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第一主角之考辨论释
杨珂
苏州大学
摘要:明人王世贞在《曲藻》中称誉《西厢记》为“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可见《西厢》一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然而其第一主角究竟是谁,这一问题向来存在争议。《西厢记》渊源自唐人元稹所作之《莺莺传》,当以崔莺莺为第一主角,历代文学家、评论家、学者中亦有多人认同此观点。本文摘析认同“崔莺莺为第一主角”的观点,并根据《西厢》文本中刻画崔莺莺人物形象的内容对之加以论证。
关键词:王《西厢记》第一主角《莺莺传》崔莺莺
王实甫创作《西厢记》,是建立在已有大量参考资料的基础上的。这一说法并非捕风捉影,而是渊源有自。《西厢记》脱胎于唐人元稹所作之传奇小说《会真记》,《会真记》又名《莺莺传》,讲述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的爱情故事,从故事名中可以看出崔莺莺这一人物是贯穿故事上下的线索所在。在元人王实甫创作杂剧《西厢记》之前,已有《元微之崔莺莺蝶恋花鼓子词》、金人董解元之《西厢记诸宫调》、毛滂之《调笑踏转》以及《莺莺六幺》、《红娘子院本》、《崔莺莺西厢记》(南戏)等以崔、张爱情故事为题材的戏曲或说唱。①虽然《莺莺传》的文本形式、内容都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变形、丰富,但其以崔、张爱情故事为主线的结构是不曾发生变化的。在金人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张生已不再是《莺莺传》里那个始乱终弃的薄幸男子,而崔莺莺这一人物的悲剧元素也完全褪去。王实甫《西厢记》延续了这一点立意构思,尽管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色彩减弱、张生的戏份增加、红娘开始频频“抢戏”,但这并不意味着《西厢记》的第一主角发生了变化。以清人李渔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评论家对此表达了反对的声音,下文将对其进行分析、反驳。
一、第一主角另是他人
《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在唐代贞元年间,虽国力不复盛唐之时,然其封建文化、价值观念确实根深蒂固,门第观念不可动摇,男女的地位在封建礼教中呈现出双重标准。元稹在《莺莺传》中将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说成是“善补过”,可以说是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道德观念,可见在当时社会,男性在政治、社会等各方面都占据了主动权。无论是在《莺莺传》还是在《西厢记》中,受到精神层面困扰最多的是崔莺莺,而非张生。我们可以看到崔莺莺担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看到她对身边最亲近的红娘的顾忌,看到她在两人约会过程中的犹豫难断。而张生却似乎对这些毫无顾虑,对他而言,唯一的精神困扰便是“相思病”了。在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中,男子掌握了各方面的主动权,那是否又意味着《西厢记》中的第一主角就是张生呢?先看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的一段话:
“一部《西厢》,止为张君瑞一人;而张君瑞一人,又止为白马解围一事。其余枝节,皆从此一事而生———夫人之许婚,张生之望配、红娘之勇于作合,莺莺之敢于失身,与郑恒之力争原配而不得,皆由于此。是《白马解围》四字,即作《西厢》之主脑也。”②
李渔不仅仅是一位成就较高的戏剧剧作家,更是一位精通艺术的戏剧评论家、批评家,他提出的“减头绪”“立主脑”观点在此段评述中可以得到一定的展现。他认为“白马解围”四个字为整部《西厢》之主脑,换言之,这部杂剧的重点情节便是“白马解围”,其他诸如崔张之恋、红娘之巧言、夫人之家庭专制,都不过是其衍生出的枝节罢了。
我们通过对照李渔的戏剧理论来品察这一结论。他认为“立主脑”乃是“作者立言之本意”,“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然必此一人一事果然奇特”。也就是说,他认为整部《西厢记》之本意在于刻画“白马解围”这一“奇特”场景,并以此用来描摹、突显张君瑞之英勇。这是整部杂剧的主要情节,那么如此说来,崔、张二人的爱情反倒是“锦上添花”,用来衬托张生的个人魅力罢了。
此说法受到很多的争议与批评,姚品文在《中国历代赋学曲学论著选》中批评道:“从体制上去认识传奇‘为一人而作’是全剧的‘主脑’,而不是就内容而言的‘中心人物’。”③张生戏份多,并且从开始便出场作为线索引领观者之视角贯穿始终,但整部《西厢记》的思想、主题却并非以他为主。蒋星煜先生对此说法表示赞同,认为对于李渔这种观点的批判“已经说得非常清楚透彻了”。④既然围绕“白马解围”为中心,那送信的惠明、前来帮助的白马将军又为何不能成为主角呢?认为元杂剧《西厢记》的第一主角为张生的人,大多以李渔的这段话为根据,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是十分站不住脚的。
