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1998年发表《电脑艺术的兴起和古典艺术的终结》一文算起,陈定家对网络文学的关注与研究已近二十个年头,为推进当代媒介文化与网络文学研究的发展呕心沥血,硕果颇丰。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社科院重大课题以及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的200余篇文章,几乎都与媒介及网络有关。关于这方面的情况,欧阳友权主编《网络文学词典》“陈定家”词条有比较简洁的概述。他的研究,立足于网络时代文学发展的实践经验,直面数字化语境下文学发展所遭遇的现实问题,以宽广的视角,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方法,“选点持论”,以“散点”成就“焦点”,在致力于网络文学研究的理论推进方面,成绩十分显著,堪称卓然一家。①
陈定家治学最大的特点是专注现实问题,脚踏实地,不务空谈。他的主要著作之研究对象,无不是中国文学现实的当务之急。譬如说他的《隐形手与无弦琴——市场语境下的艺术生产研究》(2007)以商品经济浪潮下的文学生产为研究对象,在对大量事实的分析和研究中,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艺术生产论”学说。尤为可贵的是,该著作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如何面对经济改革大潮的冲击等重大问题所进行的分析与反思,深入透彻,切中时弊,书中提出的许多建设性的学术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时代针对性,即便今天也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欧阳友权在评论陈定家的专著《比特之境: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研究》时指出:“细读《比特之境》,给人留下的第一个深刻印象是作者‘选点持论的眼光和以‘散点成就‘焦点的学术智慧”②。欧阳友权认为《比特之境》一书中研究的问题“都是网络文学理论必须关注和解答的课题,貌似随意的散点透视,实则是精心设计的‘焦点运思,全书选择的这几个‘点可谓‘点到了问题的要害,触摸到的是理论的‘筋骨”,“把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问题立体性推进到学术的前沿”③。纵观近二十年来陈定家网络文学研究的丰硕成果,笔者认为,在“散点”的广博和“焦点”的专深之间自由往返,这不仅仅是《比特之境: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研究》一书的研究智慧,实际上也是陈定家网络文学研究过程中一以贯之的治学策略和写作风格。
陈定家也曾多次论述过自己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扰及其采取“散”“焦”并用策略的原因与目的。他在《比特之境》一书的序言中指出:“1844年2月,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预告说,他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国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当其研究成果准备付印时,他发现仅仅把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各种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合起来不甚妥当,因为这样会使阐述受到妨碍并造成理解的困难,而且他认为自己面对的题目是如此丰富多彩,只有采取帕斯卡尔式的‘纯警句体裁才有可能将全部材料塞到一本著作里去,但这种体裁可能会造成一种任意建立体系的印象。于是他决定相继用几本著作分别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而以一本单独的著作作为结束,来对整体的联系、各个部分的关系加以阐明,最后,再对这一切材料的思想加工进行批判。尽管马克思最终未能完成这个宏大的计划,但这样一种思路对我们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却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早在着手撰写‘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与消费研究课题报告的时候,我就已经清晰地看到自己面临的困难和马克思在《手稿》里所说的情况十分相似:讨论的命题是‘如此丰富多彩,以致很难把多年来比较深入研究过和即将遇到的重要问题一股脑地‘塞进同一本著作里。随着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明确了这样一种认识,即要按照专题分门别类地逐一研究某一个方面的问题,然后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对整体的联系、各个部分的关系加以阐明,只有如此,才能将自己对研究对象的心得和想法尽可能全面而准确地表达出来。”④
一、“比特之境”:网络文学生产论
