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愿望和命运:阿丽莎的悲喜剧世界

时间:2023/11/9 作者: 创作与评论 热度: 14659
陈阳 赵岩

  在当代俄罗斯电影界,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安德烈·日瓦金采夫等著名导演之外,近年也涌现出一批年轻的导演新秀,安娜·缅里柯杨应该算是其中一位。尤为重要的是,她的女性导演身份,在俄罗斯男性导演一统天下的世界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安娜·缅里柯杨,1976年出生在前苏联阿塞拜疆首府巴库,17岁时随家人迁居到莫斯科。缅里柯杨毕业于全俄国家电影学院,师从著名导演谢尔盖·索洛维约夫。2004年拍摄完成长故事片处女作《火星》并在柏林电影节首映,第二部自编自导的《美人鱼》(国内又译为《水仙女》)(2007)获得2008年圣丹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并代表俄罗斯角逐奥斯卡奖。在俄罗斯电影转入市场经济的时代,当下俄罗斯许多电影人都能身兼多职,缅里柯杨也有自己的电影公司“马格努姆”,同时还兼做制片人。《美人鱼》是她导演的成名之作,该片叙事诙谐、幽默,跨越时代的沧桑和失落感,被超现实主义的影像风格所冲淡,不愧是一部充满才情和智慧的艺术佳作。

  一、奔跑的愿望

  作为俄罗斯年轻一代导演,安娜·缅里柯杨的电影表现出明显的国际化特征。有评论指出,她的《美人鱼》与法国导演让-皮埃尔·吉奥奈特的《天使艾米莉》以及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的《罗拉快跑》有几分相似。缅里柯杨对此并无忌讳,甚至在《美人鱼》里还出现了《第五元素》中红发女子的镜头,也可算作对欧洲当代电影经典的致敬态度。不过,天才的导演自然不会通过模仿建构自己的电影天堂,即便是在今天,以“美人鱼”命名的影视剧作品不断涌入观众的视野,安娜·缅里柯杨的《美人鱼》却有着独特的生活和艺术趣味。在这部影片里,女主角阿丽莎的命运更像安徒生童话故事中的美人鱼,最终以自己的生命成全了心中王子的生命和爱情。

  电影开场的第一个镜头是夹杂白色斑点的绿色背景,上面有一只卡通鱼不停地游动,同时传来的配乐声充满了快乐和灵性。随即,鱼儿不再游动,渐渐转换成一块扭动的布,镜头拉开之后,人们才看到一个硕大肥胖的背影在沙滩上行走,那是阿丽莎出生前母亲的样子。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喜剧效果,似乎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在沉重中传递着轻松和喜悦,两者总是如影随行。阿丽莎降临人世的故事并不浪漫,母亲在海里游泳时,被岸边偶然路过的水兵发现。那水兵的长相根本称不上英俊,但水中野合的一幕还是出现了。然而,阿丽莎天真浪漫的画外音,却为观众勾勒出一个充满想象的童话世界:“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当我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妈妈说我原来是一条鱼在她肚子里。但是爸爸出现了,我就变成了人。这是第一次约会。爸爸是海军,距离这很远的海军。妈妈说并不满意爸爸,所以我从来没有见过爸爸,但是总期待爸爸。这就是我,阿丽莎!”为了能见到爸爸,童年的阿丽莎经常奔跑到军港码头,看着一队队水兵从眼前走过。

  阿丽莎童年时还有许多愿望,除了期待爸爸之外,他还梦想着成为芭蕾舞演员。由于芭蕾舞教师不是英俊的王子,妈妈就把她送到儿童合唱团,可她在合唱时总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在阿丽莎的世界里,总是美丽的幻想与丑陋的现实相互交织着。她梦中的爸爸身穿海军潜水装,尽管无法透过防水钢罩看见爸爸的脸,可是他却能在洒满阳光的海滩上和阿丽莎亲切交谈。她的家位于风景如画的海边,房子简单且破旧不堪,被一些白色透明的玻璃瓶包裹着,似乎可以令人联想到浪漫的水晶宫殿。纯净的心愿犹如被遗弃的野花,总能在不经意间生长出来。镜头里,阿丽莎用手指推动着远方的客轮,镜头再度拉开时,整排的白色玻璃瓶墙外,老祖母安详地坐在藤编摇椅上却显得目光呆滞。镜头再切回到室内,阿丽莎双手高高举起,模仿着芭蕾舞者的旋转动作。

