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吉姆爷”的圣经色彩
白薇臻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作为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圣经》原型反复出现在众多经典文学作品中。《吉姆爷》是康拉德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同样受到《圣经》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吉姆爷的形象同时渗透了亚当和耶稣两个《圣经》原型。本文将从亚当、耶稣这两个人物原型入手,运用诺斯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分析“Lord Jim”这个充满圣经色彩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圣经》吉姆爷原型批评
《吉姆爷》是康拉德的代表作,而正如哈罗德·布鲁姆对这本书精辟的评价一样:“即使康拉德未曾写出任何其他作品,就单凭这一本书,也足以使他的文学声誉永垂青史。”①康拉德的《吉姆爷》以其独特繁复的叙述结构,丰富多义的意象运用,通过揭露人性悲剧从而进行道德探索的主题,吸引了众多康拉德研究者的注意力,尤其是他大量运用象征等手法,使得这部小说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突出的现代主义作品,也由此产生了从多角度多层次对《吉姆爷》进行分析论述的丰硕论著。但正如弗莱所说:“文学,尤其是诗歌,具有对语言的隐喻用法进行再创造的功能,因此如果我们可以把文学称为一种派生物的话,我们就可以说文学是神话的直接派生物。”②56同样,通过研读《吉姆爷》,读者似乎可以从书中读到《圣经》的语境,而通过转化和运用弗莱的原型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我们就可以“把一部作品解构成一个由意向组成的叙述表层结构和一个由原型组成的深层结构,并通过原型和凌乱的提示去挖掘出作品的真正含义”。①40
研究康拉德的专家斯塔普说过,“任何一位渴望想全面读懂《吉姆爷》的读者都一定要熟悉小说书名中的人物吉姆”,①41书名Lord Jim的选词显然有着强烈的神学意识,lord在英语中一般指贵族、君主、伯爵、大老板、议员和大臣等,因此多含尊重、崇拜、仰慕、权利、力量等意思,且代表高高在上的社会地位。而当Lord大写时,则多指主、耶稣和上帝之意,例如the Lord’s table(圣餐台)。由此可见,中文译本将Lord Jim译为“吉姆爷”较为贴切,因为在中文里“爷”的含义较之“老爷”更为神秘和包容,而“老爷”总会让人把吉姆与某一个具体实在的人联系起来,从而显得意义狭窄些。“爷”的丰富内涵更符合吉姆在书中的形象、经历,也更贴合作者的意图。作者将吉姆与“神”隐秘地联系起来,这一用心良苦的暗指或引喻或许表明了他对吉姆的复杂态度,而读者在小说中发现作者果然将二者有意无意地置于同等平台上进行一系列的对比,揭露吉姆的善良和软弱,表达自己的褒奖和嘲讽。
吉姆作为这部小说中的主角就带有圣经原型的意味,一般认为吉姆的圣经原型来自于亚当和耶稣。
一、亚当原型
亚当是《圣经》创世纪中出现的上帝创造的第一人,是人类的始祖。神起初赋予亚当的能力、权柄、智慧是非常丰富的,“耶和华神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2:15)。然而圣经中对这一始祖的生平记载最为详细的似乎就是他于丰富优美的环境中陷于试探而犯罪的过程,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特殊的“身份”,亚当这个原型在文学史中频频出现,而他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格或缺点又被认为是人类共同的特性,往往成为文学家们表现人类普遍心理和境遇的渠道,他的成长和堕落印证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他的失败经历也正是要警戒我们后世的人。具体到《吉姆爷》中的主人公吉姆,其“亚当”形象十分突出,即使是在他十分隐晦而含蓄的叙述中,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这个“第一个人”的形象。康拉德笔下的吉姆生长在一个人间的牧师家庭,故事的第一章第四段便对吉姆的出生地进行了“伊甸园”式的描写:
他原本生在一个牧师家庭……那座小教堂在一座小山上,透过杂乱的树叶看去,呈现出长满了苔藓的岩石的那种灰色。它立在那里有几百年了,不过周围的树木或许还记得安放在第一块基石的情景。下面,牧师住宅的红色正面在一块块草坪、花床和一棵棵杉树的掩映下透出暖暖的亮色,房后是一片果园,左边是铺了地的马栏,花房的玻璃顶棚紧靠着一面砖墙倾斜下来。③116
这段描写不禁让人想到耶和华神在东方为亚当所立的伊甸园,那里是“水丰树茂的绿洲景象”,而亚当是无忧无虑生活其中的青年,这和吉姆出生的经历不谋而合。作者安排吉姆出生于斯,由身为牧师的父
亲教导成人,使他对现实充满了美好遐想,对未来寄托了无限希望,幻想能够成就一番伟业,却在离开“伊甸园”后陷入颠沛的生活。在这段描写中,牧师之家的基督教家庭环境,房后几个世纪的古老教堂,茂盛的果园,繁盛的树木,从多个角度暗示和构建了这一神圣之地的神圣性:似乎在说这就是伊甸园。上帝的伊甸园中树木旺盛,果实累累,“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1:28)。而吉姆的出生地树木也是郁郁葱葱,并且背后还有果园相伴,一派祥和安定的圣洁景象,除此,作者还提到“铺了地的马栏”,因为耶稣出生也和马厩有关,或许我们可以猜想作者对马栏的选用也暗示了耶稣的降生与吉姆的关系。
《以赛亚书》(43:7)这样说:“就是凡称为我名下的人,是我为自己的荣耀创造的,是我所作成、所造作的。”在《圣经》中并没有明说“亚当”一名有何深意,而弗莱曾在《神力的语言》中提到,“《旧约全书》中的多数神话都起用双关语和俗词源,不妙的是,耶和华文本中的叙述者却设计了两个用法:最初的人(adam)是用泥土(adamsh)捏成的”。④210在希伯来语中,adam做“人”解,与Adam(亚当)一字不差,这样,我们芸芸众生似乎与亚当又有了更隐秘的联系,他除了是第一个在这世上诞生的人之外,他的骨肉、血脉、性情、命运都与你我也没什么不同,他的故事就是众生的故事,“最初的人系用泥土捏成,堕落后他又回归到泥土”,②211于是他犯下的原罪也是众生的罪。康拉德一方面给吉姆以Lord的尊称,但一方面又用Jim这一普通名字不动声色地降低了他的神圣感。“Jim”在英国是一个十分常见的名字,甚至很多下等人、奴隶都可以叫此名字,这个说不上高贵带着几分朴实的假名在不列颠俯拾皆是,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后的“爷”(Lord)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反讽。在小说中我们似乎感觉到“吉姆”不过是假名,他的真名在小说里总是被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比如“乔治”“詹姆斯”等,这个全名模糊的年轻人,就像带着原罪的亚当一样,投射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似乎他的崇高与卑下都是我们普通人触手可及的特性,就如同他自己在法庭上说的那样,在他心里有着每个人都有的守护天使和魔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者无疑将亚当和吉姆放在同样的语境中进行类比,二者尽管有着不同的境遇,在不同的时空里却有着精神上的共鸣。
在《圣经》中,亚当是纯真、善良的代言人,具有很多良好的品德。在伊甸园里和花草走兽为伴的经历使他拥有单纯善良的性格特点。而吉姆呢?作者借小说中人物之口说“他身上还带着露珠呢”,这位终日与大海相伴的水手怀着梦想,踏出自己的地上乐园之后,仍然保持善良的品质,于是在船上他就显得与那些白人水手不同,当船员称呼那些朝圣的东方人为“畜生”的时候,他反而同情、怜悯他们,并且认为他们是严守信仰的朝圣者。当船长等逃避审判时,也只有他真切地自责自己鬼使神差的一跳。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单纯和善良也在某种程度上使他们无法坚定意志,显示出性格中犹豫的一面。亚当被逐出伊甸园就和他面临重大决策时作出的错误决定有关,与之相似,吉姆突然地一跳和最终的死亡,其实同样和自己的性格弱点有关。这相似的过程同样都表现了吉姆和亚当性格中的犹豫和不坚定,而吉姆正是“我们中的一员”,于是这种性格弱点也带有普遍意义。
在《吉姆爷》中,康拉德多次提及吉姆其实就是“我们中的一员(one of us)”,这句话也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小说的各个部分,例如马洛第一次在关于遗弃帕特纳号的庭讯中碰到吉姆时,就对吉姆有所好感,认为他出身正当,“是我们的一员”,这是说吉姆代表的就是普通人,而这个迷失的青年也正是我们“芸芸众生中的一个”。这些话似乎与《圣经》中耶和华对亚当说过的话很相似,在创世纪中,神说:“Behold, the man is become as one of us, to know good and evil.”(那人已经与我们相似,能知道善恶。)(3:22)作为一名熟悉圣经典故且又是以辞藻隐晦丰富而著名的作者,康拉德用这些原文词句讲述吉姆的故事,可以看做是“吉姆”来自于“亚当”原型的另一个例证。
