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嘛,不会轻轻地来,悄悄地走。也许小波的英魂不希望外人来打扰他姥姥家。初看小波的照片,长得很面熟。脑海里一下子想起一位同学父亲的模样,像很多胶东男人一样长得很“写意”。
村里的老人都知道这位四十多年前的下乡知识青年。王小波对于青虎山只是来去匆匆的过客。在王小波的诸多作品中,关于他的山东老家只有两三篇杂文而已。改革开放前胶东腹地的贫穷落后是他不愿回忆的。他说:“傍晚时分,坐在屋檐下,看看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
十几年前就买过王小波的书,那时我才十八九岁。那时我没理解,现在同样不能领略那些寓言小说背后的思想精髓。他的比喻类比跟鲁迅一样,风马牛不相及地混在一起如神来之笔,狂放不羁,不是传统文人的趣味与思维方式,小说意境诡异。同样是幽默,小波的“黑”鲁迅的“冷”。
王小波死后爆得大名,跟梵高类似。继陈寅恪、顾准之后九十年代末在知识界又掀起了一阵自由主义的热潮。很多人自称其“门下走狗”。关于他的事迹、作品分析连篇累牍,就不多说了。
王小波作品的延伸阅读还有卡夫卡、卡尔维诺、罗素。在文学被完全挤在社会边缘的当下,除了伪文青还会有多少人知道这些文化名人呢。我看不懂王小波写的小说,通过杂文能略微体会到他所说‘嗯维的乐趣”。青虎山的村民不知道看了王小波的小说作何感想?跟莫言一样吧:看起来老实沉默的孩子怎么一肚子黄水?多数人也不能从中体会什么是“自由主义”。
顺着青虎山通向水道的路向北走,回望有种“自古华山一条路”的感觉,青虎山很快就消失在视线里。青虎山、八甲夼都在山沟里,当年王小波来到她姥姥家,看到这一幅风土人隋,心情一定很沮丧,真是从“一个火坑跳到另一个火坑”,来过一次就不想来第二次。过了徐家寨翻个坡才到了文登通往招遠的大路,走不了多远就到了水道镇。王小波两三年的插队时间大部分是在这镇上做民办教师度过的。
这场朝圣之旅,我先去的“冯德英故居”,作为“十七年作家”,他的“三花”跟现在隔得更远,真正被扫进了历史堆里。小说中描写的景象,作为一个胶东人读起来很亲切,这也是我拜访的原因。
王小波的分量当然更重,很多人说如果还活着是大师级世界级作家。作为自由主义作家,他肯定不喜欢偶像崇拜,被人供起来吧。
那时的青虎山名气应该会大一些,也许能在“文化旅游”上借借光。
吴剑龙,1989年生,山东文登人。普通职工,高中学历,有丰富的底层生活经验,爱好文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