陈定家在《比特之境: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研究》前言中曾提到,从1998年《电脑艺术的兴起和古典艺术的终结》发表算起,其近10年的主要学术兴趣和精力都集中在网络文化与艺术生产研究方面,并于2004年开始主持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与消费研究”。2011年9月,《比特之境》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其实,早在2007年,陈定家博士学位论文《隐形手与无弦琴:论市场语境下的艺术生产》已出版。该著作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细致而深入地探讨了市场语境下艺术生产所面临的诸多问题,针对如艺术生产与一般生产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市场经济冲击下作家地位的变化、作家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艺术雅俗的分化与融合、艺术如何顺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走向市场,又适应文艺自身的发展规律超越市场等方面做了精彩论述,是对新时期以来艺术生产问题的一次诗学式总结,为解决市场语境下艺术生产中的种种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而后,陈定家在《隐形手与无弦琴——市场语境下的艺术生产研究》一书的基础上,更加清晰地意識到传统文学在数字化语境下生存所遭遇的本质性的变化,并逐渐将研究重点自传统文学生产过渡到网络文学生产这一论题上。《比特之境: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研究》一书立足于网络时代文学生产与消费的现状与动态,介绍网络时代文学生产与消费的技术文化背景,主要包括网络时代的媒介变迁、“后信息时代”的文学生存状况、互联网与文学艺术的革新等问题;讨论文学生产的网络化问题,重点讨论了“文本”与“超文本”、“超文本”的发展历程、“写读者”与互动性、“超文本”的局限与陷阱等问题;以博客写作与文学关系作为研究个案,分析包括博客写作的基本特征、中国博客的发展与趋势、“博客文学现象批判”等在内的现实问题,考察网络时代“博客崛起”与网络文学生产所发生的一些重要变化;关注文学消费方式的革命,主要涉及文学的影视化、文学的数字化阅读等问题,并以“手机小说”为例,对文学消费的新动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数字化语境中的文学经典,包括市场化背景下的文学经典、作为文化资源的文学经典、经典数字化与新媒介诗学等内容,还具体讨论了网络“恶搞”“百家讲坛”“虚拟图书馆”等大众广泛关注的文化现象对文学的意义及其对文学生产与消费的影响。
在网络文学生产论的研究过程中,陈定家脚踏实地全身心地投入调查研究工作中去,从自己研习多年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原理出发,对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特别是网络文学生产状况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学理化描述与清算。《比特之境》一书中,陈定家在广泛吸收当代文论与美学研究前沿成果的基础上,从现代思维方式与科学研究方法的关系入手,对数字文化与网络文学的前沿命题——“虚拟现实”的文学意义进行“比特诗学”的深度探访,对文学虚构与网络虚拟之间的必然联系和本质区别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索,将传统文论中的形象思维、灵感、共鸣等经典文论观念,与网络时代的人工智能、计算主义、软件写作等所谓“灵境诗学”进行跨学科比较研究。从文学发展论的视角,对网络文学的来龙去脉,如起源与现状、特征与症候、生存困境与发展态势等问题作出历时性梳理,以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对网络文学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冷静地回顾与总结,特别是对文学的图像化、网络化、影视化、游戏化等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学数字化生存现象进行研究与总结。从审美价值论的视角,对网络文学的生存与发展态势以及其在整个审美文化领域中的作用与地位进行全方位的、整体性的价值评估,从哲学与美学的高度,对文学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转型及其相关后果总结规律。
二、“文本之舞”:网络文学文本论
陈定家网络文学研究中“选点持论”的学术智慧远非笔者的一己之见。王泽庆在《从<文之舞>看网络文学理论研究》一文中也提到,“难能可贵的是,陈定家能够对其中的个别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他的《比特之境: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研究》研究的是网络文学生产问题,他的新作《文之舞》则集中探讨了网络文学的文本问题。作者没有面面俱到地论述网络文学,而是从网络文学的生产研究转向文本研究,涉及的都是网络文学研究中一些较中观或微观的问题。⑤
2014年,《文之舞——网络文学与互文性研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如王泽庆所说,这是一部集中探讨了网络文学文本问题的专著。“文之舞”三个字生动形象,充满诗意。面对电脑荧幕上下翻飞的文本,这个超言绝象的“舞”字,堪称画龙点睛之笔,足以抓住超文本和互文性的基本特征来描述读屏时代的文学特性,形神兼备。从读书到读屏的转化,是网络时代文学阅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文学作品从白纸黑字的信息化石,变成了绘声绘色的表意精灵,文本的这种格拉忒亚式的觉醒,找不出比“文之舞”更准确、更生动的意象来描述当代文学网络化转向所给予的最直观感悟。作者选取《文之舞》为书名,隐含着对给自己互文性研究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启示和借鉴的互文性理论大师们,如罗兰·巴特(《文之悦》作者)的致敬之意,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自己对网络戏仿风习的认同。“舞”不仅是既原始又现代的信息交流方式,同时也是我们所能想象得到的形式最直观、内涵最丰富的表意方式,尤其是以网络为背景的“文之舞”,既能不断开拓现代技术隐含的审美场域,又能充分激发人类与生俱来的视听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文之舞”是一个跨越超文本技术与互文性理论的综合性概念,既不缺乏互文性所负载的厚重人文底蕴,又拥有超文本所隐含的高新技术理性;同时,它还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麦克卢汉式的新媒介概念。