  作为影片的编剧兼导演,安娜·缅里柯杨的才华首先表现在她对人世的深刻体验和洞察。应该说,阿丽莎的世界总是带着编导生活的影子。安娜·缅里柯杨也是在17岁时随家人迁居到莫斯科,那一年是1993年,前苏联刚刚解体,安娜的故乡阿塞拜疆已经成为一个独立国家。面对现实的无力感,同样也曾深深困扰着她。对于世事变化的荒唐和不可理喻,使她在电影《美人鱼》中设置了这样的一个场景:人们奔跑着聚集到小镇的广场上,听有人郑重其事地宣布日食即将到来。于是,有人开始叫卖观看日食的茶色玻璃片,人们茫然地等待着这一时刻的到来。但是,日食并未给人带来振奋和惊喜,只有一只野狗悄悄地叼走了菜篮里的肉,组织者随即煞有介事地宣布观看结束。也正是在这一天,阿丽莎6岁8个月零11天,她站在空旷的广场上默数到第20时,发誓从此谁也不等了,而且再也不说话了。虽然这一场景带有明显的荒诞色彩,但还是能让观众看出所包含的政治隐喻意味。沉默换来的是阿丽莎具有了超人的特异功能,她能坐在长椅上用眼神催落树上的苹果。当她厌倦了小镇的一切时,跑到海边栈桥上向大海吐气,结果引来超级海啸顿时摧毁了小镇。于是,妈妈带着她和外祖母一起迁到了莫斯科。

  二、感受都市生活

  影片接近30分钟时,空间转换到故事的主要发生地莫斯科。镜头快速切换着这个国际大都市的流光溢彩,随即定格在乌云密布的灰色楼群。阿丽莎一家正在兴奋地布置着这里的新家,一块巨幅美女广告渐渐升起,遮住整栋大楼的墙壁,房间里顿时黯淡下来。美女将手臂靠在一台洗衣机上,上面赫然印着:“在家真好!”具有反讽意味的两个镜头剪接,预示着一家人在莫斯科喜忧参半的开始。安娜·缅里柯杨的电影修辞带着他对生活理解的印记,当然这也符合电影节奏变化的需求。人们在生活里的感受经历着潮起潮落的颠簸,即使处于低谷中,也能寻找到希望的缝隙,这便是电影编导从生活里学到的达观和宽容。她的这种创作观念,倒是与中国人常讲的“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颇为吻合。

  安娜·缅里柯杨的电影绝对具有艺术气质,但是又不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艺术电影,因为她把观众与电影中人物的认同看作是电影的一个重要标准。2015年,她拍摄的新片《关于爱情》获得索契俄语电影节“电影印记”大奖。获奖之后,在接受俄罗斯《电影报》记者采访时,她提到了这样的电影观念:“有些作者电影的意义过于复杂,那它的观众圈子就会很窄。或者,有的电影看上去非常光鲜,如滑稽喜剧,的确可以使人发笑,就像通常的笑话一样,但观众却很难将电影里的人物和自己联系起来。我觉得,我的电影有这样一些特点:既有幽默、有思想,也能引人入胜。对于观众来说,通过电影中人物了解自己非常重要,当人们对我说:‘这简直拍的就是我啊!这时候,我就知道一切都将会非常顺利。”{1}这里自然可以引申出有关艺术电影的话题。在安娜·缅里柯杨看来,艺术电影未必就等于受众狭窄,某些作者电影观众少的原因,是因为它想表达的意义过于复杂。与之相反,观众观众从电影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并不会降低电影的艺术和思想性。这显然为艺术电影的理念打开了另一扇窗户。无论是普通观众,还是专家学者,人们都能在她的电影找到观看的乐趣。

  认为艺术电影必然导致受众狭窄的观点,与某种正统的受众观念联系紧密。这种观念要求读者或观众与剧情和人物保持距离,要“用冷静的科学态度来冲淡一下直感的热情”。{2}在此方面,纳博科夫的艺术观点可能比较具有代表性,他把与书中人物认同的读者视为“低层次”:“一种属于比较低的层次:只从书里寻找个人情感上的寄托,这种读者常常为书里某一个情节所深深打动,是因为它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还有一些读者就更糟了,只顾把自己比作书里某一个人物。这些不同种类的等而下之的想象,当然绝不是我所期望于读者的。”{3}安娜·缅里柯杨艺术电影的实践,显然是要破除让观众保持冷静和理性的戒律,普通观众可以尽情沉浸在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之中。

