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铁血湘西》张玉琳人物形象简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创作与评论 热度: 15262
赵慧卉

  人物是小说中文化元素的主要载体,尤其是历史小说。邓宏顺的长篇小说《铁血湘西》,以中共地下武装湘西纵队的组建始末为主线,艺术再现了湘西从抗日战争到解放建立新政权的峥嵘岁月。作者运用非虚构的叙事手法,描绘了近代中国大湘西数十年的风云变幻,这是一部关于战乱记忆与家国向往的近代历史小说。小说故事场景以湘西辰溪县为中心,辐射大湘西周边地区,刻画了在家仇国恨、权利纷争的残酷争斗中各类人物的殊途命运。

  《铁血湘西》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写作手法,侧重表现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在大湘西这方巫山神水中涌现出的各方势力代表人物的艰难处境、痛苦抗争和各不相同的人生价值取向。从而让人物在惊心动魄的战乱岁月里丰满生动,让读者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身上感受岁月的温度和人生的险境。小说中共产党方面的人物有陈策、涂西畴、向石宇、米庆轩、米庆舜、肖洪量、米月娥、陈显荣、向瑚、曹和尚等;国民党方面的人物有张中宁、陈迪光、刘嘉树、韩楚义、李楚藩等;地方武装势力代表人物“湘西王”陈渠珍、张玉琳、石玉湘、龙飞天、杨永清等。各方人物依次出场,个性特征各有千秋,而最值得读者深思的人物,莫过于智勇过人、九死一生,一辈子都在恩与怨、情与仇、辱与荣之间艰难抉择的特殊人物——张玉琳。

  一、张玉琳的人生志向

  邓宏顺是站在上帝的角度来叙写张玉琳这个人物的。相对作者过去以阶级对立为主要矛盾的写法,在这部小说中,似乎更强调了人物的情感和个性。张玉琳复杂的人生经历伴随着小说的情节展开而展现;他的精神维度与人生角色转换,也是伴随着铁血湘西的社会历史演变而演变。張玉琳不屈不挠,英勇善战,向往光明,但却仇怨日深,前途黯淡,最后弃亲而逃,终老他乡。这其中缘何总让他事与愿违,不能得到自己所预想的命运和归宿呢?

  张玉琳虽出生在兵匪之家,但在他年幼时其父母却也寄希望他能在日后的太平世界里远离刀枪,读圣贤书,做学问人。他的天赋不低,他在读完中学后又去常德社会治安训练队学习,不仅潜心读书,还练就双手同时走笔龙蛇的书法本事,只希望出社会后,能走正道,务正业,做成一番事业。张玉琳的成长经历也能证明他不忘父母厚望,他的人生志向已经朝着父母的预期渐进。他关心国事,崇尚英雄,心中常有报国的鸿鹄之志,颇有卓尔不群之象。可生在乱世的张玉琳,其人生轨迹就是不能心随所愿。小说的开篇就是“湘西王”陈渠珍恃军令法办了张玉琳父兄,后又演变为灭门死仇。尚未成年的张玉琳险象环生,被其家老长工搭救,躲过杀身一劫,死里逃生后,他失去父母兄长,成为不幸的孤儿。然而,心怀鬼胎的当地人张牛脑壳仍对张玉琳穷追不舍,杀身的厄运一直追随着隐忍求善在他乡的张玉琳。至此,仇恨的种子在张玉琳心里长成大树。报仇雪恨告慰亲人,杀掉陈渠珍是张玉琳一生的夙愿。在兵荒马乱分不清何为匪何为军的社会环境下,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拖枪带兵,他的人生走向是:先投靠匪帮壮大自己以报家仇,然后再投靠政府洗去“匪”名,报效国家,吃口正当的“体面饭”。为此,他也付出了女人、儿子,甚至差点搭上自己的生命。年纪轻轻的他走进了人生的迷宫,似乎是一辈子也没有走出围墙看见真正的亮光。

  二、张玉琳的精神品质

  邓宏顺在长篇小说《铁血湘西》中对张玉琳这个人物塑造的成功之处,在于体现人物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成长变化的认同感和带入感,从人性的角度上体察人物的精神品质。张玉琳具有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的大丈夫气慨,有重情重义的江湖侠骨,也不乏儒气柔情的文人一面。作者对张玉琳形象的描写是不惜笔墨的,尤其是在一些情感细节上,令读者几乎可触可感,让人物形象真实立体。

  为报杀父母灭兄弟的私仇,张玉琳率族人挖出父亲隐藏在屋后粪坑底下的枪支弹药,拉杆子建匪帮大开杀戒。他果断而凶残地斩杀了仇家张牛脑壳全家。这是他长大成人后干的第一件最具血性的大事,也是他畸形人生的第一步,更是他走不回来的第一步!他在实现人生中,也常常回首自省,但他为报仇投身匪头,杀人放火,无所不为却少有深刻后悔,这便是他的性格使然。

  即便人生走到这一步,他也还是良心未泯,在他两次被政府强令去抗日前线,又两次中途当逃兵跑回老家时,心里还是不无内疚。他觉得自己不去前线打倭寇,不像个湘西汉子!于是,他脑子里一方面充满着私仇,一天不报仇他一天不心安,一方面隐藏着大丈夫的报国之志。因此,在第三次逃亡到第六战区,得到刘嘉树的保护后送到抗日前线时,张玉琳有机会在抗日战场上英勇搏杀,亲手打死日本兵。直到这时,他才透一口心头的闷气,总算为自己雪洗了当抗日逃兵之耻辱。张玉琳以书法言志“还我河山”“冷面热肠”,这不能不说是张玉琳的性格与精神的写照。

