。救生船抵达岸边也意味着这段心里磨练历程到此结束,理性(老虎)看似离去,其实却已深深地扎根在他的心里,Pi的心理历经磨难后得到了升华,对信仰也有了超脱形式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五、结语

历磨难而成长,因信念而不凡。这个故事没有那么简单,它不是要在最后揭开一个令人心痛颤栗的事实,而是一场在绝境中的自我救赎,而救赎的办法,就是信仰。无论这个信仰是关于宗教,还是灵魂。理性使我们认清现实,信仰让我们超脱现实。现实中,我们都须经受苦难;但是,我们必须继续向前。

  [1]Martel.Yann.Life of Pi:a novel[M].Orlando:Harcourt,2001.

  [2]Lakoff&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精简意译版1-8章)李斌,译.[OL]2013.

  [3]程茜茜.浅谈《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J].语文学刊,2012(7):40-99.

  [4]纪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隐喻研究[J].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2014(3):8-9.

  [5]扬·马特尔《少年Pi的奇幻漂流》,译者,姚媛[M].译林出版社,2012.

  [6]陈广兴,论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对小说原作的改编[J].外文研究,2014(6).

  [7]贺义辉,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信仰探秘[J].热片劲评,2014(13).

  [8]凯蒂,虚虚实实,亦真亦假——代译序[Z].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9]张玲潇解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生存与信仰[M].热片劲评,2014(3).

  2014年烟台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41603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