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想起了李福山

时间:2023/11/9 作者: 昆嵛 热度: 19949
李镇

  人到中年,怀旧的情愫时常会漫过思想的沙滩,引我打开记忆的闸门,闻香那些深藏心底的鲜花。有人说,怀旧是衰老的表现;也有人说,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对此,我未置可否,纠结得厉害。这几天,一个憨厚质朴的身影总出现在我眼前,想起他暖意融融。这个人就是牟平新闻界的老人——李福山。

  我和李福山相识,源于职业的关系。上世纪80年代末,他是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我是一个偏远乡镇的基层通讯报道员。若论起隶属管辖来,李福山是我的业务主管,顶头上司。在牟平新闻界,他是长者、智者、旗帜。在他的努力和带领下,当时的牟平新闻事业风生水起,阵容强大,写手如林,无论是报道质量,还是数量,在烟台市名列前茅,有口皆碑。当时,胶东大地正值改革开放转型期,百业俱兴,万象更新。牟平新闻工作者紧跟时代节拍,讴歌主旋律,赞颂真善美,为宣传、推介牟平做了积极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集体的智慧,更有带头人李福山的艰辛付出。每当闲暇时,想起这段从业经历,我就心潮澎湃,难以释怀。因为这段时间的历练给我的人生刻下浓重一笔,且受益终生。想想现在,我能不揣浅薄,继续舞文弄墨,随性涂鸦,和那时的基础和习惯密不可分。

  我依然清晰记得,李福山组织采写的那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豆腐神曲立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牟平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致富能手像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龙泉乡就出了一位做豆腐的能人曲立文。他创立的“五巧”豆腐,用马尾能提起斤块的重量,让那句“马尾揽豆腐——提不起来”俗语作了古。也因为这篇文章让大江南北知道了牟平农民曲立文,让他的新豆腐经验走出山沟名闻天下,致富技术造福华夏。

  我依然清晰记得,为了提高新闻队伍业务水平,李福山不顾年老体弱,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四处奔走,多方联系厂企搞全县“通讯员学习班”。我就参加过1987年在牟平面粉厂的短训班。在这个班上,我有幸第一次见到李福山和全县的同行精英,和他们朝夕相处亲密接触,聆听《烟台日报》著名编辑记者的授课。通过学习、切磋、交流,我和我的伙伴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技艺,回到各自的岗位写了不少有分量的稿件。

  我依然清晰记得,李福山经常穿行在下乡采访的路上,行走在全县十七处乡镇指导报道工作途中,奔波在安排上级新闻单位采访迎来送往中。他的简朴笃定,他的淡泊名利,他的踏实热情,他的勇于担当,他的敏于行讷于言,总让人感动,让人仰视,让人肃然起敬。他的身上散发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源自对古州牟平的挚爱,源自对本职工作的执着、责任和担当。

  我依然清晰记得,1989年那个春暖花开的季节,牟平县隆重召开全县新闻报道文艺创作表彰大会。会议间隙,我推开新闻科办公室的门,屋子里只有李福山一个人。他戴着老花镜,正在办公桌前聚精会神地剪报。他说,把全县作者当日见报稿件剪下收藏是他从业多年的习惯,既是统计数量,也是尊重劳动。看着他专注的神情,略驼的腰背,花白的头发,我为自己的浮躁汗颜,我为平日里的倦怠松懈脸红。我冒昧地问起了他的年龄和今后的打算。他望着窗外葱郁葳蕤的松柏说,用不了多久自己就要退休了,但我还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因为这是我一生钟爱的事业,一生的追求。

  这以后,由于工作变动,我对李福山的音讯知道得甚少。后来辗转打听到,他已经退休,赋闲在家,颐养天年。获知他的境况,为他高兴。他年事已高,也应该停下匆匆脚步喘口气。时至今日,他的音容笑貌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我不能忘却。虽然我只知道他生命中的几个断片,但我相信,一滴水也足以折射出他光辉的人生轨迹。他老骥伏枥、孜孜以求的精神感染、激励着我们这些后来者,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百折不挠。这是激励我们奋进的力量,这是取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

  20年岁月,弹指一挥间。悠悠的岁月长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容颜,可以抚平心灵的哀伤,但那些盛开在记忆深处的鲜花却历久弥新,光华照人。在这个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美好季节,我想起李福山,以及那些和李福山一样在广袤的牟平大地上默默耕耘、辛勤工作的普通劳动者,总觉得暖意融融。他们用平凡的日子串起人生的伟大,他们的名字镌刻在天地高山间,他们是最值得尊重的人,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

  行文至此,我要真情地祝福他们,好人一生平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