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艺术与公众:美术馆公共教育在中国

时间:2023/11/9 作者: 创作与评论 热度: 17424
杨应时

  作为博物馆的重要类型之一,美术馆(艺术博物馆)是公众的精神文化家园,肩负着提高公民素质、丰富群众生活、激发创新精神、增进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在进入美术馆专业领域之前,我曾经在英文中国日报(CHINA DAILY)多年从事视觉艺术方面的报道和评论工作,当时常常感慨于美术馆与普通公众之间的距离与隔膜,期盼能够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让艺术走向公众,让公众亲近艺术。

  我真正开始关注研究美术馆公共教育,始于2003年秋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受哈佛艺术教育项目的几位老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杰西卡·戴维斯(Jessica Davis)、莎里·蒂史曼(Shari Tishman)等的引导和鼓励,我在学习期间选择了以博物馆教育与管理为研究方向。硕士学业结束,我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继续攻读艺术与艺术教育博士学位,主攻艺术博物馆教育与艺术管理。期间得到朱迪斯·伯顿 (Judith M. Burton)、琼·杰弗瑞(Joan Jeffri)、德布拉·施瓦兹(Deborah Schwartz)、布鲁斯·阿尔什纳(Bruce Altshuler)等校内外老师前辈的指导帮助,于2009年完成博士学业,博士论文研究的就是“作为教育机构的艺术博物馆”。

  2010年4月我有机会到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从事实践工作,与同事们共同奋斗探索,不知不觉已是七年。这些年来,我也在业余坚持从事相关研究和教学,在中央美術学院、北京大学开设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并在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担任全国美术馆公共教育人才培训班学术主持。在学习、实践、研究、教学过程中,我对美术馆公共教育在国内的发展有了更多切身的体悟和思索。

  一、美术馆公共教育在我国的兴起

  与学校美术教育相比,在美术馆开展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的公共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近的现象。即便是在我目前供职的中国美术馆,1963年即已建成开放,但直到2004年底才着手成立公共教育部,2005年才比较全面地开展相关工作。在沿海的广州、上海等地,有少数美术馆上世纪90年代末已经稍早开始探索面向公众的教育服务。但总体而言,美术馆公共教育作为专门领域在中国大陆的发展,也就是十多年的历史。这与欧洲和美国更为悠久和发达的艺术博物馆事业(特别是公共教育方面)相比,显然是相当晚起的。与港澳台地区相比也较为滞后。也许正因其年轻,美术馆公共教育在当今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大情境之下,呈现出诸多值得关注的创新探索,当然也面临不少新的问题挑战。

  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日益注重通过美术馆这样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文化艺术的成果和温暖,进而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激发全民族的创造活力。随着中国掀起新一轮美术馆建设和发展热潮,加之在美术馆领域的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更加频繁深入,美术馆界的办馆理念也逐渐从“展览馆”向“博物馆”转变,从服务专业人群向服务社会大众转变。我国美术馆界更加注重自身的专业化建设,特别是加强了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共教育职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具有创意的教育活动提升观众的审美水平和创造活力。在全国的大中城市,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到美术馆参观、学习、体验已经成为不少民众新的生活方式。除了通常所见的参观展览,人们还热心参与各馆推出的面向不同细分人群的公共教育活动,以深化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随着近年来免费开放政策的推行和社会上对素质教育的逐步重视,人们更是意识到美术馆作为重要的社会教育资源场所的魅力和潜力所在。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美术馆根据自身条件,因时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多种教育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和进步。这些公共教育活动,形式新颖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诸如:面向成人、儿童和外宾的志愿者义务导赏;专业性较强的学术讨论会;以社会普及为主的专家讲座;结合特定主题在展厅现场举办的轻松活泼的艺术沙龙活动和与艺术家、策展人对话活动;将展厅欣赏与动手创作相结合的艺术创作演示和体验工作坊;从大师名家作品获得灵感启发的少儿艺术作品展或针对青少年的专题教育展;结合展览内容和特定知识点开发的展厅导赏手册、儿童教育手册、亲子手册、教师资源手册;利用新技术手段,就艺术创作、欣赏、教育相关主题开展的多媒体语音导览、互联网交流体验;等等。除了“请进来”,全国各地的美术馆公共教育也积极探索从美术馆空间“走出去”,在社区、校园、农村等更加宽广的社会空间中施展身手,拓展出许多好的做法,形成了不少新的经验。

  二、案例研究: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探索

  在新的形势下,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尤其强调“服务、共享、交流”的理念,结合自身的藏品、展览、学术、品牌等优势条件,有效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公共教育资源,努力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提升服务品质水平,扩大服务辐射影响,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核心使命和终极目的。作为国家馆,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工作注重社会责任感和学术敏锐度,弘扬主流价值,树立文化自信,增进文化交流,共享文化成果,积极主动地回应社会热点话题和艺术发展动态,有结构、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教育服务,努力满足高、中、低不同层级观众的学习体验交流需求,让艺术走向公众,让公众亲近艺术,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为公众的美术馆”。通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着力从理念和方式上创新拓展,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工作已经逐步形成以国际视野、引领作用、社会互动为特色的发展格局。

  目前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项目主要分为:志愿者服务与管理项目;儿童、学校、家庭教育项目;成人学术类教育项目;社区教育项目;实习生培养项目;业界交流研讨项目。在志愿者服务与管理项目方面,经过十年探索发展,已经积累较为丰富的经验,逐渐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中国美术馆志愿者队伍人数稳定在100余人,分为导赏组、值班组、服务组、教育组,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展厅导赏和教育活动策划组织等方方面面的义务服务。平时还经常性地开展志愿者培训、交流、表彰等工作,提升志愿者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凝聚力。面向广大少年儿童及教师、家长的教育活动近年来已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强项,并开发出“我在中国美术馆画画儿”“我在中国美术馆上课”“艺术家教我来创作”“跨界体验夏令营”等富有创新性的品牌少儿教育活动,同时推出了儿童绘画卡、教师资源手册、展厅学习单、展厅导读手册、亲子探索手册等系列教育材料。学术类教育活动是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的传统主打项目,主要面向成人观众。近年来,中国美术馆加快学术类教育活动的改版升级,结合重要展览,推出“艺术讲堂”名家讲座系列、“与艺术家对话”“艺术沙龙”“中国美术馆之夜”“大师讲大美”等新品牌活动,进一步增强活动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其中,结合本馆策划的重要展览、利用展厅空间开展的对话交流类教育活动,尤其深受欢迎。近年来,中国美术馆也不断加强与学校、机关、部队、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社区机构等的联系与合作,关注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开展普及教育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开展“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社会大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共建活动,扩大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的辐射广度,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共享。2009年以来,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还积极探索开展实习生培养工作,面向海内外高校招募实习生,培养后备人才。迄今已有约150人以临时志愿者身份在公共教育部实习,参与教育项目策划实施。此外,中国美术馆也非常重视与国内外业界开展公共教育专业交流研讨,曾推出“为教育的艺术空间:中美艺术博物馆教育研讨会”“文化管理在中国:博物馆观众拓展研讨会”“2016中法艺术博物馆教育交流会”、中德“美术馆管理与公共教育”主题研讨会、海峡两岸艺术博物馆教育系列交流研讨活动等。还曾举办全国性的“志愿者与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年会暨“美术馆志愿者管理”工作坊、“美术馆文化志愿服务与管理研讨会”、“全国美术馆公共教育年会”等,并与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等合作开展艺术博物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引领和推动我国美术馆公共教育发展。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