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探求与质疑

时间:2023/11/9 作者: 百花洲 热度: 17867
林 非

  从21世纪以来将近十载的岁月中间,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始终保持着迅速向前发展的趋势,这样就应该会在逐步提高全体民众生活水准的基础之上,促使广大的人们也随之而能够不断地升华自己文化知识、思维能力、伦理精神和审美的水准,因此也必然就可以更加自由而又充满自信地发表种种有益的意见,在这样平等地进行讨论和磋商的氛围里面,共同努力地去建设更为合理、健康和美好的生存环境。在迈向这样一种十分令人憧憬的社会前景的过程中间,当前散文创作的发展趋势,肯定也会在这样的大环境里面,不断地走向开阔、高旷、深邃、优美和成熟。

  从散文创作的本体特征而言,它是侧重于从主观的视角出发,表现出对于社会人生和宇宙风光的体验、感受、询问、反思和领悟,在这样抒发心灵的整个构思的程序中间,必然会凝聚和挥发着种种浓郁或隐含的情愫,融汇与升华出许多哲理的思索,像这样完全是出自内心的坦诚的诉说和撰写,自然就非常容易引起许多阅读者的喜爱与共鸣。对于在21世纪中间文化修养逐步提高和个性精神不断觉醒的人们来说,因为很迫切地想要叙述自己种种的生活与精神状态,发表自己种种的见解,所以肯定是最乐于接受或运用这样的一种文本,充满兴致地去进行阅读、鉴赏、撰写、宣泄和交流。当整个社会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当人们的精神状态都不断成熟起来的时候,散文确实是最适应于大家来进行文化操作的一种载体。

  而且随着现代化的生活节奏在逐渐加速,已经是愈来愈没有十分充足的业余时间,去从事广泛和长久的阅读了,因此类似若干年前的不少人们,喜爱于闲暇中阅读长篇小说的习惯,在目前已经是很急剧地减少下来了。而散文的篇幅,却与长篇小说迥然相反,由于它短小精悍的缘故,可以在顷刻之间,快速地阅读完毕,这样当然就很容易吸引和增加大量的读者。而且当今时代娱乐和审美的方式,也不断的趋于丰富多样,于是就更分散了各种业余爱好者群体的数目。其中最有威慑力量的自然是通俗易懂的种种电视节目,由于观看与欣赏起来的分外方便,就明显地夺走了规模众多的受众。在上述种种情况的影响底下,散文这种优美好读的文体,由于十分容易完成阅读和欣赏的整个过程,比较起来自然就具有明显的亲和力与竞争力。正是因为被许多社会和文化的原因所制约的此种审美趋向,就促使喜爱阅读散文,和自己也进一步尝试去撰写散文的朋友们,变得愈来愈多起来了。这样一种不断延伸的基础和底数,决定了散文创作的影响,正在逐步地扩大开来。

  最近的几年之间,已经在报刊杂志上面首先发表以及再编选出版的散文作品,再加上分布于各种网络的许多有关的文字,以它的数量而言确实是异常巨大的,真犹如铺天盖地而来,不能不引起了相当广泛的注意。针对如此的情况,有的批评家就兴奋地认为,在当前的散文创作中间,已经出现了题材广泛和风格多样的作品,这是一种很大的丰收,显示出了散文创作的逐渐趋于繁荣;而有的批评家则尖锐地指出,看起来虽然声势浩大,可是极大多数的作品都缺乏应有的质量,真正的佳作极少,更严重的是情趣低俗的文字,竟普遍地存在,因而作出了相当悲观的估计。

  其实像上述这样的情况是十分正常的,从古今中外多少作家笔下流泻和奔腾而出的大量文学作品,也大多是存在着如此的情形。一般水平的作品,比较容易产生,也比较容易被人们遗忘。其中甚至还有很大一批刻印成书籍的文本,一代又一代的排列在各种各样的图书馆里面,却从来就极少被人们翻检和阅读过。至于能够始终流传于种种有关的文学史册,以及经典的选本中间,并且印象很鲜明地保存在广大读者的心里,像这样越过岁月的淘洗,一代接着一代流传下来的篇章,在这汗牛充栋般的数目中间,肯定只占有极为微小的比例。