除了认为张生为第一主角的观点外,还有一种“红娘说”。支持此说法的缘由,无非是红娘这一人物形象性格的突出,尤其是在“拷红”时她相当泼辣地把老妇人驳斥得体无完肤。
可以说,对于红娘这一人物形象,作者运用了较为突出的艺术手法与表现,但在以崔、张爱情为主线的《西厢记》全本中,她应当也只是陪衬的配角而已。蒋星煜先生认为她是全杂剧的第二主角,正是关注于其被塑造的艺术特色,与张生相比,更为突出罢了。
也有学者、研究者根据戏中人物活动多少与人物主唱来断决何人为第一主角,亦是混淆了内容多寡与主题主次的概念。
二、崔莺莺人物形象的刻画
不同于张生这一男性角色的特性,崔莺莺作为一个女子形象,要受到更多的封建礼教的束缚。“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不仅仅是《西厢记》中的名句,还是中国古典戏曲遗产中传诵不衰、流行最广的名句,更是将崔莺莺作为女子的羞涩、深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的名句。与《莺莺传》相比,崔莺莺的人物结局在王实甫《西厢记》中发生了颠覆性的逆转,在王西厢中的崔莺莺,她的形象又是怎样被刻画的呢?以第一本第一折《佛殿奇逢》为例,《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可以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
“凤辣子”可以说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崔莺莺的初登场则是由张生的表现衬托出来。张生先是数了罗汉、拜了菩萨天神,后撞见有红娘陪着散心的莺莺,便唱了一曲《元和令》:“颠不剌的见了千万,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则着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他那里尽人调戏,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拈。”接着是《上马娇》唱自己突如其来的惊喜之感,然后又是一曲《油葫芦》:“则见他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云边。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⑤至此,通过张生的视角,充分运用白描、比喻之手法,将崔莺莺之容颜美貌展现于大家眼前。
登场之后,《西厢记》则是以描写思想活动为主来刻画莺莺,一开始便是追求婚姻自主的莺莺和谨守闺范的莺莺的尖锐斗争,节奏越发明快,直到追求婚姻自主的莺莺将对方战败为止,整部杂剧也随着斗争的激烈展开到了高潮,无论是《乘夜逾墙》还是《堂前巧辩》,无论她是否在场,整个场景中都仿佛有她的影子,整个情节中都离不开她的存在。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不仅仅具有很美的形体,还具有颇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并且对爱情的态度十分认真严肃。《西厢记》虽是杂剧,却充分使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来突出崔莺莺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正面如《佛殿奇逢》中之描摹,侧面如普救寺之围,她为防孙飞虎滥杀无辜,甘愿牺牲自己去做压寨夫人,体现了其善良的内在。
反观老妇人、红娘、张生,无论性格多么鲜明,也没有像崔莺莺这样如此受到作者的偏爱,因此说其为《西厢记》的第一主角,绝非毫无根据。
不得不承认,崔莺莺这一形象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崔莺莺的爱情理想仍是“才子配佳人”。从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在爱情的追求上,莺莺并非处在与张生平等的地位上。在与张生私下结合时,莺莺说道:“妾千金之躯,一旦弃之。此身皆托于足下,勿以他日见弃,使妾有白头之叹。”表达了男女之间在爱情上的不平等。莺莺在爱情追求中的矜持、犹豫、顾虑也都反映了刚刚萌发自我意识的封建妇女觉醒历程中的脆弱性和矛盾性。⑥
三、“崔莺莺为第一主角”的观点论辩
评注《西厢记》的学者有很多,如周德清、王世贞、徐复祚、毛奇龄等,观点纷纭中,关于《西厢记》第一主角究竟是谁这个问题,在明清两代戏曲批评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金圣叹。虽然崔莺莺、张生、红娘三人出场的活动频率难分高低,但他并没有将三人等量齐观。他说:“《西厢记》若更要细算时,《西厢记》亦止为写得一人。一个人者,双文是也。若使心头无有双文,为何笔下却有《西厢记》?《西厢记》不止为写双文;止为写谁?然则《西厢记》写了双文,还要写谁?诚悟《西厢记》写红娘,止为写双文;写张生亦止为写双文,便应悟《西厢记》决无暇写他夫人、法本、杜将军等人。”⑦他明确指出了《西厢记》的第一主角是崔莺莺。后来李渔虽高度评价金圣叹的评点,但还是对此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李渔之观点已经上述论证,不再多加讨论。此处需要提及的是,“双文”是指崔莺莺,因为元稹曾有《忆双文》一诗,可以与《会真记》相互印证,这也是后来学者判断元稹为张生原型的根据之一。