二、耶稣原型
然而康拉德笔下的吉姆和其他作品中的“亚当”又与众不同。作者独特的叙述使得这个人物有时显得那么庄重、神秘,有时候又带着殉道者的某些气质,这是因为吉姆的身上还有另外一个人的影子——耶稣。而在《吉姆爷》中,吉姆第一次出现时就被描绘成:“他整洁得一尘不染,从头到脚,穿得一身雪白”;③115当马洛最后和吉姆分别时,又写吉姆“从头到脚都是白色”;当马洛渐渐离去,吉姆“显得不比一个孩子大——然后就只有一点,一个小小的白点,一个小小的白点,似乎要把一个暗淡下来的世界剩下的全部光明都抓住……突然间,我看不见他了”。③381这似乎暗示了吉姆最终死亡的结局。吉姆作为在尘世中不断浮沉的普通人,作者为何要选取纯白的服装作为重要的细节反复描写呢?而这种描写不禁让读者想到另一个常见的《圣经》原型——耶稣。《马可福音》中对耶稣的相貌进行这样的描写有:“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象,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太,17:2),“衣服放光,极其洁白,地上漂布的,没有一个能漂的那样白”(可,9:3)。这样就为人们描述了一个白衣圣人的形象,由上可以看出吉姆的穿着与耶和华的又不谋而合了,这种描写一方面表现了吉姆善良质朴的性格,另
一方面还让他在某些方面具有神子圣灵的光环,这种理想神圣之感使他显然区别于尘世的凡人,在小说中这样明显的证据还有很多,如开篇的第一段对我们理解这个形象很重要:
“他差个一两英寸不到六英尺,体格健壮,他直冲你走来,双肩微向前耸,头朝前倾,而从眼底向上的凝视令你想到一头正冲过来的公牛。他的声音低沉、响亮,他那样子表现出一种顽固的自负,但并不咄咄逼人。”
而《圣经》中耶稣的身高是“六英尺”。但是为什么康拉德要点明吉姆的身高和六英尺相差一两公分呢?在《吉姆之为爷》这篇论文中宁一中对此有过精彩的论述,他认为:“首先,它暗示了吉姆虽然被奉为Lord(老爷、主、上帝这些含义在该小说中都含有),却没有上帝的完美,而只是上帝的讽拟形式。这就为他在小说中的变相加冕与脱冕埋下了伏笔。其次,这一高度差几乎要了这位‘爷’的命,这是发生在吉姆去帕都山途中的事。吉姆被一个当地头领抓住,在他想逃跑的时候,竟掉进了一个又软又粘的泥潭里,几乎被埋在里面。他离‘上面结实的地面是六英尺高’因此怎么也够不着,只落得个泥人儿样在泥潭里挣扎。”⑤22但是,经过短暂的困苦之后,在帕图森的吉姆逐渐成为当地土著的“吉姆爷”,其身上的神圣高贵气质也愈加明显。这时的吉姆已经成了都拉明的“大副”,是当地人在物质世界里的保护者。他爱民如子,将这些土著亲切地唤做“我的人民”,吉姆对马洛坦白道:“他常常看着这些微弱温暖的光一个个地熄灭,他喜欢看到人们在他的眼皮底下睡去,相信明天的安全。”③308吉姆神性的光环在第二十六章,在帕图森的海边最为闪亮。当马洛和吉姆在那儿时,吉姆“俯瞰着森林,俯瞰着世俗的阴沉,俯瞰着古老的人类。他就像座柱基上立起来的塑像,以他执著的青春代表着永不衰老的那种人的力量,也许还有美德,那是从阴沉中显露出来的”,而马洛“真不懂他何以总是在我眼里显出象征的色彩”。③323在这段描写中,不管是吉姆俯瞰苍生的姿态,还是塑像般的静穆,都直接渗透着耶稣原型的特点,带有极强的象征意味。
除了形象上的相似之外,二者的精神境界也有相似之处。在《圣经》中,上帝总是以一个虔诚的、博爱的形象出现,甚至为追求自己的信仰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坚忍不惧地进行传道,甚至在预见自己即将死亡的情况下也不退缩,他的这种精神正是基督教所推崇的。作为与之相似的形象,吉姆爷也有不同寻常的品格。自从开始自己的航海生涯后,吉姆就明确地知道了自己作为水手的责任,并且时刻准备着做一名海上的“英雄”。因此可见,当他因为抛弃了船上的乘客被取消航海资格时,这无疑代表他同时走到了人生的悬崖边,只待纵身一跳带着屈辱粉身碎骨。这种失去人生信仰的失落使他在余下的日子不断徘徊不前,不断追悔逝去的荣耀并等待另一个赎罪的机会。在这种信仰的支撑下,他并没有像懦弱卑鄙的船长等人那样逃跑,也没有想方设法躲避海事法庭的审判,反而坚定地站在被告席上承受自己应得的惩罚。然而,当人们面对羞辱和无望人生的时刻,转身逃走的念头恰似撒旦的诱饵,但吉姆无疑抵挡住了这种诱惑,并做出了另一种艰难的选择,这种坚定的意志让人不禁想到《圣经》中耶稣面对旷野中魔鬼的试探时所表现出来的坚持。