  像上述这样的情况,应该给许多作家留下十分深刻的经验和教训,必须时刻提醒与警戒自己,一定要严肃认真地感受和体察人生与宇宙,再经过艰辛独创的构思,反复磨砺的修改,才有可能写出升华读者情思和境界的佳作来。真像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所说的那样,“今人著作则以多为富,夫多则必不能工,即工亦必不皆有用于世,其不传宜矣”(《日知录?文不贵多》)。创作应该精益求精,还得致力于“有用于世”,能够做到在真、善、美这三个方面,都有益于提高大家的人生境界,必须阐述出前人未能很好涉及和发挥的思理,“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开拓出自己明显的独创个性,才足以启迪后世的许多人们。只有像这样刻苦地思考和描摹,才有可能使自己的著作长久地流传下去。如果“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像这样写出的书籍,就“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日知录?著书之难》)。写得太轻松、太随便、太快速了,自然很容易产生许多差错与谬误,无法让后人从中得到教益,哪里还有可能传诸于后世呢?这实在是掌握了从事著述的内在的规律。

  一部人类的文学史,确实是无不显示出这样的状况,永远都值得我们深深的记忆和思索。然而已经有如此众多的人们,热忱而又执著地迷恋着散文创作,在这样反复的琢磨中间,总会更有可能逐步得到提高的。以如此庞大的数量作为自己前进的起点,自然就更有可能涌现和筛选出更高质量的篇章来,这大概也是不会有什么疑问的。真像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批评家泰纳所说 ,“艺术家不是孤立的人,我们隔开几个世纪只听到他们的歌声,但是在传入我们耳朵的响亮的声音底下,还能够辨别出一大片低沉而又繁复的轰鸣声,在艺术家的四周齐声合唱。只因为有了这一片和声,艺术家才成其为伟大”(《艺术哲学》)。在一大片广漠的艺术气氛笼罩底下,确乎是更容易涌现出优秀的作家与作品来。

  能够在情感方面动人魂魄,在哲思方面震撼心灵,而且在形象、语言与艺术构思的技巧方面,又能够自然浑成地融汇成为一体,像这样显得栩栩如生和文采斐然的散文佳篇,在古今中外各个国家的文学史上,确实都是出现得比较稀少的,这完全符合于它向前迈进的内在的规律。因为这是一次非常坚苦卓绝的全方位的审美的冲刺过程,它包括着非常深刻的对于社会和宇宙的情理交融的领悟,以及非常完美的对于艺术表达能力的掌握和挥洒。想要完完全全地达到这一步,真是谈何容易的事情。正由于是这样的缘故,就会使得每一位很杰出的作家,也不可能写出篇篇都是上好的佳作。

  或者是由于散文这种文体比较短小的缘故,所以往往就容易产生出一种很大的误解,认为它是最便于驾驭和撰写的,却完全忽视了要达到那种美好、高旷和动人的境界,其实同样也是十分困难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说过,“散文易学而难工”,真是深知其中艰辛的精辟之语。在比较短小的规模之中,想要敷衍成篇,确乎是显得十分的容易,然而真正称得上是进行散文创作的历程,其实又是异常艰难和困苦的,因为真正出自内心的浓郁情感的勃发和深沉哲理的凝聚,都无法在对于人生场景与自然风光的用心揣摩中间,大量和永远地涌现出来,更何况还得天衣无缝地融汇于形象和文字里面。必须消除散文很容易撰写这样的一种误解,而要正视散文创作的艰难困苦之处,必须投入不懈的努力,去从事这样的劳作,才有取得成功的可能。

  真正称得上是出色的文学艺术创作,必然会在活灵活现的形象中间,蕴涵着扣击人们心灵的情愫与哲思。这两者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前者,情愫与哲思还能够寄托于何处呢?而如果没有后者,灵动的形象不就成了饶舌与逗笑的浅薄的角色?更何况散文创作的最重要的特征,尤其是侧重于将主观的印象和感悟,积极地反射于自己所描摹的客观对象中间,从体察了大千世界之后迸发出来的情愫与哲思,获得了融汇于其中的审美的表达,自然就更具有牵动读者心灵的根本的意义和作用。

