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起江心歌飞瓯越
——评张一平、张胜南的《温州诗歌史(先秦至两宋时期)》
周娟丞
温州大学
摘要:如今对诗歌的研究宏观上多采用时代诗派划分,微观上基本细化到单个诗人的诗歌作品,鲜有以地域为媒介来探讨历代诗歌发展的。张一平、张胜南所著《温州诗歌史(先秦至两宋时期)》便较为新颖地把地域当做基点,综述了温州地区自先秦至两宋时期的诗歌发展状况。对多位旅温诗人以及土著诗人诗作进行了严谨的考证,为诗歌史研究开启了地域历史发展新方向,也为地方文化系统规划其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参考点。
关键词:地域诗歌先秦两宋文化产业
《温州诗歌史》一书系统地概述了温州地区先秦至两宋时期的诗人以及诗歌作品。以温州地域背景为纵轴、时代发展为横轴,间杂诗坛派系开山诗人,概括叙述了东瓯国颂诗、江左仕宦游寓永嘉诗、山水诗开山鼻祖谢灵运、中国古代诗歌巅峰唐韵之歌以及宋代温州诗坛的发展。研究论述详略得当,引经据典,论据严谨。将温州一带诗歌发展历程详细著述,并且对比了本地诗人诗歌作品与旅温诗人诗歌作品。同时对于非温州籍诗人诗歌作品中出现的温州地名风景做了考证,区分了到过温州后所诞生的作品和未及温州仅通过书籍地理记载抒写的温州歌诗。全书突出了地域这个唯一共同地理位置,罗列了不同年代以及题材的诗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非常有利于当地政府拿文化产业做文章时纳入产业规划进一步发展城市历史文化。
地方诗歌文化整理与归纳有助于现代人更好地认识诗歌发展以及地域文化的发展。而目前对诗歌史的研究多停留在宏观时代的把握上,通过对温州地域范围内诗歌作品的收集,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诗歌在模山范水倘若能将各地诗歌文化发展脉络进行统一梳理,也不失为诗歌史发展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同时对当地诗歌的整理除了在文献文化上具有价值以外,对城市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衍生价值。例如街道小区的命名倘若是题诗旧址,或可参考诗句来命名,使之更富内涵。如歌咏温州“坊”的五马坊①自然演变到现在的五马街。温州古来久负盛名的风景名胜——雁荡山、江心屿等地倘若加入梳理出的诗歌更能向游客展示温州的人文底蕴并帮助他们更好地欣赏温州的地方山水。以上便是该书完成后自然衍生的额外文化经济价值。
全书思路清晰,把握了年代的大方向后,加入对政治时局以及文人思想流行审美做出了分析,结合具体诗人诗作考证,更加深刻完整地勾勒出地方诗歌文化发展的整体脉络。由古至今,历朝历代宫廷藏书汗牛充栋,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终究还是凤毛麟角。那么不为世人熟知的作品就没有其价值吗?这是大部分人在做相关研究的时候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温州诗歌史》这部书借助史料、县志、府志等地方志全面辑录了温州地方歌诗单独成书,有利于后人对地域诗歌进行搜集整理和对比研究。在参考文献方面亦是体大虑周,囊括了《古谚谣》《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宋代京朝官统考》这些诗歌历史研究中较为容易忽略的辅助资料。众所周知,刘勰所著《文心雕龙·体性篇》②中已指出文学风格是由作家个性所直接决定的,不同的是作家才能各有高低优劣,正所谓“文如其人”。文章结尾说道:“赞曰:才性异区,文辞繁诡。辞为肤根?”意思是作家的才能和性格不同,作品的风格也就复杂多变。作品的风格是创作主体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作家的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作家总是以自己的独特眼光去发现独特的题材,进行独特的构思,从而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这说明作家的个性对作品的风格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作家会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作品,写作主体的人格品位属于写作主体的范畴,而写作化的个性特征是写作客体中个性化的人生状态的一个分支,写作的个性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气质、爱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经历,有不同的观念、志趣、追求。②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告诉我们,外在环境能对人产生影响。故而结合作者居住的自然人文环境、风土人情以
及政治取向,能协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读懂作品。《温州诗歌史》一书,便将歌诗回归母地,集合整理诞生地的歌诗,结合流派演变与当地思想史变迁,分析归纳了温州作家作品,有助于在阅读诗歌史的同时进行补充了解。
“形立则章成,声发则文生”(《文心雕龙·原道第一》),②形成了自然界各方面的形态或声音之美,其在有性灵的人类,则发而为语言文章。《温州诗歌史》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张一平、张胜南两位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扎实的古代文学功底。在出版《温州诗歌史》之前,张一平已写有《中国古诗化批评论纲》③一书,同样高屋建瓴,井然有序,深入浅出地对中国古诗话进行了大纲提要式的批评,行文中,对于某些较为抽象的名词解释多采用具体实例辅助解说,使得读者更容易接受理解。这种古典雅致、生动形象的文风以及写作手法在《温州诗歌史》一书中再次发挥得淋漓尽致。综观全书,不光能让读者在素净典雅的言辞中领略了文起江心、歌飞瓯越的古典诗歌文化盛宴,更是由此引发了读者的诸多思考,同时不光对出现温州景物、描绘温州地方风土人情的诗歌做了考据,也对诗人与温州的关系、文化思想变动等诸多因素做了一系列梳理探究,最终雕琢出了这部地方文化史性质的文化著作。这为读者更深刻了解温州诗歌文化发展铺平了道路,也弥补了地方文化系统性的缺失。略显遗憾的是,对于温州地方诗歌的整理研究止于两宋时期,没能继续梳理至近现代。但它还是丰富了诗歌史领域的研究,《温州诗歌史(先秦至两宋时期)》是一部颇具参考价值的学术著作。
注释
①杨蟠歌咏温州“坊”相传有无码,曽此立踟躇.人爱使君好,换河非欲书.《温州诗歌史》第162页.
②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原道篇[M].北京:中华书局, 1986.
③张一平.中国古诗化批评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张一平.中国古诗化批评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张一平,张胜南.温州诗歌史(先秦至两宋时期)[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