传统文学研究中的中西、古今、诗思、技艺等矛盾问题,在网络文学研究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甚至表现得更为尖锐。但如何处理好中与西的融合、古与今的转化、诗与思的互补、技与艺的博弈等问题,显然需要从学理上理清思路,需要求真务实地开辟出适应网络文学发展要求的治学路径。此外,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最大的不同是基于载体变化造成的“文本转向”,在传统文学的线性文本向网络文学超文本的转化过程中,有许多值得密切关注的学理问题被我们忽略了。对“超文本”这个从数字技术领域引入的新概念,除了一本孤峰峭拔的《超文本诗学》以外,文论界的相关研究还明显缺乏应有的人文烛照和审美关怀,更少见到中西贯通、文理兼容的诗学化深度阐释。《文之舞——网络文学与互文性研究》重点讨论超文本和互文性问题,弥补了文论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远远不够的缺憾。
从文论视角而言,如果說“超文本”研究是理解网络文学的关键词,那么互文性作为体现超文本本质特征的核心要素,可以说是研究网络文学的关键词中的关键词。《文之舞——网络文学与互文性研究》中提出,超文本作为网络世界最为流行的表意媒介,它以“比特”之名唤醒了沉睡于传统文本的“互文性”——即唤醒了书面文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互动性等潜在活力与灵性。它以去中心和不确定的非线性“在线写读”方式解构传统、颠覆本质,在与后现代主义的相互唱和中,改变了文学的生存环境和存在方式。在“如我们所想”的赛伯空间里,网络文学所演绎的“文之舞”——即“话语狂欢之境”交织着欣喜与隐忧:它精彩纷呈、前景无限却又充满陷阱与危机。超文本的崛起和互文性的觉醒不仅是当代文学世纪大转折的根本性标志,而且也是理解网络文学的媒介化、图像化、游戏化、快餐化、肉身化、博客化等时代大趋势的核心内容与逻辑前提。更重要的是,超文本与互文性理论正在悄然改写我们关于文学与审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
《文之舞——网络文学与互文性研究》中的“文之舞”更准确地说是“屏文之舞”,可以概括为互文性理论支撑下超文本的系统关联与普遍贯通。这些文字,仍然是以传统文论的基本概念描述和反思网络文学文本的产物。《文之舞——网络文学与互文性研究》从“互文性理论”的视角对网络时代的传统的“文学经典”和时尚的“身体写作”进行了新的阐释和批评,并结合西方现代与后现代主义理论,对读图时代文学从“互文性”快速走向“互视性”,进而走向“互介性”的大趋势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提出了与传统文论不尽相同的心得与见解。
三、“媒介造势”:网络文学价值论
单就网络文学价值论研究来说,目前国内外尚无研究网络文学价值论的专著出版。近年来,陈定家一直在潜心思考这方面的问题,并在多篇文章中对网络文学的和谐发展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如《加强网络文学研究引导》《媒介变迁与文学发展的新动向》《网络时代文学身份的危机》等。为了梳理和分析网络语境中的文学价值及其相关问题,陈定家申请“文学危机与媒介转向:价值论视域的网络文学研究”课题。如何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网络文学纳入和谐文化建设的轨道是当前网络文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价值论视域中的网络文学研究”(原名“网络文学价值论”)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003年4月,国内第一本以国家社科课题结项成果为蓝本的网络文学研究专著《网络文学论纲》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对于网络文学研究来说,《网络文学论纲》是一部具有学术史意义著作。在“网络文学价值趋向”一章中,陈定家提出了“让价值位归文学”的设想,并探讨了在网络时代“重建精神‘伊甸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多年之后,重新审察这些观念及其学理依据,却依然强烈地感觉到当年陈定家提出的观点没有过时。那些涉及文学价值论的言论看上去依然“亮丽光鲜”,而且也的确具有一定的时代针对性。
上世纪末的市场化转向以及新世纪初的数字化生存,这是近20年来中国文学领域发生的两次重大变革。市场化与数字化语境下,文学最明显的变化是传统文学的日渐式微与网络文学的悄然崛起。文学在市场与数字化语境下所呈现出的新形态已然受到研究者的广泛注意。但其变革过程中所伴随的文学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网络文学研究的价值论维度,无疑是相关研究最薄弱环节之一。
