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筹款“越狱”,不一样的英国大学

时间:2023/11/9 作者: 意林12+ 热度: 16927
刘咏秋;公众号

  看过美剧《越狱》,听过英国知名的大学,也参与过筹款,唯独第一次见到将三者结合到一起的情况,然而这并不是个玩笑,而是真实存在并且精心策划的“逃离”之旅。

  “两位火箭科学家,36小时,1个美好的理由,0英镑,他们能走多远?”2月初,正在英国上大学的儿子的脸书上,出现了这几句充满悬念的短语。这是他们学校“越狱”活动的开端。

  第一次听说“越狱”,便被这一名词的精神内核所吸引:无论你的大学多牛多美,总有那么些烦闷的日子,让你有逃离的念头。既然如此,何不假以正当理由,将之变成现实?于是就有了这一项以“越狱”之名、行慈善之实的活动。但“越狱”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此。

  “越狱”活动首先是有规则的竞争。参加的学生分成小组,在36个小时内,不花自己的钱,用“越狱”开始后筹集到的资金,跑到距离学校最远的地方。迄今为止,所有英国大学中,最远的到了澳大利亚。“越狱”活动其次要求团队合作。跟我儿子同组的同学名叫贾瓦德·阿德勒,来自孟加拉国。

  “越狱”筹款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网上筹款,另一部分是线下筹款。网上部分用于慈善捐款,线下部分用来支付路途费用。“越狱”筹款的要义是获得公众的注意力,这就考验参与者的创意了。

  线下筹款是儿子认为最困难的环节,他说整个“越狱”过程,最尴尬的还是开口向人要钱。儿子的线下筹款活动从2月4日早上9点开始,他们选择在学校旁边的地铁口附近活动。儿子身上挂着写有“春季越狱:慈善筹款”的小白板,弹吉他唱歌,阿德勒则提着塑料小桶收硬币。

  到了2月5日,“越狱”的第二天,儿子很兴奋地告诉我他们的线下筹款挣到了120英镑。儿子他们上网查看廉价航空公司的飞机,发现他们最远能到威尼斯。第二天他们就立刻出发了。路上儿子跟我视频,说他们有同学到了马耳他。“我们已经输了。”马耳他比威尼斯要远。不过两人兴头不减。

  到达威尼斯马可波罗机场已是晚上。兴致勃勃的两个小家伙在随身携带的小白板上,用意大利语写上“越狱”计划,继续筹款。不过他们在机场一无所获。他们的往返机票是每人56英镑,卖唱筹到的钱現在只剩下8英镑。我和先生紧急出手,赞助100英镑,儿子只接受一半。

  他们原计划从机场搭车去威尼斯,结果发现威尼斯是一个步行城市,唯一的交通工具是大巴。乘车到市区,酒店已订好,双人间一晚35欧元,就算在我们赞助的50英镑里。筋疲力尽的两个“逃犯”刚进酒店就跟我视频,说在这次参与“越狱”的行动小组里最远的到了塞浦路斯。过去,跑得最远的那一组,据称穿得人模狗样,趁保安人员不注意溜进一家高级会所,在那里成功游说了几位喝得醉醺醺的银行家,给他们的全程机票买单……由于每个行动小组的“越狱”过程都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感觉刺激惊险。

  作为学生家长,我最关心的是,那么多青年男女36小时内跑向世界各地,安全如何保证?儿子说,“越狱”期间,原则上他们每隔两个小时就得向学校的一个管理电话号码发送信息,告知自己的行程和方位。最有趣的一项规则是,住宿可用自己的钱,这是为了避免学生露宿街头,冒不必要的风险。

  儿子告诉我帝国理工此次“越狱”活动筹集到的善款是2000英镑。“如果仅从金额看,实在不多。关键是活动本身,太锻炼人了。”难怪“越狱”动员令这么描述:无论你到达何处,走了多远,这都将成为终生难忘的经历之一。

  (林冬冬摘自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