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抗日僧兵的英雄传奇和民族精神寓言

时间:2023/11/9 作者: 创作与评论 热度: 14998
曾芳

  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湖南省文联和湖南省戏剧家协会联合推出了两集广播剧《铁槟榔》,尽管是作为主旋律打造的献礼作品,但是该剧所取得的艺术成果是不容忽视的,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结合较好的作品。该剧因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湖南广播电台播出后,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一、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佛教传入我国后,以达摩为祖,历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六代,禅宗遂成为中国佛教主流。《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付嘱第十”称这是,“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后又有称达摩祖师为“一花”,禅宗的五个流派即伪仰、临济、曹洞、法眼、云门为“五叶”的。不管哪种说法,意即禅宗经过曲折发展,最终获得圆满结果,在华夏大地上广泛流传开来,势不可挡,盛极一时。孰知千年之后,在湘潭地界涌现出一支英勇的僧侣兵,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传奇。为纪念他们的历史功绩,今有广播剧《铁槟榔》问世,很好地回应切合了佛祖东渡,开花结果的开谕,为佛门再上一道金字招牌。人民总理周恩来就曾为其题过“上马杀贼,下马学佛”八字,由此可见一斑。

  这部广播剧何以取名《铁槟榔》?原来是因为这部剧的主角,领头的和尚马阳德外号就叫“铁槟榔”,他戴的是一串槟榔佛珠。此其一。其二,是因为他的经历和性格。湘潭人爱嚼槟榔,世代以来形成“槟榔”脾性。遇到伤心事,嚼一口槟榔,就挺过去了。因而赋予了“槟榔”坚挺的文化寓意。马和尚就是这么一枚响当当的“铁槟榔”。他是地道的湘潭人,父母早年死于日本浪人毒手。于是投在南岳觉悟大师席下,一边勤奋礼佛,一边潜心习武,矢志复仇。1940年,当日本铁蹄践踏家乡厚土、无恶不作时,他忍无可忍,怒火中烧,不计身家性命、不顾个人安危,带头拉起抗日救亡队,几次痛击日本鬼子,大快家乡人心。他成为卡在日本龟田司令口中吞不下吐不出、又辛又辣劲道足的“铁槟榔”。

  另外,剧中人人都是“铁槟榔”。先是有马和尚师弟义真,因亲人全都被日军飞机炸死成了“铁槟榔”。后来有一向胆心怕事、个性软弱的大师兄弘莲,也因方丈师傅被龟田烧死,而义无反顾发誓要成为“铁槟榔”。方丈师傅更是一枚不折不扣的“老槟榔”,他以达摩祖师降妖伏魔、护法成佛晓谕成立“抗日僧侣队”的合法性在先,起到号召作用,以“杀贼不是杀生”同龟田辩论拖延时间,为359旅顺利过江北返,而舍身成仁在后,着实感人至深。剧中更有一枚运筹帷幄、美丽神奇的“女槟榔”,她就是“湘中抗日救亡指挥所”负责人湘菱。抗日僧侣队就是在她的带领下,打出了威风,打出了影响,打出了百年功勋。

  由此可见,全剧通过语言和声音媒介,把这佛门师徒4人和红军传奇湘菱全都塑造成为了铁骨铮铮的“铁槟榔”形象。“铁槟榔”在剧中被赋予成为一种“坚挺”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符码。“铁槟榔”精神,就像月映万川一样,在他们五位主角身上闪耀,这刚好构成一幅“一花开五叶”图案。是巧合,还是构思?广播剧《铁槟榔》主旨如此凝练集中,并一以贯之,线索清晰,同时还是一部表现抗日民族精神的寓言,其艺术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二、说白以说书,情真意又切

  《铁槟榔》全剧共有14次说白。说白是广播剧帮助听众了解剧中情景和人物的动作状态的解说,一般以客观冷静叙述居多。但是《铁槟榔》的说白全部是以说书的形式来替代的。不仅交代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预叙,设计悬念,增加剧目的吸引力,而且加以评述,把对乡亲的爱,对日寇的恨,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很好地增加了剧目的感染力。其情真意切的表现力丝毫不亚于人物对白产生的效果。在听《铁槟榔》的时候,不由你不有时潸然泪下,有时咬牙切齿,有时义愤填膺,有时扬眉吐气,这很大一部分情绪体验,实际就是以说书来说白产生的艺术魅力。

