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文化特色词为一种文化所有,转换成另一国语言会出现零对应的现象,因此是翻译中的难点。比利时语言学家 Jef Verscheuren 提出了语用顺应论,许多学者发现其对翻译有很强的指导性和解释力,进而将其应用于翻译研究当中。本文将以顺应论的视角,从歌德学院中国网的文化栏目中选出中国文化特色词,分析译者所采用的翻译技巧并做出评析。
关键词:顺应 文化特色词 翻译一、歌德学院中国网文化栏目介绍
歌德学院的中国网文化栏目实为原来的“中德文化网”,其由德国歌德学院和罗伯特·博世基金会合作共同资助,于2007年上线,2013年起并入歌德学院的中国网站(www.goethe.de/china)。该网站的文章均以中德双语进行展示,语言表达流畅,极少节选,而是进行全文翻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3]网站的工作内容定为:参与并激发中德文化讨论。大部分文章聚焦中国和德国问题,分为12个板块,分别是焦点、建筑和城市发展、艺术和设计、教育、舞台、电影、文学和语言、社会与媒体、音乐、环境、人物、城市故事。本文所选的实例均选自于焦点模块,并且都来源于原文为中文译文为德文的文章。
二、顺应论与翻译
Jef Verscheuren1987年在《作为语言适应理论语用学》一书中提出了顺应论,他认为语言的运用是语言和环境相互适应的一个过程。1999年在《语用学新解》中他又进一步阐述了顺应论的观点。他认为语言的使用说到底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出自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出自语言外部的原因。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个特性,分别为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顺应论有四个主要分析维度:对语境的顺应、对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过程、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1]
顺应论应用于翻译中体现为:一方面译者在解码时顺应原语的语境和交际背景,借助源语的语言因素,包括语法规律、语言习惯、文体特征等,以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源文内涵;另一方面当译者用目的语重新编码时,也要顺应目的语的语言和语境,顺应其语法规律、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等,将自己所理解的原文意义选择最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2]
三、顺应论视角评析中国特色词翻译
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特色词的概念则必须先了解文化特色词的概念,文化特色词也可以称为文化专有项,此概念由西班牙的艾克西拉提出。文化专有项是在文本中出现的某些项目,由于在译语读者的文化系统中不存在对应项目或者与该项目有不同的文本地位,因此其在源文中的功能和含义转移到译文时发生翻译困难。[4]文化特色词的这种特性给译者带来很大挑战,在具体情况下是归化翻译还是异化翻译让译者进退两难。歌德学院中国网文化栏目想参与和激发中德文化讨论,汉译德的文章首先要让目的语读者看懂,进而他们才能领会原文作者意图,才能针对某个现象抒发自己的观点。所以在处理诸多中国文化元素时译者也要为此工作内容考虑,相应地采用一些特殊的翻译策略。以下笔者将从顺应论视角对一些实例进行评析。
(一)音译和直译
有些文化特色词的德译就是将汉语发音直接展现出来,在歌德学院的中国网文化栏目中气功①被翻译为Qigong,太极①则相应地转换为Taiji。这样翻译的原因是随着各国交流逐渐加强,目的语读者早已了解了我们文化特色词的深层内涵,这时便不劳烦译者再将其具体内涵表现出来。译者简单直译既能顺应原语特色又能顺应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认知语境,是一种很好的宣传中国文化的方式。
而直译主要是指译者按照文化特色词的字面含义进行翻译,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特色词的具体内涵自行组织目的语元素以达成语义连贯,顺应译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习惯。例如在网站中有这样一句话:“北宋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后半句中的名言被翻译为Zun?chst nehme man sich der Sorgen der Welt an,als dann genie?e man ihre Freuden,译文浅显易懂,方便目的语读者接受。而且在该句的原文中,作者已经将名言的典型特点,即该名言出自北宋范仲淹在文章内容中展现出来了,所以在翻译时译者便不需要再多加补充。这种处理方式很好地顺应了原文作者的写作构思和中文的语言特点。
但直译也有弊端,词汇的深层文化内涵可能被隐藏起来,目的语读者容易将特色词错误解读。如:
例1.说实话,真想不出谁会讨厌这位被中国球迷亲切称为穆二的球员。③
德译:Ehrlich gesagt wei? ich nicht,wie man diesen von den Fansin China liebevoll Müller II genannten Spieler nicht m?gen kann.