  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黄宗羲,分外重视与强调散文创作中的情感的因素,他探赜索隐地指出,“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也”(《明文案序》上),“盖古今来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这确乎是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核心之所在。因为如果离开和消失了蕴涵在形象中间的真挚情感和精神气质,肯定会使作品陷于呆滞、死板、平庸与枯涩之中,自然也就无法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只有具备了充沛的情感与气概,才有可能写出打动和提升读者心灵的散文作品。在我国历来的审美观念中,始终都很强调情感的因素,像南朝梁代的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序》中所说的,“指事造形,穷情写物”,就指出在叙述和描写事物,刻画与塑造形象的时候,应该尽兴地抒发情愫。

  黄宗羲自然是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这样的传统,他在突出情感和精神的同时,也十分注意散文创作中哲理思索的这一课题,相当强调地指出,“文以理为主”(《论文管见》),也并不笼统地反对“文以载道”,而是去寻觅“载”什么样的“道”,他深感“今人无道可载,徒欲激昂于篇章字句之间”(《陈葵献偶刻诗文序》),针对这样的情形,提出要抒写“天地之元气”(《寿李杲堂五十序》)、“豪杰之精神”(《谢翱年谱游录注序》),这样贯串着个性的理想与气质,自然就非常容易跟情感 融汇在一起,正像他自己所说的,“情不至则亦理之郛郭”(《论文管见》),情感的因素无论如何都得跟哲理思索结合在一起,即或抒发得并不成功的话,也必然应该是如此进行的。

  散文创作中的哲理思索,当然也应该充满独创的个性,它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内心深处,经过不断触动情感的苦苦揣摩中得来,像这样始终与情感结合和共振在一起,才能够真挚感人,深沉有力,长久地打动读者的心灵,留存着始终不绝的影响。而如果不是来自自己内心的思虑,不经过此种与情感结合和共振的过程,并非从心灵深处含着激情透露出来,而只是一种很平静的外部的运作,或者是照搬前人的话语,演绎已有的结论,堆积众多的掌故,编织繁复的言辞,却丧失了自己独创个性的抒发,这样就不管显出多么高深的哲学论文似的意味和风度,多么严谨的高头讲章似的架势与气派,也无法感动众多的读者,而只能成为肤浅和浮面的表达而已。

  必须将自己的情愫与哲思完美地融汇在一起,类似这样抒发自己真情实感的状况,绝对不可能是随时随地都轻易地出现的,只要是排除了絮絮叨叨和矫揉造作的滥情,人云亦云和空空洞洞的说教,它必然会显得十分的稀少,因此就成为一种异常珍贵的思想和艺术结晶,这样也就从根本上限定了散文的篇幅,应该是一种相当精练的文本。如果噜噜苏苏,漫无边际,不住地罗列与铺陈琐碎和诸多的材料,不就成了过分稀释的清汤寡水,还有多少可圈可点、可读可咏、可歌可泣的精彩内容呢?智慧的古人早就论述过如此的道理,像钟嵘的《诗品序》中曾这样指出,“理过其辞,淡乎寡味”。文学作品如果丧失了审美的滋味,还有几个人爱去阅读和欣赏呢?

  当前的有些散文作家,喜欢撰写长篇大论的散文,其实堆积的往往是人所共知的一些现成的事情,也并没有什么发自内心的情感和哲理,像这样动辄就堆积出好几万字来,以长为贵,沾沾自喜,是不是违背了散文创作内在的规律,采取了一种弃其所长的做法呢? “黄宗羲曾经论述过这样的意思,“世不乏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皆以大文目之,顾其中无可以移人情者,所谓刳然无物者也”(《论文管见》),他在三百多年前说过的这般话语,竟犹如针对今天散文创作的情形,一味追求大而无当的文风,却丝毫也产生不了足以去“移人情”的作用,这自然就等于是“刳然无物”。他此种十分诚恳的告诫,真是显得相当的有趣,也相当的值得大家思考。