  阿丽莎初到莫斯科的感觉和许多外地人一样,这里高楼林立,处处充满着时尚的气息,仿佛就是实现人生梦想的地方。阿丽莎费力地挤上公共汽车,脸紧贴在车门的玻璃窗上,然而,她的画外音却是充满快乐的:“莫斯科,就像人们说的一样,很大、很漂亮。生活越来越好了。”她把一则芭蕾舞招生广告贴在公告栏里:“我觉得,在莫斯科很容易就能找到有趣的工作。”电影里又出现了轻松欢快的音乐。安娜·缅里柯杨在这里使用的声画对位法,与前苏联著名导演梁赞诺夫的风格颇为接近,在喜剧《办公室的故事》和《两个人的车站》等影片里均有表现。画面中是主人公窘迫的现实生活,被从旁观者的角度记录下来,而画外音却是主人公掩饰不住的内心感受。主观和客观的不对称、不协调产生出强烈的喜剧效果,但这又是不无善意的讽刺,每一个有过此番经历的人总可以找回当初相同的感受。

  应该说,安娜·缅里柯杨是一位善于用镜头表现情绪的变化高手。在短短几分钟内,仅用几组镜头便完成了阿丽莎的情绪由幸福憧憬到“呕吐”失望的跌落过程:先是在超市里当着“屠户”的面突然呕吐,接下去在给中国游客录像时,有意把一对莫斯科情侣的当街吵骂录了进去;最后,一位失去双腿的美女在和她大谈自己为何生得漂亮的时候,摄影机从一排移动厕所后面,冷静地对着两位谈话者和对面高楼上的巨幅广告。大概,安娜·缅里柯杨是在暗示给观众,阿丽莎由于极度失望而引发的“呕吐”,只能由这排厕所来接纳了。在莫斯科这个现代化的商业大都市里,阿丽莎的梦想已经渐渐被淹没在各种广告牌中,现在她的工作也是整日套在一个移动电话的模型广告里。于是,她准备报考大学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不料,被学校录取却变成了令阿丽莎心痛不已的事件。她兴冲冲地跑上教学楼的台阶后,发现录取名单里并没有她,她闭上双目默默重复着:“我一定要上学!”随即,教学楼的窗外传来急促的刹车声。仿佛上天特意眷顾这位可怜的女孩,来帮助她实现一次心愿,可是为此付出的代价却让她无法接受。学校负责人一边转动手里的铅笔刀,一边通知她被学校录取了,原因是一名已被录取的考生出了车祸,所以阿丽莎才被替补上来,学校负责人还使用了“恭喜你被录取了”这样的语言。阿丽莎在街道上奔跑,像罗拉一样拼命地跑着。但完全不同的是,罗拉奔跑是为了解救一个人的性命,阿丽莎奔跑是为了躲避当初默默许下的心愿。这一天是阿丽莎18岁生日,她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却再一次换来可怕的后果。上一次为了离开海滨小镇,海啸帮助她完成了心愿,但许多老人的房子却被海啸冲毁了。冥冥之中,她为自己愿望的后果感到懊丧,所以,当母亲满脸笑意地端着生日蛋糕和蜡烛出现在面前时,阿丽莎一言不发地来到莫斯科河边。

  安娜·缅里柯杨的这部电影永远在荒诞和现实中移动,同时又能不断制造出惊奇感受。她所拥有的令人称奇的想像力,早在她的第一部长故事片《火星》里已有所显露。在那部影片里,同样讲述的是人们追求更好的生活却最终失去自我的故事。现实中,人们自然会生出各种各样的愿望,而愿望的实现也预示着命运的改变,不过,却很少有人想到实现愿望与所付出的代价问题。编导把阿丽莎置于这样的思辨情境中,她的境遇适用于遍布世界上每个角落的人群。这更像是关于道德的哲学思考,一个人愿望的实现是否会以损害他人利益为代价?这个大都市各种广告上描述的美好,究竟该如何才能实现?少女阿丽莎不可能想清楚这一切,在极度失望中,她费力地爬上桥栏,犹豫着是否该就此了结自己的生命。

