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读走走的作品,读的是她写上海以及她这一代人的生活经验的小说。或许是因为生活经验和美学趣味的差异,对于这些作品,我受益不多,也并没有太在意。然而,在读了她的《道德经》《黄色批评家与女留学生》等作品后,我立马判定走走的写作是不可忽略的。这些作品都关注文化、政治、文学与人性的关系,所写的对象大多是知识分子,有不少甚至是以当代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为原型。走走的这些作品,还很重视文本实验,不管是从文学内部还是外部来说,都带有探险的、冒犯的意味。我并不认为每个作家都需要走这样的写作之路,也不认为只有这种写作才有价值,然而,从我们的社会历史和文学的现状来看,这样的写作显然是必要的,也是特别值得期许的。
此次对话,由走走与黄德海共同完成。它真正体现了对话的性质与意义:各自都是独立的个体,围绕共同问题展开争鸣,互相激发。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