众所周知,网络作为一种基于现代科技发明的新型信息传播媒体,不仅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而且也带来了网络文学与传统纸媒体文学不同的诸多特点,如个人性、选择性、综合性、交互性、瞬时性、虚拟性、共享性等功能性特点。研究网络文学价值,首先必须明确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所存在的诸多差异。网络文学草创时期,从创作到阅读的一系列文学活动,无不是借鉴和模仿传统文学模式,但价值观念的错位问题,在这种空间位移过程中异乎寻常地凸显出来。二十年时间里,得风气之先的网络文学在这场“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大转折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定位,这显然不是一个简单问题。
从理论上看,研究网络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是对传统文艺学研究的学术超越和学理拓展,它将为建设文艺学当代形态提供新的理论资源,带来文艺理论研究的新突破,它无疑也是创建网络文艺学新格局、新形态的重要途径。从实践上看,研究网络文学的价值,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网络文学,把握网络文学的艺术特征和审美规律,使迅猛发展的网络文学获得科学的理论解释和规范引导,让我国文学发展更好地适应全球化、高科技和大众审美文化的时代变迁。总之,价值研究,是研究网络文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陈定家在网络文学价值论研究中,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视角重新审视当代文学与文艺活动,对文学传播史上的技术因素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进行一次价值论视角的总结与梳理,把价值论观念引入网络文学生产与消费研究和相关文论与批评的话语系统中,通过网络文学创作与传播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理论分析与价值评估,理清口头文学、纸媒文学、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审美价值与文化产业价值等等不同概念与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指出网络技术对文学生存与发展以及价值观念的冲击与影响。同时,结合具体作家作品研究网络文学产业化现状与发展趋势,将文学价值论引入网络文学生产模式中。
他注意到,自2004年上海盛大收购“起点中文网”,TOM斥千万巨资控股“幻剑书盟”以来,网络文学的商业增值运作屡获佳绩,《星辰变》《明朝那些事儿》《鬼吹灯》《盗墓笔记》《诛仙》等鸿篇巨制鱼贯而出,频频造成轰动效应,网络付费读书模式浮出水面,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小说阅读网、晋江原创等已在网络文学产业化道路上迈开了大步……面对网络文学的频频变脸,如何从学理予以合理阐释和理论总结,文学价值论的介入可谓正当其时,将价值论观念引入作品鉴赏与批评过程中成为网络文学价值论课题的学术亮点。在李寻欢、安妮宝贝、邢育森、宁财神之后快速崛起的当年明月、天下霸唱、我吃西红柿、唐家三少、血红、萧鼎等作家及其作品,迄今为止,可以说很少进入文论界学者的研究视野,网络文学创作与批评的两不相顾、各行其是现象,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极大地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尤其是产业化和人文性冲突造成的视点错位,审美性与市场化矛盾造成的心物失衡等等,都迫切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眼光进行理性分析与研究。网络文学及其相关产业链的多样化、网络游戏与音像市场的空前繁荣以及手机小说和移动阅读的大行其道,相关研究出现了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态势,在此领域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迫在眉睫。
陈定家认为,在网络文学批评领域,传统价值体系几近崩溃,惯用批评话语纷纷失效。价值取向问题已经凸显为一个影响网络文学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从马克思主义文学价值论视角研究网络文学,不仅有助于文化产业化的合理发展与妥善布局,更对网络文学理论建设与批评的健康发展也大有裨益。对网络文学价值取向,与时俱进地进行探索与研究是一个时代性命题。
四、“散点透视”:寻找苏格拉底的麦穗
陈定家始终站在网络文学研究的前沿阵地。针对数字化语境下网络文学发展的时代特色,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拓展深度与广度,填补网络文学研究领域的空白,提出切中时弊的理论创见,如此等等,既是其治学的动力,也是其研究的目标。他在网络文学生产论、文本论、价值论等相关问题上都提出了诸多反思性意见,为网络文学学理化研究上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做出了贡献。他在网络文学生产论、网络文学文本论、网络文学价值论等方面的探索,也体现了一种不拘既有套路的风格,他以高层次的宏大视野将“散点”勾连一体,成就对网络文学的“焦点”透视,对网络时代文学的境遇及其相关学术研究形成整体观照。当整体性研究的奢望无法实现时,这种“化整为零”然后“积沙成塔”的研究方法,至少对网络文学研究而言,可以说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在《文之舞》后记中,陈定家写道:“本书有意回避具体的网络文学作品,是因为笔者的下一本《中华网络文学史》将会大量分析和评介网上的名作名家。正如跳舞有急有缓、有进有退一样,著书之说也必须有行有让、有略有详。钱锺书先生说‘反其道以行也是一种模仿,古文论中的‘趋与‘避都是互文性的体现,那种刻意逃避与前文本影响的‘反互文现象,其实也是互文性的一种表现”,陈定家称之为“隐匿的互文”。这本《文之舞》或许可以看做是《比特之境》的演绎和补充,而下一本《中华网络文学史》或许可以看成是《文之舞》的补充和演绎。由此我们不难想见互文性理论的另一深刻之处:它不仅仅在相似文本中看到模仿与趋同,在那些看不出相似相通的地方,它仍旧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文本之外的那个“無/舞”的存在。从《比特之境》《文之舞》《中华网络文学史》一脉相承的关系来看,不难看出陈定家网络文学研究“选点持论”的相关性与聚焦性。