“二“这个数字随着小品以及网络普及而变得家喻户晓,如今它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数字,慢慢还演变成为一个形容词,起初用来形容人的智力迟缓或者做事时头脑不灵光,后来也用来体现人可爱或者平易近人。原文的“穆二”中的“二”就是取后者含义,用来表现德国球员穆勒可爱的性格特点。然而,目的语读者与我们没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在他们眼中II只是个罗马数字,译文将“穆二”直接译为Müller II,这不免会让目的语读者错误地联想到穆勒二世,进而他们就会疑惑,难道中国人还认识另外一个穆勒。可见译者虽然顺应了原语的语言特点,却没为文章内容做考虑,没能很好地顺应原作者的写作意图,因而此处的翻译还是有待商榷的。
(二)音译/直译+释译
例2.我和中国的同行们给他起了一个略萌的绰号“格格”。④
德译:Meine chinesischen Kollegen und ich haben aus seinem chinesischen Namen “Shi-tan-ge”(施坦格) die letzte Silbe herausgepickt, so dass er unter uns nun den etwas m?dchenhaften Spitznamen“Gege”mandschurische Prinzessin tr?gt.
“格格”是满族对皇室女性的一种称谓,没有相关中国历史知识的目的读者,单是看到格格的音译并不能明确所指为何物,而且作者又提到”格格“是一个略萌的绰号,德文翻译为m?dchenhaft,意思是少女般的,这样的修饰词恐怕更让目的语读者摸不着头脑了。译者在格格的音译名后又加上了同位语“mandschurische Prizessin”(满洲的公主)进行解释,将格格的具体文化含义展现出来,与此同时也就让目的语读者明白为什么该绰号是少女般的。总体来看,此处翻译顺应了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及文化背景,将中国文化项目与目的语读者的原有文化项目进行联系来展现词语的文化内涵。音译和释译结合使得目的读者既了解原语特色又知道了深层内涵,成功地扩大了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
例3.在北京比如兔爷就可称为广受喜爱的传统Kitsch:有着大肚子的兔子通常用木头做成,在白色的底色上面还画上各种鲜艳的颜色,据说他曾经挽救过北京城。⑤
德译:In Peking ist etwa der Hasenopa (兔爷) beliebter Traditionskitsch als dickb?uchiger Hase ist er meist aus Holz und in wei?er Grundierung mit zahlreichen leuchtenden Farben bemalt, er steht für einen Gott, der die Stadt Peking w?hrend der Ming-Dynastie vor einer Seuche gerettet hat.