除了坚定的品格,耶稣另一个为人所熟知的就是他博爱的形象。《马太福音》中说道:“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太,5: 44)“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太,5:45)当自己要被钉于十字架时,耶稣还为那些加害他的士兵祈祷,祈求主赦免他们,这样的博爱就是基督教所宣扬的“爱”的极致了。在《吉姆爷》中,吉姆的性格在这一点上也有所体现。一方面,当他面对同自己种族、肤色、文化迥然不同的帕图森人时并没有歧视他们。投靠都拉明之后,吉姆便帮助他们处理纷争,而这时的吉姆仿佛焕然一新,显示出过人的胆识来,取得了接连不断的胜利。也正是这样,帕图森人似乎也将他视作无所不能的神明,好像他的到来给当地人带来了奇迹、力量与和平。这时的吉姆简直就是神,就是上帝本人,一切问题他都有办法解决。于是小说讲到有一天一个老糊涂甚至走来请示他是否该跟自己的老婆离婚,这些描写无疑使吉姆更加神化了。吉姆的博爱还表现在另一方面,即他对待自己仇敌的态度。当我们以为吉姆在这个落后的地方逐渐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时,小说的末尾却突然发生了转折,随着海盗布朗的到来,吉姆最终为追求失去的荣耀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小说对于布朗的描写多为贬义,认为他的确是个品格极为低劣的人。作者借马洛之口评价布朗道:“邪恶的某些形态是多么近似于疯狂啊,它出自强烈的唯我独尊,逆反心理又为之火上加油,将灵魂撕得粉碎,给身体平添了反常的活力。”③388而对于这样一个作恶多端的人,吉姆在关键时刻却并不坚定地做了错误决定,倾向于用宽容化解矛盾,用温暖去融化坚冰,于是吉姆怀着宽恕之心对待这个与他对立的海盗,他认为那些入侵者“都是些有过失的人,苦难已经使他们分不清是非了。确实,已经失去了不少生命,但是为什么要再搭上更多的生命呢?……如果允许这些长着胡子的白人撤走,对他们的任何伤害他都会以自己的生命来补偿。他们都是作恶的人,但是他们的命运也很不幸”。③426吉姆本是善良的,正是这种品格使他愿意以博爱之心对待自己的敌人,珍爱陌生
人的生命。可惜也正是他的善良却给自己保护的对象和自身招来杀身之祸。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圣经》中的亚当和耶稣两个形象对“吉姆”的渗透。吉姆虽然表面上洁白无瑕,没有什么污点,正是如上帝一般神圣的存在。但是又像亚当一样,他如同“我们中的一个”,他的崇高与卑下都是我们普通人触手可及的特性。正是这种矛盾性使吉姆这个形象具有更为复杂和深刻的内涵。“正如小说的标题所暗示的那样,‘吉姆爷’既是当地人的‘老爷’,又是作为讽拟对象的上帝的化身。不过,不管是哪一种意义上的‘爷’,最后都被颠覆了”。⑤28
正如布莱尔所说,“《旧约》和《新约》是伟大的代码”,⑥7圣经中的许多比喻、母题和象征也逐渐演化成为被多次化用的模式和符号,出现在众多经典文学作品中。在《吉姆爷》这部小说中,康拉德正是通过圣经原型对宗教、道德和人性以及尊严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超越历史和空间的力量。
注释
①荣新芳,李晓宁.吉姆爷——伟大的艺术代码——论《圣经》对《吉姆爷》中吉姆的形象影响[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
②(加拿大)诺思洛普·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③约瑟夫·康拉德.黑暗的心·吉姆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④诺思洛普·弗莱.神力的语言——“圣经与文学”研究续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⑤宁一中.吉姆之为爷——谈《姆爷》的吉姆[J].外国文学评论,2000(3).
参考文献
[1]荣新芳,李晓宁.吉姆爷——伟大的艺术代码——论《圣经》对《吉姆爷》中吉姆的形象影响[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
[2](加拿大)诺思洛普·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宁一中.吉姆之为爷——谈《姆爷》的吉姆[J].外国文学评论,2000(3).
[4]诺思洛普·弗莱.神力的语言——“圣经与文学”研究续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约瑟夫·康拉德.黑暗的心·吉姆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6]梁工.基督教文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