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金春洙诗歌《花》的存在主义视角解读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4356
周丹

  摘 要:金春洙被韩国文坛誉为“花”的诗人,本文将以他的《花》为文本,立足于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及其受存在主义的影响。以存在主义的角度,以花为意象,分析语言命名实现的存在意义,以及自我与他人的相互存在关系,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的不安和苦恼中,渴望通过对存在意义的探求,达到理想世界的美好憧憬。

  关键词:金春洙 《花》 存在主义 语言命名 互为存在 金春洙是一位以“花”为题材写诗的多产诗人,他的多篇诗歌被编入韩国中小学教材中,其中《花》,更为韩国民众广为传诵,并多次出现在《秘密花园》《继承者们》等深受中国观众喜爱的韩剧台词中,而逐渐进入中国人的视野里。“花”这一意象在诗歌作品中出现,通常作为美好的形象,饱受赞美的象征而被广大读者所熟悉。大部分的读者,把这首诗理解为表达爱人之间美好感情的诗歌。实际上,金春洙的这首《花》,是以“花”为意象阐述其前后存在意义,探求自我与他人存在关系的哲学性诗歌。

  一、诗人早期诗歌与存在主义

  (一)诗歌创作社会背景

  《花》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是朝鲜半岛经历巨大转变和考验的时代。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不仅使朝鲜半岛成为荒凉的土地,而且也在韩国人民的心上烙下了深深的伤痕。而战后对于恢复经济的举措,并没有因为美国的经济援助而成功。只是少数依附官权的新兴财阀获利,广大的国民仍然处于贫穷、饥寒交迫的状态。这样的经济危机下,政治危机也慢慢抬头。李承晚政权用暴力统治来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如此的专制政治使得期待民主政治的韩国国民很失望。在这种极端不合理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悲观主义情绪像瘟疫一样在整个社会蔓延。文坛上,很多知识分子开始崇尚西化的思维方式和存在主义思想。

  (二)早期诗歌与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是20世纪西方文化中曾经煊赫一时的名词。从内容上说,存在主义是由许多观点不尽相同的思想家所汇合成的某种思想倾向。一般认为,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是存在主义的先驱,但是里克尔却被称为存在主义的诗性先驱,影响着海德格尔和萨特等存在主义大师。金春洙(1922—2004)在1939年,中学毕业之前,辍学到日本东京。也就是在这一年,金春洙第一次接触里尔克的诗作,开始接受里尔克以及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作者曾在自己的作品《里尔克和我的诗》开篇中写道:“也许正是里尔克的诗歌,让我对诗歌有了启迪,开始了诗歌创作。”诗人认为,存在着的诗歌,就是里尔克所运用的那些“阳光,花朵,暴雪,翅膀,绽放的灵魂”等意象来描写的。诗人的《花》这一以“花”为意象阐述其出现前后的存在意义的诗歌,某种程度上讲,跟里尔克的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金春洙从战前的诗歌创作开始关注传统的抒情和存在的观念性探索。他的第一部诗集《云和玫瑰》中的作品就是此类倾向的诗歌。战后他更是完全脱离抒情倾向,主张诗歌应该摒弃意识形态、历史与现实,开拓了“无意义”诗歌的新天地。因此,他的诗歌并没有出现传统诗歌具备的感情表达,而是蕴含着观念性,富有哲学深意。金春洙的早期诗歌创作中,一直在寻求“这个宇宙中所有生物的存在、生活,以及消亡的意义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也就是说,诗人一直在探求着存在的意义性。这种努力在诗集《花的素描》中达到最佳境界。而本文要论述的《花》一诗堪称是其代表作。

  二、花的“不在”与“存在”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20世纪50年代的韩国正处于严峻的政治、经济危机之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现实的悲观意识蔓延开来。一部分诗人受西方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批判传统诗歌的情感表达,主张诗歌应该摒弃历史和社会现实,在诗文中探寻世间万物的存在、消亡的意义。金春洙的这首《花》中,在风中摇摆的对象(花),由于人类的语言行为而带有了一定的意义,成为了独立的存在。这也体现了事物和语言间的关系,表现了所有的事物都是通过语言而得以存在的认识论的世界。