传说兔爷就是嫦娥边上的玉兔,北京城患有瘟疫的时候,玉兔化作人形到各家送药,人们为了纪念它就将它的形象做成玩偶。在该例中,译者先将兔爷直译为“Hasenopa”,顺应了中文的语言特点,之后又加入了补充性信息er steht für einen Gott。此处补充是必要的,一方面从文化特色词本身来看,这种解释性翻译将文化内涵体现出来,让目的语读者了解了玩偶的象征性意义,顺应了他们的文化认知以及了解中国文化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从篇章的连贯性来看,原文作者以中文读者的认知角度出发写作,认为“兔爷”的代表意义就不需要再重复了,但是对于目的语读者而言,如果不进行文化背景的补充,就难以理解为什么一个玩偶能够挽救北京城,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达不成语义的连贯,译者这样处理又同样顺应了目的语读者阅读语义连贯的文章的要求。
(三)近义替代
例4.……比如汽车后视镜上悬挂的那些平安符……⑤
德译:...beispielsweise als Anh?nger für Rückspiegel im Auto ein Schutzengel auf der Fahrt…
中国人受佛教文化影响大,相信符咒的力量。人们会到寺庙去求平安符挂在车内以保出行平安。然而德语读者并不见得会了解我们的文化,相反他们受西方宗教影响深远,对于他们而言“守护天使”才是能保佑人平安的象征。在原文中,平安符的具体文化内涵并不是作者主要表现的内容,译者选择使用”守护天使”来替代“平安符”,既避免了冗长地将源文中平安符的具体内涵表现出来,又能让目的语读者马上理解汽车后视镜悬挂的是起保护作用的物件,很好地做到了对目的语读者文化认知语境及表达习惯的顺应,因而此处译文是非常合理恰当的。然而不可忽略的是,虽然本例中的替代项和被替代项都有保护作用并且都体现了宗教的神秘色彩,但这两种事物之间还存在着差异,这样处理后的译文可能导致目的语读者认为,影响我们的文化与他们的是一样的,更有可能导致目的语读者将中国文化归于目的语文化。
(四)近义替代+释译
从例4我们可以看出近义替代有其弊端,所以在翻译时译者有时会在近义词后再加上解释性补充,将文化项目加以区分,也是为了让译文读者有机会了解源语文化特色词汇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内涵,这种方式是近义替代的补救措施。[3]针对此种翻译方式请看例5。
例5.我在北京的家门上始终挂着一副对联,至今都还没舍得摘下,因为上面有诺伊尔的签名……⑥
德译:Bei mir in Peking h?ngen rechts und links von der Eingangstür zwei Spruchb?nder, wie man sie in China traditionell zu Neujahr anbringt...
对联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因素,对于目的语读者而言,这种文化形式是极其陌生的。然而Spruchb?nder是目的语读者熟悉的事物,它有两种意思,分别是在中古的铭带以及布或纸质的标语横幅和广告条幅。但是无论是哪个含义它与对联的表现形式基本一致,用Spruchb?nder来替代对联,更能顺应目的语读者原有的文化知识,能够让目的语读者立马想象出对联的样子。但译者考虑到将中国文化项目与目的语文化项目进行区分,又在后面进行了补充式的解释“像在中国过传统新年时所挂的一样”,这样就将原来的近义替代更好地加以纠正,让读者明确中国人所用的这种条幅或者铭带只用于过年,与他们熟知的Spruchb?nder并不一样,顺应了原文作者的表达意图和文化专有项的深层内涵,因而此处弥补性措施也是非常得当的。
(五)概括式翻译
例6.街道上的红灯笼;信箱里的红色贺年卡;超市里红色的春联和剪纸。⑦
德译:Die Stra?en sind mit roten Laternen geschmückt, im Briefkasten findet man rote Neujahrskarten, und in den Superm?rkten roter Wandschmuck.
例句出自一篇题为《最高贵的颜色?》的文章,作者用此句话主要想体现的是中国人的红色情节。原作者运用该排比句只是为了展现出中国人将红色运用到不同的物件上,在不损害句子整体含义的基础上,物件的具体形式并不强行要求在译文中全部展现出来。况且春联和剪纸的文化内涵也过于复杂,将其解释翻译出来句子会变得冗长,原来并列的分句便失去原有的阅读韵律,会影响文章的可读性。译者顺应了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以及阅读心理,把对联和剪纸合并翻译成roter Wandschmuck(红色的墙壁装饰物),减小了理解困难,更利于目的语读者接受原文信息。
(六)弱化式翻译
例7.我以前几乎很少旅行过,上大学的时候叫采风,为了进行创作去寻找灵感。⑧
德译:Früher bin ich eigentlich kaum gereist, an der Universit?t war ich dann der Sammler, denn ich war st?ndig auf der Suche nach neuen Inspirationen.