  在上篇“巧取宋家枪”后的说白是这样的:“方丈作法,湘菱帷幄,马福运筹,终于赢得这场特殊战斗。尔后武装起来的僧侣游击队,逐渐壮大,发展到了300多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巧战饶笋岭,智取杨梅洲,横夺潭衡路,消灭鬼子800多人。从此,铁槟榔的名声大振,鬼子闻风丧胆。且听:游击队有个铁槟榔,大智大勇抗倭狼。麻雀战、破袭战、辣椒战、石灰战,左一战、右一战,战得鬼子心打颤。”我们看,这段说白,采用的是典型的传统说书方式,那就是对历史人物、事件、经过和结果作出评说。当然,在听到如是“声情并茂”的评说时,我们感觉是相当过瘾的。同时这也是一次很好的艺术尝试和突破,在广播剧里,把红色革命题材和传统说书艺术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三、做好头和尾,裁剪见匠心

  《铁槟榔》的结构也非常巧妙。除了上文说到的以“铁槟榔”的文化和精神寓意来贯穿和统领全篇之外,该剧在选材和取舍上也是非常见功力。剧目时长90分钟,分上下两篇。实际上各篇重点只讲了一个故事。上篇讲的是“夺枪”的故事,下篇讲的是“过江”的故事。两处虽然没有直接写到激烈的战斗,但是却把铁槟榔游击队的大智大勇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展露无遗。“夺枪”之前交代敌机轰炸的惨绝人寰,“过江”之时龟田焚烧的惨无人道,都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铁槟榔的英勇。主题一样得到体现,只是这样安排,更加注重详略和轻重的处理,更加符合广播剧的体裁要求,显得结构简单而包容丰富。

  另外,该剧把“智取杨梅洲、奇护达摩石”这个故事放在上下两篇中穿插来讲,上篇设悬念,下篇有呼应,显得有伏有起,脉络清晰,结构完整。而把巧战饶笋山、横夺潭衡路等战事,只点不讲,既激发读者兴趣,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这是深谙“留白”之道、得布局之机的。全剧首尾呼应、中间荡开一笔,结构匀称而又跌宕起伏,情节紧凑而又充满生气,不失匠心独具。

  四、和尚打鬼子,处处显特色

  一是题材上,抗战打鬼子,该剧写出了传奇色彩,鸭摆迷魂阵、篾片当战刀……和尚上战场打鬼子,还不是一个而是一群,尚且还建立起一支队伍,那是奇上加奇,奇中见奇,比奇更奇了。打法也奇特:法力胜过刀枪、达摩石显灵退兵、谈佛论道巧掩护……都是借和尚来说事,以传奇为特色。

  二是地域上,湘潭上爱吃槟榔,吃槟榔上瘾。该剧紧扣槟榔来做文章,不仅写出了槟榔的精神气质,还把办槟榔节融进了故事里,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湘潭的民风民俗,突出了地域特色。

  三是文化上,做到了佛教文化、槟榔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融合。该剧很好地解决了三个问题:和尚能不能出现在战场上?槟榔和抗日有什么关系?民众抗战的动力从哪里来?按理说,和尚是出世的,是不会去打打杀杀的,槟榔是世俗文化的表征,出家人和普通民众是走不到一块的,这三者着实扯不上关系。可是,当异族入侵、日寇逼近,家国沦陷、亲人涂炭、性命难保的时候,这三者又有了内在诉求的一致性。民众普遍具有强烈的、要为亲人报仇雪恨的社会心理,僧人要为信仰护法驱魔,日本军队彼时已经成为阻碍他们信仰的最大邪魔,如是那就只有团结起来,共同对付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把把他们赶出国界,除此没有出路。而槟榔恰巧具有直面痛苦、不惧困难、坚忍不拔的象征意义,能够给予团结起来的僧民抗日救亡队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他们无往而不胜。在这特殊的历史时期,佛教文化、槟榔文化、大众文化就能够有机地融合起来,这显然是符合逻辑和艺术规律的。同时也可以说,这样的融合,是湘潭之幸、民族之幸、历史之幸,也是我们艺术家之幸,因这为我们创作经典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不要忘记,广播剧《铁槟榔》是根据1940年前后,活跃在南岳衡山一带,以马福和尚为首组建的“僧侣抗日游击队”的真实事迹加工创作的。

  (作者单位:湖南省文联)

  责任编辑 孙 婵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