现代学者戴不凡在其《论崔莺莺》一书中,认为《西厢记》最核心最主要的人物是崔莺莺,他认为:“莺莺性格的典型意义,不只是在于她是封建社会里追求合理幸福生活的人,更在于她是采用了自己特有的行动逻辑在追求这样的生活……(王实甫)在莺莺的行动逻辑上概括了古代这一类青年女性的特征,王实甫正是从这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生活中的尖锐矛盾。”⑧
曾有研究者认为,如果从主题内容上考虑的话,崔莺莺应该为第一主角;而如果考虑创作手法的话,张生应为第一主角。⑨这一结论是基于认同李渔的观点,更像是一种“和稀泥”式的结论。《西厢记》脱胎于《莺莺传》,一脉相承的便是崔莺莺的反叛精神与追求幸福的勇敢气魄,无论是从结构来看,还是从内容主题而言,《西厢记》的第一主角都应当是崔莺莺。
四、结语
对《西厢记》第一主角的分析论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一点,那就是《西厢记》对后世《金瓶梅》《红楼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红楼梦》中,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惊芳心》表现出了宝玉、黛玉对《西厢记》爱不忍释的情景。《红楼梦》一反传统小说的套路,大量描摹了女性的生活、形象、性格,表现出女性主义的光辉,而第二十三回中对《西厢记》的提及,正是因为其中人物崔莺莺是我国戏剧史上一位具有鲜明叛逆精神的光辉形象。在爱情追求之上,莺莺表现得更坚决、更勇敢,思想与行动上自始至终伴随着“情”与“礼”的矛盾冲突,最终她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迈出了以身相许的关键一步,表现出了一种带有现代性爱色彩的女性自主意识。⑩《西厢记》之闪光点正在于此,论证《西厢记》第一主角是崔莺莺的目的正在于此,王实甫《西厢记》之所以在中国戏剧史上熠熠生辉,正因为崔莺莺具有坚决、勇敢、反叛这样的性格特点,透发了女性意识的先声。而如果崔莺莺仅仅作为一个配角出现,其拥有这样的性格,所造成的艺术感染力将大为减弱。
中国历代文学形式中不乏女性作为第一主角的作品,如《红拂女》等,通过对《莺莺传》到《西厢记》发展过程中崔莺莺这第一主角形象的嬗变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唐至元这一阶段女性地位的变化以及文人士大夫“女性观”“婚姻观”的变化。
注释
①蒋星煜.《西厢记》的形成、影响及其艺术特征[A]//.蒋星煜.蒋星煜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6.
②(清)李渔.闲情偶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③陈良运,姚品文.中国历代赋学曲学论著选[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896-898.
④蒋星煜.谁是《西厢记》的主角、第一主角[A]//蒋星煜.蒋星煜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38.
⑤王实甫.西厢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⑥聂玮.从崔莺莺、杜丽娘、李香君看元明清文学女性觉醒历程[J].理论导刊,2008(11):125-126.
⑦邓加荣,赵云龙,辑校.第六才子书《西厢记》[M].北京:线装书局,2007:12.
⑧戴不凡.论崔莺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⑨张益萍.论《西厢记》的第一主角[J].大舞台,2013(2): 1-2.
⑩张申平.从崔莺莺看西厢故事———“女性意识”的嬗变[J].云南艺术学院院报,2011(4):47-50.
参考文献
[1](元)王实甫.西厢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清)李渔.闲情偶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3]蒋星煜.《西厢记》的形成、影响及其艺术特征[A]//.蒋星煜.蒋星煜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4]蒋星煜.谁是《西厢记》的主角、第一主角[A]//蒋星煜.蒋星煜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5]陈良运,姚品文.中国历代赋学曲学论著选[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6]邓加荣,赵云龙,辑校.第六才子书《西厢记》[M].北京:线装书局,2007.
[7]戴不凡.论崔莺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8]聂玮.从崔莺莺、杜丽娘、李香君看元明清文学女性觉醒历程[J].理论导刊,2008(11):125-126.
[9]张申平.从崔莺莺看西厢故事———“女性意识”的嬗变[J].云南艺术学院院报,2011(4):47-50.
[10]张益萍.论《西厢记》的第一主角[J].大舞台,2013(2): 1-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