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
一、《下雨的日子》文本简介
孙昌涉是韩国战后时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以阴郁伤感的故事氛围和着重刻画描写有着不健全人生的小说人物见长。他的代表作《下雨的日子》是展现战争这一历史实况加注给人们的无助的人生和内在的虚无意识的作品。这部作品从头自尾都在下雨这种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呈现故事的具体内容,又和小说人物在肉体上和精神上的不健全及身处绝望的战后废墟状况相结合,真实描写了主人公一种病态的毫无意义可言的人生。该论文结合孙昌涉的短篇小说《下雨的日子》文本内容,重点分析南北战争带给国民肉体上的伤痛和精神上的创伤,以及人们面对社会激变动荡的无奈和绝望。该故事本身是讲述的战后人们的现实适应问题,可是人们由于战争的摧残和凌虐,身体和心理已然变得病态,看不到如何安家立身的前景。该小说通过展现陷入前途渺茫的民族大背景和身患残疾的主人公的不健全人生,告发了南北战争带给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难以抚平的巨大伤痛和由此带来的难以挽回的社会惨状,唤醒民众在历经了民族悲剧之后面对黑暗又动荡的社会现实该如何审视自我的实存问题。二、小说文本特色探析
(一)阴郁沉闷的时代
该小说作品的故事氛围是十分沉闷阴郁的,韩国战后暗淡的社会现实状况给文本内容涂抹上了黑暗色调,这既是对社会的无奈无助,也是战后知识分子们所历经的虚无意识的真实写照。他们是丧失未来前景,彷徨漂泊的存在。在现实的破败和毫无前途可言的状态中,他们身陷虚无和绝望,这才是韩国战争所招致的不幸中最为悲剧的层面。这部小说通过下雨天的自然环境描写作为故事背景,象征性地流露了人们的内在意识变化。文本中通过元求的眼睛详细描写了东旭东玉兄妹俩所居住环境的不堪。和废墟没什么两样的住处,远离人烟的空间,下着的雨和呆呆发愣地站着的元求,小说开头交代的场景无一不暗喻了当时的时代。象征了绝对的贫困中为了维持生命勉强过着艰难日子的兄妹俩的绝望的人生,也象征了与世隔绝的凄凉。泥泞潮湿的路上下着的雨就意喻了黑暗阴霾的社会时代。在居无晴日的时代,他们持续沉重的不幸命运就通过“雨”的意象传达出来。元求呆呆愣愣站着的情景,就影射出了面对时代的苦痛在茫然着的不知所措的社会群体。战后的实况是这样使人消极绝望,作者把正身处困境饱受苦痛的人们的艰难生活通过一直冒着淅淅沥沥的雨费力讨生活的情节形象化地呈现着。
文本中的“雨”既是小说人物阴暗内在意识的反映,也和小说主题中凸显的黑暗相通。作者孙昌涉在作品中对战后具体实况的描写只言未提,只是通过构筑故事背景的空间描写和“雨”的意象暗示传达给读者战后的破败萧条与动荡不安。特别是在刻画东旭的人物形象上,战争和贫穷、家散人离和身患残疾的妹妹等现实存在的不幸缠绕打压着他,他极为努力地挣扎在生活的贫困线上,这些复叠的苦痛恰好通过“雨”这一可视化的意象将其形象化地放大。因此我们能够看到这样更好地展现了小说人物暗淡的人生和因战争而招致的欲望与现实的格格不入。即东旭本想成为牧师的愿望和根本无法实现的残酷现实的背离,还有作为成熟女人的东玉能够感受到的欲望和与自身根本无法克服的身体缺陷的背离。“雨”既营造了小说文本的故事氛围,又象征性地暗示了当时黑暗阴郁的社会时代,更好地烘托了作品主题。
(二)残疾不全的肉体,破败崩溃的精神
孙昌涉所刻画的人物都是不健全的,这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是被时代的不幸所驱逐,被疏离的苦痛所历经惨淡挫折的人物。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东旭和东玉兄妹俩也不例外。东玉是个瘸子,其实这不仅仅代表了身体的异常,也暗喻了面对暗无天日的时代,个人自我力量的不足。她身体残疾的同时,也遭受了精神的巨大创伤。东玉的脸上没有笑容,她是和愉悦开心的人生完全不相关的人物。身体的残疾使她产生自卑消极的心理,她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更别提正常工作来养活自己了。东玉讨厌和人接触,希望自己从人群中被忽视被隔离,也希望自己能够从别人眼中得以挣脱,这是自我疏离的态度,自我隔离的感情是个人精神消极堕落破败的一个反映。这种意识严重到连哥哥的朋友元求也疏远,她认为世界是完全消极否定的,因此她对哥哥的朋友元求甚至自己的亲哥哥东旭都心怀不信任,在她看来,哥哥不会像亲生父母一样永远照顾她,生怕哪天哥哥会因为她是个累赘而丢下她,因此她和哥哥平分得到的工钱,以免被遗弃后会无法生活。