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潜移默化渗灵魂

时间:2023/11/9 作者: 昆嵛 热度: 21831
尽管祖上没有传下来文字性的“家训”,但良好的“家风”却是一代代地影响着、传承着,潜移默化,渗透灵魂。老一辈们教育下一代的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成为一种定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又不时地赋予了它新的内容。

  祖父对我们的“家风”教育是记忆犹新的。祖父出生的那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孙文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风起云涌。之后的中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都没有安定过。这些祖父都经历了,枪林弹雨,血雨腥风,胜利与失败,荣誉与侮辱。但这一切并没改变祖父的信仰,那就是跟着共产党走,做一个正直、为民、勤劳、善良、廉洁的人。他的传奇经历不是这篇小文的主题,无需多言。我想说的是他的“家风”理念对我们的影响,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印象深刻的是我犯的两次小错误而得到他的“惩罚”。十岁那年,因为调皮,我和一个小伙伴到生产队的瓜地里偷瓜。那时候我们小伙伴们常说:生瓜梨枣,见了就咬。意思是偷瓜不能算是偷东西的。结果被看瓜人逮着了。回家后,祖父上来就给我一个耳光,我立时愣住了——在我的记忆里,祖父从未打过我。祖父厉声说:我打你,是让你永远记住,偷东西是可耻的行为,就是饿死也不能偷别人和集体的东西!那一记耳光和他的一席话,成为我永远的记忆。后来又有一件事,祖父虽未打我,但我也始终记在心里。那是我参加工作后,一次坐单位的车回家。因我家住在大街边,所以车一直开到家门口才下车,正好被祖父看到。他阴沉着脸不说话——平时我回来,他都挺高兴的。我问,爷爷,您怎么了?他又厉声说:你给我记着,往后再回来,不论你是坐车还是骑自行车,到村口就要下车,走着回家。路上要和乡亲们打招呼,按辈分该叫什么叫什么,否则,乡亲们就会认为你有点出息了,就看不起他们了。我听后,心悦诚服地回答:爷爷,我记住了。

  祖父的教诲已经过去三十年了,他也早已作古,但我始终记在心里。

  父亲也传承了祖父的“家风”,只是父亲以他的言传身教熏陶着我们。父亲一辈子从教,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为人师表是他对学生做的榜样,同样对他的孩子亦是如此。但他对我们的家教,很少是话语上的,而是用他的人格魅力默默地影响着我们。父亲的秉性是好学、正直、万事不求人、清廉。比如,他极少要求我们如何去学习,但家中众多的书籍和他常常读书的身影,对我们无疑是一种潜移默化,因此他的四个儿子应该说都有点小出息,分别成为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部委司局级干部、画家。再比如,父亲常说,人一定不要攀比,一攀比就会心理不平衡,就容易走错路。千万不要横向比,谁谁谁怎么样,要纵向比,今天我们的生活比昨天好,明天会比今天好,这就行了。父亲一辈子是清廉的,按说他曾担任过学校领导,也有人曾送礼物给他,他一般是拒收的,就是有些已有成就的学生回来送烟酒给他,不好拒绝,他也得再拿些东西给学生,作为还礼。每次我们回家,他都要谆谆教导:你们都已长大成人,都在单位负一点小责,可以说你们大小都是个官员,手中都有一点权力,我想你们知道该怎么做人,怎么做事。一個人,时时刻刻都要把握自己,千万别做亏心事,别想着赚公家的便宜。你的一次失策,可能一辈子就完了,千万记着“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道理。每次的教育,尽管方式不同,但内容都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事。

  如今,我自己也是年过半百的人了,孩子也参加了工作。祖父和父亲对我的教诲,我也没忘记传承给孩子,我常常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孩子听,我说,你曾祖父和祖父的那些言行,是教给我们的,也是教给你的,希望你记住。

  孩子每次都是诚恳地点点头。

  朱卫军,山东临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临沂市文学院副院长。出版有散文集《故土的馈赠》《乡城》《夜潮地》,诗集《故土的情韵》,另有部分中短篇小说散见于报刊。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