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电影《时间机器》是根据科幻小说家乔治·威尔斯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影片描述了主人公亚历山大乘坐自己发明的时间机器在时空穿梭中的见闻以及和不同时代人的互动。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来,影片对人和自然关系、科学技术对生态的影响进行了反思。这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模式中潜在的风险是一种警示,也有对生态意识的反映。
关键词:时间机器 ?自然 ?科学 ?生态批评
电影《时间机器》是根据英国科幻小说家乔治·威尔斯(George Wells)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该影片由西蒙·威尔斯(Simon Wells)执导,盖·皮尔斯(Guy Pearce)主演。影片讲述了大学应用机械工程系青年教师亚历山大·哈迪根博士在一次约会中遭遇抢劫,深爱的女友艾玛不幸身亡。亚历山大希望女友起死回生,发明了时间机器。他利用这一装置回到过去,尽管亚历山大想尽办法让女友避开死亡,可他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改变女友的厄运。于是,他寄希望于未来科技发达能够帮助他解决这一问题。然而,当他乘坐时间机器去未来寻找答案时,却意外发现未来人类文明并非总是向上发展,而是逐渐走向衰弱。经过激烈的斗争,他最终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勇敢面对未来,开始新的生活。该影片想象丰富,同时又不失科学的严谨和逻辑性。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来,影片对人和自然关系、科学对环境的影响以及长远和眼前的矛盾等进行了反思。这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模式中潜在的风险无疑是一种警示,也是影片生态意识的反映。
一
电影《时间机器》首先思考了人类史和自然史的关系问题。关于两者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一方面,有人认为,没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在人和自然的互动过程中,自然史才变得生动。没有人的参与,自然就是一潭死水。因此,对于自然史的评价总是自然从属于人的历史,只有出现人的活动的历史才能够称其为文明史。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征服自然,使其不断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的历史。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人类的出现是自然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产物,自然史的发展具有自在性,并非完全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纵观自然历史的长河,人类所谓的文明史在几十亿年的地球历史面前只是沧海一粟。人在科技和智慧指导下的各种活动可以暂时影响自然,但是长期看来,人的活动并不会左右整个自然的历史进程。生态学者劳伦斯·布伊尔在归纳以自然环境为指向作品的特征时,就认为:“非人类的环境呈现为不仅仅是一个建构而成的装置,而是一个存在,这个存在一开始就暗示人类的历史涉及于自然史之中。”[1]7
影片时间跨度长达80万年,渲染了自然历史的恢弘。总体而言,人的所谓文明在绵延不绝的时间长河面前显得渺小和微不足道。影片描述进入2030年后,人类科技的高度发展,人的力量越来越强,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人们对于自然的态度由最初原始时代的敬畏而逐步转向试图征服自然。这种意识渗透到人的各种活动中,人们信心十足地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一切。然而,这种自然观并没有维系多久,影片最终显示,人的文明还是由于人对于自然不适当的行为而逐渐衰弱。这种自然观在影片中表现为主人公亚历山大亲眼目睹了人类及人类的现代文明发展并高度发达到最终毁灭,又历经沧海桑田,重新出现新的原始社会的过程。这其实是在暗示相对于自然历史长河而言,人显得相对渺小。在自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的存在并不起支配和决定作用,更不能征服一切。