例句出自一篇采访稿,采访的是纪录片导演顾桃。采访稿一般都是将口头表达转换成文字,译者首先要了解被采访人的语言含义,然后将语言含义用口语化的元素展现出来即可,要做到简单明了。句中的“采风”,指对民情风俗的采集;特指对地方民歌民谣的搜集,出自《中说·问易》。⑩译者将“采风”转换为“...war ich dann der Sammler”,意为“我是个采集者”,将采集的具体事物省略了,因而是对“采风”词义的弱化处理。从原文来看,“采风”的深层文化内涵并不是被采访人的说话重点,而且目的读者在看到“...war ich dann der Sammler”后也能从上文立马明确纪录片导演作为一个采集者到底是在采集什么。这样弱化式的翻译不影响被采访人言语含义的传达,也符合口语表达特点,很好地顺应了被采访人的背景和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从顺应论视角来看这种转换也是翻译中国特色词的可行策略。
(七)扩充解释性翻译
例8.……中国人本来就是从“猪仔”起步的,只要忍耐、勤劳,最终会定居,会移民……⑨
德译:...die Chinesen haben sowieso als Kulis und Tagel?hner angefangen, doch mit Beharrlichkeit und Flei? konnten sie irgendwann sesshaft werden, die Staatsbürgerschaft erlangen...
猪仔是指在明末清初被卖到或者被骗到海外的华工,他们往往要做非常劳累的工作且生活条件艰苦,因而被称为“猪仔”。译文没有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而对“猪仔“进行了扩充式的解释,用Kuli(苦力)和Tagel?hner(日工)这两个词对“猪仔”进行了替代,其中的“Kuli”虽然是由汉语音译而成,但由于时间久远,早已经被外国的读者所接受,所以并不会造成理解障碍。此处扩充解释性翻译一方面顺应了原文内涵,另一方面又顺应了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扩大了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认知,有助于目的语读者了解中国现象并加以思考。
四、总结
本文从歌德学院中国网文化栏目中选出中国特色词,从顺应论视角对其中德译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顺应论作为语用学的理论,对中国特色词的翻译有很强的解释力。译者可以选择音译、直译、直译/音译+释译、近义替代、近义替代+释译、概括式翻译、弱化式翻译以及扩充解释性翻译来完成对特色词的转换。译者除了需要良好的语言能力,还要相当了解源语和目的语背后的文化异同,才能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程度的顺应,选出恰当的翻译策略。
注释
① 中国老年人的生活点滴.http://www.goethe.de/ins/cn/zh/lp/kul/mag/dis/dem/5045732.html.
② “天下之忧”.http://www.goethe.de/ins/cn/zh/lp/kul/mag/dis/zuk/7157203.html.
③ 托马斯·穆勒在我眼已经是个传奇了.http://www.goethe.de/ins/cn/zh/lp/kul/mag/dis/fwm/13053091.html.
④ 十年.http://www.goethe.de/ins/cn/cn/lp/kul/mag/dis/fwm/13135226.html.
⑤ 北京视频:Kitsch是什么?个人口味问题?http://www.goethe.de/ins/cn/zh/lp/kul/mag/dis/kit/10276759.html.
⑥ 我们无所畏惧.http://www.goethe.de/ins/cn/zh/lp/kul/mag/dis/fwm/13114178.html.
⑦ 最高贵的颜色?http://www.goethe.de/ins/cn/zh/lp/kul/mag/dis/rot/12207466.html.
⑧ 记录,及在平行时空里生活.http://www.goethe.de/ins/cn/zh/lp/kul/mag/dis/aus/13435541.html.
⑨ 何处是故乡?http://www.goethe.de/ins/cn/zh/lp/kul/mag/dis/hei/8256865.html.
⑩ http://baike.baidu.com/view/63760.htm.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介[J].现代外语,1999(4).
[2] 王颖频,滕硕.顺应论视角下汉语文化元素德译探讨[J].德语人文研究,2014(1).
[3] 王颖频,滕硕.顺应论视角下网络双语展示中文化特色词的翻译研究——以“中德文化网为例“[J].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6).
[4] 张南峰.艾克西拉的文化准有想翻译策略评介[J].中国翻译,2004(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