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回顾长征

时间:2023/11/9 作者: 彝良文学 热度: 19994
陈衍强

  扎西会议

  扎西那地方

  雄鸡一唱 三个省都听得见

  如果敲开那间有名的会址

  就能搜出一群红军的影子

  在那里回师东进

  扎西当时并不明白

  它的一间破庙

  会成为中央政治局的会议室

  除了时间 其意义

  与北京人民大会堂作出的决策差不多

  当历史走了80年

  扎西会址还留在原地

  是与遵义的那间一般大小的

  仿佛一首军旅诗

  王明执笔时到处是病句

  只有到遵义才开始分行

  并使用毛泽东的创作技巧

  在扎西修改后再构思

  将军队缩编成七律

  再用重叠手法渡过赤水

  陕北的六口窑洞

  是中国革命的省略号

  打在金沙江 大渡河的排比句后面

  既完整又含蓄

  红军能够打破二万五千里长跑纪录

  与在扎西歇脚有关

  扎西 扎西

  是一代伟人冲刺之前

  做深呼吸的地方

  威信老屋

  在威信县

  有一间很老的屋子

  曾经是中国革命投宿的客栈

  与红军发生过

  某种密不可分的关系

  张闻天和秦邦宪

  都是那间屋子的过客

  那是1935年寒冷的春天

  房东正从门缝里看人

  看见堂屋里的马灯

  照亮了围桌而坐的几个外地人

  他不晓得什么是毛主席

  只发现一个头发往后梳的高个子

  说话时吃着辣椒

  他更不晓得

  另一个长胡子的是周恩来

  正引导红军

  沿着高个子的路线奔走

  而今那间很老的屋子

  还没有坍塌

  它不仅是威信县的一处风景

  精神和象征意义

  与西柏坡的土屋一样

  永远闪着历史的光辉

  难怪我到那里朝圣时

  一位给红军带过路的老人问我

  “现在是哪个当毛主席”

  在彝良红军长征纪念碑前重读二六军团

  当时光倒转

  一支铁流与思想的队伍

  一支绝望与挣扎的武装

  正在磅礴的乌蒙高原

  悲壮地迂回 穿插

  1936年的大雪 不断落在

  二六军团漫卷西风的旗帜上

  在围追堵截的枪声中

  贺龙和他的战友们身后

  跟着马蹄声碎的收割机和宣传队

  跟着真理与国策的播种机

  在长空雁叫的大黑山下

  该用怎样的火把

  才能寻找一条正确的路线

  我对那个年代的回望

  不仅是斗争的旗帜

  不仅是打土豪分田地的标语

  因为萧克 任弼时 关向应和王震

  用进攻和伏击

  用迂回和转移

  踏出的狂飙与雷电

  早已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春天

  把长征的每一条路竖起来

  都是伟岸的丰碑

  用小米雕刻真理的花朵

  用步枪书写历史的转折

  让革命从波涛汹涌的洛泽河

  顽强地走向全国

  当我站在红军走过的地方

  想象80年前

  那支用绑腿 草鞋 八角军帽

  用意志与信念组成的武装

  我其实也经历了一次长征

  因为他们已经把我的思想

  带到了我想去的地方

  长征 不是胜利也不是失败

  不是进军也不是逃亡

  它只是民族的伤口里突围出来的鲜血

  那些飞越万水千山的歌声

  是一颗颗燃烧的种子

  通过根据地的阳光和雨水

  长成史诗的第一乐章

  即使在今天 我仍然可以听见

  来自那个年代的呐喊与号角

  突破乌江

  翻开中共党史

  从长征路线示意图上

  我看到的是

  一支走成红色箭头的队伍

  冲过最后一道封锁线

  在湘桂边境突然掉头

  进入枪声渐渐稀疏的贵州

  这是一支

  拖着一路鲜血的工农武装

  在逼近被称为天险的乌江时

  尽管被博古和李德

  这两块石头绊了一下步伐

  仍然没有改变方向

  所以我固执地认为

  阻挡红军前进的

  不仅是一条惊心动魄的江

  还有比长征路线更复杂的思想

  幸好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这个从小就到中流击水的湖南人

  不会因为任何艰难险阻

  而退缩和逃亡

  就这样

  方面军的旗帜

  沿着一双指点江山的大手

  呼啸着跃过了

  贵州境内那条最大的河流

  点燃遵义的曙光

  金沙水拍

  重读长征

  只有随刘伯承的回忆录一起

  把磅礴的乌蒙踩成泥丸

  才能把一拨姓蒋的追兵

  甩在贵阳以东

  然后以每天120里的急行军

  抵达一条叫金沙江的山沟

  金沙江虽然不宽

  但仅凭那云朵中的悬崖

  就可把中央红军堵截

  使那条从南湖驶出的红船

  在这山沟里翻掉

  但铁锤锻打的红军

  一心要用镰刀去割掉

  白色中国的苦难

  硬是以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英勇

  用皎平渡的七只小船

  把中国革命的一条大船

  载到使战略向北转移的彼岸

  船长毛泽东傲立船头

  面对湍急的金沙江

  尽管内心波澜起伏

  但在他深藏不露的诗中

  寒冷的水

  都变成他对长征的胜利

  充满乐观和自信的革命胸怀

  四渡赤水

  重走红军长征路

  我们就会被一条深不可测的河

  带到1935年寒冷的春天

  那条河差点断送了中国革命的前途

  毛泽东就是在那条河上

  创作遵义会议后的第一首诗的

  这首诗一开头就非常精彩

  中间特别有气势

  收笔更是利落

  蒋介石曾想用那条河

  卡住毛泽东越写越长的中央红军

  然而那条河掀起的波浪

  反而诱发了毛泽东的灵感

  为了引人入胜

  毛泽东用押韵的脚步 平仄的枪声

  反复斟酌 四易其稿

  第一稿撕去土城作战的败笔

  第二稿放弃早已构思好的

  北渡长江的动词

  第三稿用《忆秦娥》中的

  马蹄和喇叭声

  删去了娄山关的敌兵

  第四稿用现代技巧

  避实就虚 挥师东进

  诗到胜利为止

  这是毛泽东的风格

  并在他后来的创作中

  取得了新的突破

  那条河叫赤水河

  比起金沙江 大渡河算不了什么

  难怪毛泽东在他的《长征》诗中

  不值一提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