这些不信任是通过她的“冷笑”表现出来的,冷笑是全面否定别人时所产生的笑,元求第一次去他们家时,东玉就是用面无表情和冷笑来对待元求的,她对时代的绝望与无助就是通过这样的冷笑映射出的。和东玉一样,东旭也是个精神的残疾者。尽管他没有身体上的缺陷,但是他也遭受了精神上的摧残。东旭厌倦了贫穷,对没有光明的未来充满失望,彷徨在理想和现实的歧路上,找不到自我前行的出路。他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虚无、倦怠和绝望等消极的因素占据着他的身体和意识。东旭的专业本是英语文学,但他的梦想却是要成为牧师,其实这正是他想从暗淡无望的社会现实中寻求逃避的意识的反映。生活在不幸时代的他能够得到精神解脱和自我超越的地方就是宗教的世界。但即使他怀揣着牧师的梦想,由于现实条件的种种制约,依然是无法实现的。因此牧师的梦想可以视为是与顽强的现实力量相关的象征性表现的事物。还有,他既爱着自己的妹妹却又难免会骂她的描写是在全面否定他的人生时所产生的可能性的精神状态,这是因为东旭已经被社会的否定消极所凌虐了,他无法找到一份安定的工作来养活自己和妹妹,在萧条动荡的经济大背景下过着十分悲惨的生活,因此我认为就算说东旭代言了当代年轻人在遭遇挫折与彷徨时的真实心理也毫不为过。
(三)来自他人的疏离,来自自我的疏离
东旭东玉兄妹俩最终还是脱离了自己生活的家园,这不是他们所情愿的选择,极度的穷苦现实将他们成功地驱逐了。东旭本想成为牧师,可是由于志愿参军入伍告别了自己原定的人生轨道;东玉最终也因遗弃自己的人而被驱逐了,虽然文中并没有确切讲述她的行踪与去向,但暗示很有可能就是沦落风尘了。战后的韩国社会很多女性为了解决生存问题,无奈堕落为妓女,将贞洁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以此来解决经济上的窘境。她们本就是社会的弱者,但由于战争使她们根本就没有经济收入的来源,就像东旭那样的有为励志青年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都无能为力,更别提她们了,于是无奈之下只能采取这种自甘堕落失去自我的道德贞洁观以换取生存的方式来维持艰难的生活。文中东玉既是被房东所逼迫的,但更是由于哥哥离家后再也没回来才直接导致的,因此可以说是哥哥最终还是遗弃了自己身患残疾的妹妹。即使爱着妹妹,自己也不得不抛弃她,这种情况其实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相。这部小说通过塑造身处不幸的兄妹俩,十分犀利深刻地在鞭挞战争的残酷与罪恶,也控诉了在自身难保的状况下,不得不抛弃骨肉至亲的良知的泯灭。还有战争带给女性的伤害,战后社会女性堕落的现象真实地揭发了战后韩国社会的荒废惨景。可是东旭东玉兄妹俩为什么会被疏远隔离呢?使他们孤立无援的究竟是什么呢?是源于当时因战争而导致的社会病理现象,通过否定彻底丧失自我来展现战后社会极为不堪的一面,作为社会主力军的青年完全找不到自我,在社会现实面前穷途末路。虚无和绝望的自我意识,触摸不到未来与明天的颓废无力感,极度的经济贫困等使兄妹俩心理上自我封锁蜕变成了完全自闭型的个人。如果从这个层面上着手进行分析的话,该小说可以被看做是描写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彻底毁灭扼杀了一些社会群体的作品。弥漫战争硝烟的釜山是个到处充满绝望与抑郁的悲剧性场所,文中的雨天情景、釜山的避难场景、人物的不健全和不正常等都深刻揭示了战争的破坏力,把原本正常的人生变得绝望凋零,把人变得没有气力,颓废不堪。这部作品的结尾没有提及任何的解决办法,雨持续下不停暗示着前方依旧漆黑暗无天日,一切都没有结束,什么也没有改变,小说中描写的事态仍那样照旧存在着,这样毫无解决办法的故事结局就暗示了一切人为力量的无意义。跟先前作品中都是以人是有价值的理性的存在为基础进行的文学创作相比,孙昌涉把握了人们的生活实践和人为努力中毫无价值和意义可言的一面。
三、结论
历史性原因导致的社会病理现象将个人驱逐到了阴郁绝望的境地,而个人却毫无容身之处的无奈与无助是这篇小说的主题。这部作品调和了社会背景和时间空间背景,呈现了战后人们无法生存与生计的悲剧与苦难。东旭东玉兄妹俩的不幸命运是战争的牺牲品,残酷的战争使他们无处可逃,穷途末路。该故事始终在雨中进行展开,描写了饱受身体和精神双重摧残的主人公的无意义和无气力的苍白人生。战争的伤痕和因此而导致的颓废与绝望短时间内是根本无法人为克服的,战争的废墟上不知埋葬了多少知识人的命途多舛和失意挫折。[1]金基瑾.孙昌涉的无意义美学[Z].1997.
[2]金钟熙.孙昌涉论[Z].1989.
[3]李柄顺.孙昌涉小说研究[Z].1996.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