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享:本文是十分典型的总分结构文章,首段开篇点题,说明三国热由来已久,又点出了文人与历史的关系,并以苏轼为例,引出下文。可见总写除了概括文意之外,开篇点题后引出下文也是一种常见的写法。下文的结构分为三部分,每部分设一个小标题点睛,层次清晰。同学们在写作中也可以多尝试小标题的使用,让本来凌乱复杂的文章显得更有条理。如果概括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小标题能让整篇文章显得十分出彩。(特约教师:福建省漳浦县丹山中学 蓝兰)
中国的三国热其实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就已经流行开来了。在三国后不久,民间就流传着三国人物的各种神奇故事。当然,谙熟历史经典的文人墨客,更是三国故事的传播者、渲染者。苏轼就是其中一位。
刘备人气高:苏轼对他赞不绝口
大家都知道苏轼仰慕周瑜,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有铁证:“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以说,周瑜的形象在苏轼的笔下达到了极致。然而,也许是因为这首词将周瑜写得太精彩了,其光芒掩盖了其他诗文中的三国人物。其实,苏轼也是刘备的拥趸。
苏轼被贬谪黄州之后,就去过襄阳,刘备奋斗过的地方。苏轼来到襄阳一个名叫檀溪的地方,“宦游偶至檀溪路”。他眼前似乎浮现了刘备当时仓皇逃到此处的情景:“逃生独出西门道”,苏轼此刻和刘备的时空似乎重叠了,他也在替刘备着急,幸好的卢马跳跃能力强,于是“耳畔但闻千骑走,波中忽见双龙飞”,看着刘备安全撤走,苏轼似乎也松了口气。
苏轼在诗中认为刘备是英雄豪杰,“西川独霸真英主”这个评价相当高,而且对于刘备的遭遇也极为伤感,“檀溪溪水自东流,龙驹英主今何处”,尽显惋惜之情。然而,这首诗的艺术高度比《念奴娇?赤壁怀古》逊色多了,因此刘备的艺术形象也比周瑜黯淡许多。
曹操最苍劲:苏轼对他感叹颇多
对于曹操,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虽然没有直接点名,但是周郎的潇洒倜傥,都是通过曹兵的失败来衬托的。当然这不是苏轼刻意贬低曹操,而是周瑜在历史上交的最有说服力的答卷就是赤壁之战,而这一战失败方确实是曹操。
此外就是大名鼎鼎的《前赤壁赋》。虽然假托是朋友憑吊,其实未尝不是苏轼自己的想法。月色之下,他想起当年曹操大军下江南的情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好不威风。然而,东风一来,赤壁一把火,曹军仓皇北撤,又何等狼狈。因此感慨:“而今安在哉?”
苏轼对于曹操既不是肯定的,也不是否定的,而是透过曹操的形象,描述历史的苍凉感,抒发心中的沉郁。和“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如出一辙,都是他感叹自身遭遇而已。
而在《魏武帝论》里,苏轼这么给曹老前辈打分,“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正因如此,苏轼笔下的曹操是一个风格苍劲的艺术形象,主要用来寄托历史沧桑之感。若说夸赞,没有达到刘备的高度;若说羡慕,没有达到周瑜的境地。
周瑜最风流:苏轼对他仰慕不已
可以说,所有诗词当中关于周瑜的形象,没有比《念奴娇?赤壁怀古》更美好的了。周瑜,是苏轼词作当中的颜值担当,理想担当,霸气担当。苏轼笔下,整个三国史浓缩成了一部周瑜史,所有的三国英雄都汇集成一个形象:周瑜。这正好可以说明,周瑜为什么形象如此完美高大,因为他熔铸了整部历史,全部英雄。
当然,这和周瑜的实际情况有关。在赤壁之战中,他是指挥主将,且当时才三十三岁,意气风发。他还是三国史的颜值担当,青春担当。史实的基础,主观的寄托,塑造了一个无比高大和完美的周瑜。
王传生摘自《广州日报》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