  在我呼唤她的名字之前

  她不过是

  一种肢体的态势

  当我呼唤她的名字时

  她来到我身旁

  成了一朵花

  海德格尔曾说过,“语言是存在之家”。看到某种事物的前提条件,是让它暴露在阳光之下,让它自然而然显露出本来面目。而使得黑暗中隐遁的事物显露出来的正是语言。

  诗的第一、二节,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呼唤事物名字的“语言性”命名行为,展现了事物(花)从“不在”到“存在”的状态。第一节诗文中的“她(花)”在命名之前,只不过是一个肢体的态势。呈现了一种尚未被语言赋予名字的事物状态,即存在之前的“不在”状态。直到第二节,“当我呼唤她的名字时”,“她”才来到我的身边“成为一朵花”。“她”才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可以从诗文中探求到事物“花”与语言之间的关系。通过呼唤事物名字的“语言性”命名行为,来使事物的存在显现出来。在这里,呼唤她的名字正是因为“她”还没有出现在我的视野中,因此,诗中的我为了寻找她而 “呼唤她的名字”。于是,赋予了她“花”这一存在意义。呼唤名字这一行为正是通过语言把黑暗中隐遁的事物显露出来的最好写照。

  三、“我”与“她”的互为存在关系

  存在主义,与其说是一种哲学思想,不如说是一种伦理思想,它探讨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萨特看来,人的存在不是通过概念或某种知识的理论以抽象的方式被把握的,而是通过存在—他人,在与存在—他人不期而至的相遇中自我揭示和自我把握的。可以说,若没有他人的存在,也就体现不出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因此人与人总是以某种关系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战后韩国社会遭到重创,人们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遇到了巨大危机。在现实中找不到自我存在价值和希望的诗人,在诗文中透露了自己内心对自我存在的探求,通过与他人的呼唤名字,互相找到对方存在的愿望和对理想世界的美好憧憬。

  就像我呼唤她的名字

  有谁能否叫出我的

  符合我的色彩与芬芳的名字

  我也要走向她

  变成她的一朵花

  我们都想变成

  某种东西

  我对于你,你对于我

  成为一个不能忘怀的含义。

  第三节中,“我也要走向她,变成她的一朵花”, 表达了 “我”内心的愿望。即,渴望有人像呼唤花的名字一样也可以呼唤我的名字,使我成为他人心中的存在者。这也表现出了不想独自存在的强烈感情,体现出了通过他人,展现“我”存在价值的渴求。而这里的“符合我的色彩与芬芳的名字”,则展现了 “我”的存在的独特性,从另一层面表达了诗中的“我”对自我存在的美好憧憬,希望也可以和“花”一样,具有独特的存在意义。

  最后一节以“想变成”这一动词语尾,强调了“我”和“你”成为对方有意义的存在的内心渴求。“含义(眼神)”这一词语,经常出现在金春洙的诗歌中,在这里的“含义(眼神)”是赋予没有意义的“她”以“花”这一存在意义的一个注视。而这个注视,则成为了与他人交流的契机,成为了解自我存在意义与价值的机会。“我们”想要“成为一个不能忘怀的含义” ,使得 “我”和“她”的关系变为了“我们”。透露了希望“我”与他人能够成为“不能忘怀的含义”这一内心独白。整个后两节,昭示了存在主义的人与他人关系的思想,那就是人可以通过他人的生活,来透视我们自己的生活,了解到自己的真实面貌,从而找到自我的存在价值。

  四、小结

  所有的存在主义者都认为,对于人来说,“存在先于本质”。萨特对此有很好的阐释,他认为,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然后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成他自身。总之,人是一种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己规定自己、自己造成自己的存在物。“懦夫是自己造成懦夫,英雄是自己造成英雄”。在诗人眼中,“花”是世界上存在的事物中最完整、最绝对的存在。诗人把“花”哲学化,把她比喻为一种生命的极致,绝对的真理,也是诗人一直追寻的所在。诗文借助“我”这一命名行为,展现了人作为存在的主动性,想从战后现实的不安、苦恼中解脱的自我选择和自我救赎,以实现自己价值,找到自我存在的本质的过程。同时,通过诗中的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建立,表达了想为不能被忘怀的,成为有意义的存在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 金柄珉,许辉勋,崔雄权,蔡美花.朝鲜—韩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91.

  [2] 艾士薇.里尔克的诗学对存在主义的影响——以海德格尔、萨特为例[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65(1):117-118.

  [3] 赵康实.金春洙对里尔克的接受以及文学性探索[J].韩国文学研究,2014,46:217.

  [4] 赵润晶.金春洙诗歌的精神世界和创作手法[J].龙凤人文论宗,2004,33:98.

  [5] 汪邦琼.萨特的本体论思想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89.

  [6] 徐崇温.存在主义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9.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