陈定家曾坦言:早在着手撰写“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与消费研究”课题报告的时候,就已经清晰地看到自己面临的困难:网络文学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是如此复杂多变,以致很难把多年来比较深入研究过和即将遇到的重要问题一股脑地“塞进同一本著作里”。因此,在完成了院重大(B类)《网络文学生产论》(已出版)之后,又完成了《网络文学互文性研究》(即“文本论”研究),根据自己制定的中长期学术研究规划,2013年度应该进入“网络文学价值论”研究结项阶段,力争在该年度内提交一本有份量的《网络文学价值论》。陈定家网络文学研究的“选点”不是割裂性的零敲碎打,而是在整体“焦点”意识指导下对“散点”有一个深思熟虑的挑选。
在即将出版的《文学危机与媒介转向——价值论视域的网络文学研究》一书的前言中,陈定家又提到:回想2004年撰写的院重大课题(B类)“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论”的申请报告时,对自己的研究目的和力图有所创新的问题进行描述几乎都与价值取向有关。例如,认为“以网络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为中心,从文化传播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当代文学与文艺活动,对文学传播史上的技术因素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进行一次尽可能全面的历史清算和理论反思。”这里的理论反思,其核心问题其实就是一个价值评估和价值导向问题。陈定家在分析网络是如何介入和影响传统文学生产与消费等问题的时候,直接将“网络文学创作与传播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理论分析与价值评估”等与价值论相关的内容,写进了课题研究目的的栏目中。在先前的研究中,陈定家曾从文化产业化的视角对网络文学生产与消费的内容、形式、基本特征和发展模式进行调查和研究,力争从学理上给当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所造成的文学生产和消费的深刻革命以合理的阐释和总结。这里牵涉到的对科技理性的价值评估与反思问题,正是后来价值论课题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之一。陈定家在《比特之境: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研究》一书中指出,新世纪所出现的文学艺术形式的多样化、音像市场的空前繁荣以及网络文化的横空出世等等,都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在文学生产与消费日益科技化、市场化的情况下,如何对待文学艺术界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的滑坡(如消费主义来势凶猛、拜金主义甚嚣尘上、享乐主义泛滥成灾等等),如何正确处理网络时代科技和市场发展造成的心物失衡等等,都需要我们以人文学者的眼光进行理性分析与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价值论视野的网络文学研究”,或许也可以看做是“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的姊妹篇。
作为国内较早切入网络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陈定家以切问近思的学术态度密切关注网络文学生产论、网络文学文本论、网络文学价值论等网络文学问题,立足实践,视野宏大,识见深透,以鲜活生动的语言形式,完成了一系列严谨扎实研究课题。这位在网络文学研究领域孜孜矻矻耕耘了近20年的学者,对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整体走向可谓了然于心,目前,他正在主持一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我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文学网站的评价体系及应用”,我们期待着这位“中国文学网”的负责人,在网络文学研究领域推出更多新成果,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注释:
①欧阳友权主编:《网络文学词典》,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291页。
②③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研究的理论突围》,《文艺报》2012年3月16日。
④陈定家:《比特之境: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前言。
⑤王泽庆:《从<文之舞>看网络文学理论研究》,《武陵学刊》2014年第6期。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本栏目责任编辑 马新亞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