不仅自然本身无法征服,隐藏于背后的自然规律同样如此。怀着对死去女友艾玛的深深眷恋,亚历山大发明了时间机器,终于能够回到过去,但却无法改变过去,无法改变女友艾玛死亡的事实。时间机器虽然实现了回到过去,但却无法控制和改变背后潜伏的自然定律。亚历山大苦苦追寻:“为什么我不能够改变过去?我可以回到過去一千次,目睹她(女友艾玛)死一千次。”他找不到答案而寄希望于未来,期待未来的科技发展也许能帮他解决问题。他穿越到了科技高度发达的2030年,没能找到答案。于是,他继续向前穿越到2037年,他发现人类的科技文明并没有进一步发展,而是在人的不当行为下竟然开始毁灭。80万年后,生活在地下的摩洛克人的首领给出了最终的答案,他用不无讽刺的语气提醒亚历山大:“因为艾玛的死,所以你建造了时间机器。如果她还活着,这机器就不会存在。因此,你怎么能够用这机器回到过去救她?你自己就是你不可避免的悲剧的结果。”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逻辑悖论使得亚历山大即使能够回到过去,却因无法改变因果规律而无能为力,无所作为。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并没有完全否认人在自然历史中的积极作用,时间机器使得亚历山大预先看到了地上的伊洛人的悲惨未来,要想改变这一厄运结果,只有改变造成厄运的原因,消灭地下的摩洛克人。在面临选择离开回到自己的时代还是留下拯救地伊洛人时,亚历山大毅然决定留下和摩洛克人战斗,最终消灭了摩洛克人。这其实暗示在自然环境中,人的努力并非毫无意义。人不可以改变过去,但可以选择自己的未来。自然规律虽然无法随意征服,但是却可以认识和利用。在不违背规律的前提下,人类还是有所作为的。人对于自然以及自然规律的认识、依存以及人与自然的积极互动以达到和谐共生正是生态批评的基础之一。
二
电影《时间机器》探索了科学技术对自然环境和人自身的影响,这也是生态批评所积极关注的问题。具体反映在电影批评中,有学者认为,科技和自然之间的矛盾纠葛是当今电影必须面对的一个“循环往复”的问题,“这无疑是一个电影生态批评的课题”。[2]21
影片一开始就揭示了科学研究的矛盾,青年教师亚历山大一开始就批评多次否定其研究课题的工程系保守者太过于目光黯淡短浅、缺乏好奇心且毫无生气。他认为科学研究必须具有前瞻性,如太阳能、微能量波的开发和利用等以不破坏自然为限度的研究。相比而言,工程系的保守者们却多次否决其研究计划,认为科技研究必须为当下的人带来眼前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如研究烟草消费的利润等。后者显然更多地考虑当时的实用性而否定前者的研究,双方分歧较大。尽管亚历山大的同事费力比先生也劝说亚历山大,不要将研究搞得过于激进,提醒其作为刚工作的年轻教师,应该低调一些。亚历山大显然并不认同这一观点,他认为科学研究不能仅仅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并猛烈地抨击科学研究中的短视行为。
其實,这种分歧反映了科学研究中眼前和长远计划的矛盾以及对于环境的影响:科学研究如果只关注当前的利益而没有长远的打算,虽然会带来短期的物质利益,但是也容易陷入经济利益至上,甚至破坏环境的困境;如果只关注长远而忽视当下,虽然总体上为人类的发展具有好处,但没有相应的物质基础作为经济支撑,容易好高骛远、脱离实际。这种矛盾也暗示了人类自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一直困扰我们的生态困境:科技和工业生产迅速扩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当下的人们带来物质利益,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经济基础,如果没有工业的发展,现代社会人们高标准的生活如何维系?同时,科技和工业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恶化,悄悄地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下一代人的健康。当工业经济的发展不得不以破坏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威胁人的生存为代价时,这种发展又有何意义?