  三、出售月球的“王子”

  安娜·缅里柯杨的电影并不执着于情节的层层推进,她善于从即将凝滞的状态里腾挪跳跃开去并制造出新的惊喜,这也许正是她的电影广受欢迎的缘故。在接受俄罗斯《品鉴》杂志采访时,她明确反对商业电影的情节模式:“现在出现了数量巨大的写作队伍,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能写出剧本,只需要把一个个情节点连接起来就行。但重要的不是情节,而是你的个性,你是谁,为什么写,准备讲什么故事。”{4}传统商业电影叙事的模式确实注重情节,即使在今天的好莱坞电影剧作指南中,依旧将其视为电影剧作的基础。同时,推动剧情发展的往往正是主人公的愿望。当然,电影《美人鱼》并非没有情节,但是当阿丽莎对自己的愿望后果感到恐惧时,原有的情节自然就要断开。不过,安娜·缅里柯杨确实有这样的才华,她能迅速建立起新的人物关系,从而开始讲述一段新的故事。

  阿丽莎和年轻的商界精英萨沙的相遇真叫奇妙。正当阿丽莎犹豫不决地骑在桥栏上时,一名男子穿过桥面,单手一撑桥栏就径直跳下河去。阿丽莎也下意识地随即跳了下去,但这时已不再是轻生而是为了救人。应该说,扮演阿丽莎的女演员玛莎·莎拉耶娃对该片的成功至关重要。这位很难称得上漂亮或者说有气质的邻家女孩,将自己完全融入到了角色的情感状态之中,她的面部表情随着场景和情境不断变化,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剧情的发展。借着明亮的月光,阿丽莎看着萨沙,画外音流露出按捺不住的惊喜:“我没想过,他在我最失落的时候出现。前额很高、很帅,他叫什么名字?”萨沙反应剧烈地吐了口河水,醉意朦胧地回答道:“萨沙。”镜头切换成金色的海滩,童年的阿丽莎和罩在移动广告里的自己快乐地嬉戏。镜头前景,阿丽莎和萨沙在交谈,萨沙说他讨厌人群,阿丽莎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灿烂的微笑。

  当代社会的“白马王子”萨沙拥有一套豪宅,但是他的内心世界却并不象外表那样光鲜。萨沙需要靠酒精麻痹神经,时常喝得烂醉如泥。那一晚毫不犹豫地跳下河去,第二天却依旧如故地伴着晨起音乐喝上一杯咖啡。当他看到睡在客厅里的阿丽莎时,吃惊地问她是谁,全然忘记了昨晚的一幕。编导通过阿丽莎的眼睛,进入到当代莫斯科商界精英的生活世界,在荒诞和有趣之间悄然回到现实。在阿丽莎睡醒之前,一个圆形玻璃金鱼缸出现在镜头里,旋即是忙乱的晨起音乐声,阿丽莎从沙发里探出头来并抱走了鱼缸。萨沙来到客厅,突然发现金鱼不见了,阿丽莎说鱼缸太小、没有阳光,金鱼会感觉有压力的,所以她把金鱼放到了带阳光棚顶的浴缸里。萨沙十分无奈地说:“太好了,你的意思是我的金鱼患上了忧郁症?”这一场景对白真的是风趣幽默,充分展现出编导安娜·缅里柯杨的才情和智慧。安娜·缅里柯杨对自己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既有善意的同情,也有刻薄的嘲讽,这一特征集中在萨沙身上就更加明显。

  萨沙的职业是出售月球上的土地,他相信生意场上有人买就有人卖,不管是袜子、短裤还是月球。一个人时,他总是闷闷不乐,可是客户来的时候,他就要打起精神,口若悬河、没完没了地介绍:“你做了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我们今天出售的月球土地可以看见月球的海,风景如画。那边很美,你可以看见陨石坑。你们的土地会在麦当娜和迈克尔·杰克逊的之间。”他的客户也会“十分认真”地回上一句:“我不想看见迈克尔·杰克逊!”把近乎荒唐的“虚拟经济”表现得如此惟妙惟肖,真让人生出哭笑不得的感受。在这个商界精英的世界里,处处充满矛盾。他不喜欢人群,却在家里开起了派对,然后自己独自走到车水马龙的道路中央狂饮。在众多时尚男女之外,只有善良的阿丽莎看得出萨沙矛盾痛苦的内心,她借助自己的特异功能保护着萨沙,而萨沙对此却浑然不知,只是把阿丽莎当成一个“傻瓜”清洁工。阿丽莎爱上了萨沙,但选择“奉献”的方式却是要帮助萨沙实现“愿望”,而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却留下了巨大的悬念。