  “杀人不眨眼”的张玉琳,在情感世界里也有他仁义温情的一面。比如,他对自己的救命恩人国民党军官刘嘉树、对其有知遇之恩的张中宁、陈迪光深怀感恩之心,在自己势力范围内,伺机报答。小说中还几次提到张玉琳不吃鸡肉的细节,因为,他年幼遭灭门之灾时,被长工把他藏在鸡棚里才得以逃生,是他家的一群鸡保他免遭毙命之灾。于是,他对鸡深怀感念,从此一辈子不吃鸡!张玉琳在对待女人方面,也是他人生另一面的见证。当他的发妻亲子被自己为匪连累丧命后,他此后想要女人都是以土匪的方式抢夺霸占方式得手,而当他走上仕途遇见自己真正心仪的书香门第大家闺秀,知书达理的周召薇后,便彻底甩掉抢掠的匪气,郑重其事明媒正娶,从此与周召薇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张玉琳的这些精神品质,深得国民党驻湘要员张中宁、陈迪光的赏识。在关键时候张玉琳得到他们的提携与重用。陈策,为《铁血湘西》小说中中心角色的灵魂人物,是潜伏在当地的中共地下党领导人,也一直看重张玉琳的这些内在品质与外在能力,张玉琳的所作所为,张玉琳的心理摇摆,经验丰富的陈策已经将其看得透透彻彻,所以,一直没有放弃对张玉琳的策反,也一直给他投靠共产党留着机会。

  三、张玉琳命运归宿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人的性格决定了成败,也决定其命运。每个人处在什么阶段就应该有那个阶段的处事哲学,在自己的道德标准下,韬光养晦,伺机实现人生理想。而一个人的命运走向也就是在历史机遇到来时关键时刻关键的抉择,也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

  张玉琳的一生总在彷徨中举棋不定,在国恨家仇中痛苦纠结,所以,也一直在苦苦寻找人生出路。然而,他的性格是矛盾的,人性中有勇猛狡黠和果断残忍的一面,又有恩仁儒文和优柔彷徨的一面。他一直要向陈渠珍讨还血债,他先把张牛脑壳仇家满门抄斩,接着要剿杀李楚藩的势力以报其夺命无辜妻儿之血债;为报仇,他当抗日前线的逃兵;为报国,他又赴在抗战前线勇杀日本兵,以雪当逃兵之耻。张玉琳不停地探寻最现实的人生出路,他弃匪从政,紧跟国民党专员,想寻找靠山端上正当饭碗。在共产党组建湘西纵队之际,正是张玉琳踌躇满志之时,他又和共产党保持联系。他为组织力量壮大自己的势力,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策划哄抢“汉阳兵工厂”,组建“国防军”,自己开银行印钞票。张玉琳身份一次次转换,心里报仇的念头却一刻都未放下过,他野心勃勃地要争霸大湘西统领,杀掉陈渠珍以报私仇。与此同时,他也怀疑国民党,所以有意与共产党人陈策保持着私下联系,以便给自己多项选择留有余地。他左顾右盼,想投奔陈策跟共产党走,又念情国民党方面张中宁的提携之恩,一直反复徘徊。当他掌握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时,树起的旗帜是“国防第一军”,表明他既不“姓国”也不“姓共”。他想脚踏两只船,随时作选择。但最后,在恩人面前,他还是在国民党的船上下不来,最终接受了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恩人张中宁带回的蒋介石任命,抛弃了曾经与共产党的私下誓言,选择了共产党的对立面,亲自领兵进剿中共地下武装湘西纵队,最后不得不逃亡台湾保全生命。

  张玉琳的命运有着许多偶然,但都归于事物走向的必然——即社会环境与人物性格撞击的结果。张玉琳童年是受害者,长大后又成了害人者,这是社会环境和他的性格撞击所致;他左冲右突,壮志未酬,也是社会环境和他的性格撞击所致;最后在胜败之间,在恩仇之间,他作出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抉择,还是社会环境和他的性格冲突所致。一切都是他的性格对社会环境作出的选择。作者对张玉琳的命运轨迹也是怀有深深惋惜之情。在尽情展示张玉琳性格复杂性的同时,始终把社会环境和人物的性格撞击与其命运环环相扣。在对体现人物性格复杂的心理矛盾描写方面,作者将笔锋细致入微地直入人物的内心深处,对张玉琳心态变化思想潜流进行入木三分地袒露。小说接近尾声时,作者借张玉琳心理反思道出了当时客观的社会环境:纵观古今中外,帝王将相、政党集团、家庭个人,概莫能外,都难逃“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和“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的规律。执政者如果只为自身谋利益,那就是在为自己挖掘坟墓。由此可见,张玉琳是明明白白走向逃亡人生的,也正因為他明明白白走向这种选择,恰恰证明了他的性格成为他命运无选的导向。因此,他既没有成为英雄,也没有成为枭雄,最终淹没在历史车轮的滚滚洪流之中。

  (作者单位:怀化市文联)

  责任编辑 佘 晔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