影片还思考了利用科学技术开发自然对于生态的影响,如利用科学技术改变自然可能引起的后果。影片表现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也为人进一步开发自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人类获得了巨大的物质力量,征服自然的信心也空前膨胀:“在1850年前,科学知识是征服自然的技术力量,这一信念除了在18世纪的化学工业中预先保留外,还几乎没被广泛实践。而这一信念被接受为标准的行为模式可能标志着人类自发明农业以来人类历史上,也许也是自然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3]4
但是科学技术并非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它打开了通向文明天堂大门的同时,也打开了通向地狱和生态毁灭的大门。“十四世纪初,第一批加农炮被点燃,这些加农炮对环境的影响是:有人争相派遣工人们去密林深山攫取更多的碳酸钾、硫黄、铁矿石和木炭,后果是一些地方水土流失和环境恶化。氢弹则有所不同,战争中使用氢弹可能会改变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因。1825年,因为燃烧烟煤,伦敦就产生了雾霾问题。但是,我们燃烧石油有改变整个地球大气层化学成分的威胁,其后果我们还仅仅开始猜测。由于人口激增,混乱的城市化顽症,污水和垃圾在地下沉积,确实没有其他生物像人一样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将自己的住所污染得肮脏不堪。”[3]4因此,有学者不无担心地提出:“人类已成为自身环境中的动力因素,但是在目前的历史学术研究态势下,我们还不能精确得知人为导致的生态变异会出现在何时、何地,以及附带有何种后果。”[3]4
影片主人公亚历山大来到2030年5月24日时,亲眼目睹了日益发达的科技使得人的信心空前膨胀,人们认为自己可以征服、控制一切。影片展现了月球房地产开发的大屏广告,这时的房地产商业公司肆无忌惮地计划在月球上开发房地产:“我们的工程师准备了两千万吨的炸药,开发月球地下休闲度假村。”通过这一场景,影片暗示了人对于自然开发的无限贪婪、不断自我膨胀的自信心以及不断发展的高科技扭曲地结合在一起时可能出现的后果。好景不长,仅仅到了2037年,人们在为了殖民月球而在月球内部爆破,将月球炸离了轨道,月球开始解体,进而给地球地球造成巨大的生态灾难,人类长期建立起来的文明毁于一旦。借助科技,人们能够获巨大的力量开发自然资源,但是一旦人的错误行为释放出的能量超出人的控制范围时,生态灾难的发生也将不可避免。
影片展示了亚历山大希望乘坐时间机器穿越时空,没能改变过去却发现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没落:80万年之后,看着夜空中在开发月球度假村时代被炸毁的半个月球时,亚历山大惊讶地发现,人竟然又重新回到了原点,甚至还面临着毁灭的危险。这警示现代人的科技不断发展,但这一切并不意味着从此人的发展会一帆风顺,高枕无忧。影片假设了在遥远的未来,人类文明可能面临的逐渐衰弱、愚昧和自相残杀。人类并没有因为科技的发达而过上幸福的生活,反而可能走向衰亡。这也暗示了科学对自然的影响:科学技术增加了人的力量使得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改善了人类的生活,但不适当使用科学技术的结果却使得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类辛苦建立的文明遭到毁灭。人们在使用强大的科技发展自己时,任何草率的开发行为对生态系统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最终威胁到人自身的生存。
三
《时间机器》关注人类、自然和科技问题,这和生态批评的视角不谋而合,集中表现在主人公亚历山大的时光穿梭的旅程中目睹生态灾难及背后蕴含的丰富生态意义。影片展示现代科技不断发展,人类信心也空前膨胀,但这一切并不意味着人类是自然的主宰。正相反,影片假设了在遥远的未来,曾经高度发达的科技、先进的文明也会因为人的错误行为而顷刻土崩瓦解,人类文明会逐渐走向衰弱、愚昧和自相残杀。
影片反思了这样的矛盾:科学技术增加了人的力量使得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使得自然变得越来越符合人的需要,人的物质生活也获得了改善,人也开始逐渐摆脱原始自然的约束,获得更多的自由。但另一方面,有人也开始在自然面前变得傲慢,这种盲目自大和贪婪纠缠在一起,使得他们不当使用科学技术,开发自然。这无疑将会使得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类辛苦建立的文明遭到毁灭,甚至威胁到人的整体生存。这也促使我们再次反思人和自然的关系,警惕科技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人们企图利用强大的科技力量征服自然时可能产生生态危机。这无疑是该影片以生态视角关注人类、自然和科技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倡人类应意识到自己有合理使用科技与自然积极互动以及保护生态的责任和义务。这正是该影片生态意蕴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 Lawrence Buell.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Thoreau,Nature Writing,and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M].Boston: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2] 鲁枢元.关于生态电影与电影生态的批评意向[J].电影新作,2013(4).
[3] Lynn White.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al Crisis from The Ecocriticism Reader: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 edited by Cheryll Glotfelty and Harold Fromm[C].Athens: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6.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