  为了拍摄“月亮广告”,萨沙和他的合伙人找来了一大群搔首弄姿的美女和所谓的“月亮宝贝”,但这些人们心目中的“天使”,无论怎么也拍摄不出纯真的效果。正当他们一筹莫展之际,摄影师发现了坐在“月亮”模型上的阿丽莎,她那纯真无邪的笑容简直就是天生的“月亮女孩”。兴奋异常的萨沙决定请阿丽莎庆祝一番,阿丽莎的要求则简单得令人发笑,因为从小到大她还没有吃过真正的菠萝。于是,在寂静的深夜,萨沙带着阿丽莎跑了无数家商店,但所有商店里的菠萝都卖完了。情急之下,萨沙找到一个水果运输车。在一片警笛声中,两人带着一个“偷来”的菠萝,开心地在街头奔跑,阿丽莎帮助萨沙找回了从未有过的释放的快感。

  夜里,阿丽莎在梦境中与萨沙坐在海边,天空上突然有一架飞机发生了爆炸。梦醒之后,阿丽莎急切地给萨沙打电话,得知萨沙即将乘飞机去签一笔重要的合同时,她竟然编出一个甚为荒唐的理由以不让他乘机。最终,萨沙只好半路折回,阿丽莎如释重负地来到街上。萨沙和几个朋友在咖啡馆里聊着天,突然,电视机里报道了两架飞机相撞的消息,其中的一架正是萨沙原本要乘的那个航班。当朋友们知道是阿丽莎救了萨沙时,他们不仅没有表示感激,反倒提出各种问题,埋怨萨沙过于轻信。萨沙不愿再听朋友们的胡乱猜忌,忽然看到橱窗外走过阿丽莎身影。于是,他冲到大街上去追赶阿丽莎。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他不断寻找但最终却没能找到阿丽莎。蓦然回首间,却遇到了前女友丽达,两人在人群中重新亲吻和好。而就在此刻,一辆疾驰的汽车却将阿丽莎撞倒在地。一个令人感伤的结局,阿丽莎挽救了心上人的性命和爱情,这一次她成全了别人却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

  愿望和命运,是长久萦绕在导演安娜·缅里柯杨脑海中的主题。愿望是美好的,然而命运却总像在和愿望开着玩笑。在她的第一部长故事片《火星》里,拳击手鲍里斯厌倦了自己原来的生活,希望有一个新的开始,于是,命运的火车把他送到无从知晓的世界。第二天清晨,他来到一个名叫“火星”的城市,这里的人们都在长绒玩具工厂上班。在“火星”城仅仅度过了24小时,鲍里斯的生活完全变成了另一副样子。俄罗斯影评家斯坦尼斯拉夫·Ф·罗斯托茨基认为,阿丽莎被撞倒在闹市街头时,整部影片忧郁的都市田园诗气质才真正显现出来,因为“这就是命运,幸福总是伴随着忧伤”。{5}或许,我们不能把这样的理解简单地归结为消沉或悲观。毕竟,电影悲喜剧的传统早在梁赞诺夫的时代就已经枝叶繁茂,因此,安娜·缅里柯杨处于历史和时代坐标点上的意义才更加鲜明。

  注释:

  {1}《安娜·缅里柯杨:“在我们的生活里还有一条路——拍摄喜剧”》,俄罗斯《电影报》2015年6月18日。

  {2}{3}[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申慧辉等译:《文学讲稿》,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页、第3-4页。

  {4}《对导演安娜·缅里柯杨提的7个问题》,《品鉴》在线,2008年2月14日。

  {5}斯坦尼斯拉夫·Ф·罗斯托茨基:《愿望的负担——<美人鱼>及导演安娜·缅里柯杨》,俄罗斯《电影艺术》2007年第8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外语学院)

  责任编辑 孙 婵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