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翠”是沈从文《边城》故事里长在山野田间,纯真善良、美丽动人的一位姑娘。1994年,当湖南省歌舞剧院决定将这位大自然的女儿呈现于舞台的那一刻,杨霞就与翠翠相遇在文字间、舞台里,至今,二十二年。不知是翠翠给了杨霞追问生命意义的动力,还是杨霞赋予了翠翠真实生命的氧气。感恩的心、感恩的情、感恩的责,这些简单的词,朴实的语,都已深深地镶入了杨霞生活和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里。
1984年,杨霞从湖南省艺术学校舞蹈科毕业后,成为湖南省歌舞剧院的一名演员。扎实的专业能力和十几年的舞台经验,让她成功出演了舞剧《边城》的女主角翠翠。也因为这个角色的扮演一举拿下了第六届“文华表演奖”、第十五届“梅花奖”、中国戏剧节第五届“曹禺戏剧奖”。那年二十八岁的她,为了使自己更接近“翠翠”,在外征形象和心理情感上塑造好这个活在文字间的人物。她奔跑在湘西的山地里呼唤,等待大山给她心灵的回音“翠翠,你在哪里”;她摇着渡船趟过小河,一溪又一溪;她学着苗家阿妹的一言一语、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起落、每一个舞姿亮相、每一个体态回身,都已让观众分不清是听到了沈从文故事里的“翠翠”,还是看到了舞剧《边城》里的“翠翠”。这份自然风格的质朴,不仅来自杨霞对人性纯美世界的表达,更源于她对身边一物一事的感恩情怀。之后,在她担任湖南省歌舞剧院院长的日子里,感恩的动力深深地植根到她对省歌舞剧院文化担当的衷情和坚守。她常说:“我十二岁就来到了歌舞剧院,对这儿的感情非常深。在这启蒙,在这长大,在这拿奖,在这成家,所有的成绩都是在这个地方完成,我以院荣为己荣。对歌舞剧院我一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由她策划原创并成功公演的四部舞剧《南风》《天山芙蓉》《温暖》《桃花源记》,两部舞蹈诗《春花秋月》《舞乐潇湘》和即将创作的音乐剧《袁隆平》,无论是经典的改编还是创造经典的艺术实践,都让湖南省歌舞剧院成为湖湘舞蹈文化的忠诚卫士。
从《南风》《天山芙蓉》《温暖》《桃花源记》一系列以弘扬主旋律的舞剧作品梳理中,可见“剧”的构成形态和“舞”的表达方式,都是对“湖南身份”的一种特殊表达。具有深厚民族传统文化母源的《南风》,以舜帝南巡的传奇故事为结构,中心事件的高度概括,外简内丰的歌颂舜帝的万古德风和他与娥皇、女英之间的生死爱恋,充分体现美丽凄婉、传唱千秋的爱的长歌。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在五个篇章“大野芳菲”“洞庭深情”“碧水惊澜”“ 九嶷长歌”“万古南风”凝练集中的情节中,丰沛而有感染力的被挖掘。通过对“南风拂舜日,驱象耕田禾。仁义化荒蛮,威武降恶魔。斑竹二妃泪,苍梧九嶷歌”久远“故事”的期盼,把“大爱千秋颂,厚德天地和”的“信仰”递解给观众。情节和情愫的浑然一体,使舞剧的叙事主旨在本体结构中有机展开、有序发展,这样淋漓尽致的表现在《南风》中散发出独特的魅力。相隔3499公里的“天山”与“湖南”,因为一群湘女而走在了一起。上个世纪50年代初八千湘女响应祖国“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入伍赴疆,屯垦戍边。天山上那段难忘的岁月、燃烧的激情和八千湘女可歌可泣的英雄群像,感动着杨霞决心要做一部好的艺术作品献给湖南母亲,这段歌颂女性之美、母性之美、大爱之美的伟大往事被剧组取名为《天山芙蓉》。 通过塑造生动的集体形象,以群体造境进行叙事,群体人物的性格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如歌的人间情爱以厚重的新生共和国长治久安为底色,“八千湘女” 驻守边陲、开垦荒地、劳动竞赛、地窝子里的婚礼等一系列生活和工作场景的感人事迹推动着情节发展,以一种集体形象交代环境,更以一种集体的艺术感染力撞击着观众的灵魂。意象性的舞段构成舞剧意象叙事的主体,《温暖》就是一部“以舞演故事”的写意性舞剧。全剧贯穿现实主义创作思想,把六位平凡人物的真实感人事迹,用浪漫的手法串联组合在一起,以舞蹈组诗的形式表现统一的主题——人与人的感情因关爱而开始;人与社会的和谐由“爱的传递”而无限延伸。序幕始于“爱的寻找”、尾声止于“爱的传递”,倘若“温暖”是一个圆,“给予温暖”总会与“接受温暖”重逢。连接序幕和尾声的是六个按照事迹实样再现的舞蹈场景:第一篇“爷爷的书包”重现了2009年感动中国的九旬老人白方礼,十多年来靠蹬三轮车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第二篇“妈妈的天”重现了2009年感动中国的“10.24”英雄群体,见义勇为舍己救人,为落水儿童搭起生命之梯;第三篇“你是我的眼” 重现了2006年感动中国的阳光少年黄舸,虽然患有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但他在父亲的帮助下行程1.3万公里,走遍全国82个城市向30多个帮助过自己的恩人当面感谢,并在即将离逝时签下角膜捐赠同意书;第四篇“山沟影院” 重现了2010年感动中国的农村电影放映员马恭志,克服身体残疾,走遍1000多个村寨为250万余人放映电影1.1万多次。第五篇“妻子的情书” 重现了2009年感动中国的警嫂罗映珍,为爱坚守永不言弃,写下600多篇“情书”唤醒了因斗毒贩成植物人的丈夫。第六篇“特殊的产房” 重现了2006年感动中国的四川女市民们,为孕妇的路边生产自发围城“产房”,用朴实的关爱迎来新的生命。每一位人物、每一个故事、每一幅舞蹈场景无不反映了感人事迹的本质——“温暖”的“交通阻塞”,亟需用“爱”来疏导。“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无论是现场观众还是该剧创作团队成员与演员,都在《温暖》的感动中寻找艺术与心灵的同构与融合。
《桃花源记》作为一篇文学杰作,是关于人类理想生活的极富有理性的沉思录。关注它对构建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重要启示意义,正是舞剧《桃花源记》艺术建构的核心所在,也是追求自然和谐理想社会心理的视像化。以田园诗人陶渊明弹奏无弦琴开篇,经由他对世事烦恼的疏解与“渔郎”不幸的遭遇及其偶遇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情感推动来叙事,此情感——行动——事件的逻辑关联,使最终依靠于情感脉络而推衍的外在事物更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舞剧叙事的逻辑线索在于情感的逻辑线符合舞蹈展示的特点,以陶渊明和老年渔郎种下桃核后推进的高潮走向,勇于追求梦想和劳动创造美好,这是出奇制胜的细节处理。在“桃花源记”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当下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去审视舞剧《桃花源记》,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人物情感,使作品的主题有了厚重的历史深度和现实意义。
德艺好似比翼鸟。“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为创作战略,根据历史的、当代的人物事迹创作改编的每一部作品,是杨霞寄予了对理想人生形式的思索和湖湘文化现实与命运的思考。依着这份对湖南感恩情怀的支撑,在她的带领下才有了“力求与湖湘文化重合”的优秀团队行动。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本栏目责任编辑 孙 婵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