  散文又还是最为讲究文字的,而想要锤炼出一手朴素大方抑或多姿多彩,却又情趣横生和含有神韵的文字,真是谈何容易的事情?必须在毕生努力的探索与积聚中间,领略和掌握它美妙的滋味与丰盈的光辉,经过像这样费尽工夫的用心揣摩之后,再出神入化地挥洒和表达出来,自然就会出现独创的艺术风格,可以让人们读得心旷神怡,击节赞叹,在潜移默化之中,升华自己的精神和情操。

  想要写出像这样融合着形象、情感、哲思和文采,显得美轮美奂和令人神往的散文佳构,很轻率地下笔摆弄,肯定是无法达到的。而必须在坚持不懈地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之际,做到像晋代诗人陆机于《文赋》里所说的那样,“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时刻都关心天下的大事,众生的疾苦,和人们对于历史的回顾,以及未来理想的追求,在毕生用心地观察、体验、感受、阅读和思索中间,做到精益求精,千锤百炼,这样才有可能写出激荡心灵的华章来。

  在散文创作中间,最为重要的自然是对于思想境界的追求,从而就形成着它自身存在的坐标。必须警惕地注视着漂浮于世俗生活中的种种庸俗和低劣的杂念,对于诸如沉溺于吃喝玩乐、声色犬马,猥亵女性、宣扬暴力,迷恋于讴歌专制帝王和豪门巨富,以及盲目崇拜西洋的绅士和美女这样的作品,应该进行深沉的剖析和反思,不应该让它们甚嚣尘上地去误导和贻害许许多多天真的读者或观众。

  应该尽力做到让包括自己在内的许多文人,都能够真正成为社会良知的体现,坚决地远离和摒弃上述这样的爱好,才能够促使整个的人间,都趋向于健康和美好的精神境界。更为重要的是时刻都应该关怀自己祖国和民族的命运,时刻都注视着广大底层民众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如何才能够获得迅速的改变?时刻都注视着贪官污吏受到检举揭发和严厉惩处的下场,以及监督的机制如何才能够获得彻底完善的渠道?注视着社会风气的不断获得改善,注视着整个人类如何摆脱种种的苦难与危机等等。贫富悬殊的严重差距,是造成整个人类和社会生活中间出现紊乱与灾祸的终极性的原因。还有长期以来对于自然环境的剧烈破坏,也使得大家生存的状态,变得日益的恶化起来。这些都应该是热爱着挥洒笔墨的散文作家,全身心地投入去体察、思索和进行撰写的丰富内容。

  至于对散文创作审美艺术的追求,则又得力求超越保守、陈旧与平庸的状态,既要借鉴和发扬自己民族悠久传统中的精华,更要实现不断的革新与创造。近年以来的有些报纸和刊物上面,提出关于“新散文”的口号,引起了散文作家和评论家的注意。求新,创新,当然是一桩极大的好事。不过更值得注意和抓住的是,“新”应该是从全部旧的建筑中间蜕变而出,应该在努力澄清、化解和纠正它存在的某些弱点,并且充分地继承它所有长处的基础之上,再来进行大胆的革新。绝对不能够很轻率地抛弃这样长年累月的辛苦积储,否则就会出现某些消极与断裂的后果。

  以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创作为例,竭力追求和趋于新奇与多变,像意识流、象征手法,以及充分强调和突出光线与色彩瞬间变化的印象主义等等,确乎是表现出了一部文学艺术历史的向前突进。问题是在于竭力进行求新的同时,却放松与懈怠了对于前人已经积累而成的种种高度艺术技巧的吸收,和对此进行充分的发扬与创造性的革新,这实在是一桩非常可惜的事情。而且由于在同样是充分表现出贫富悬殊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里面,有不少人沉溺于物质主义刺激的此种浓厚和畸形的精神氛围中间,形成了追求奢侈淫逸的享乐主义、性的放纵、暴力的泛滥等等,沉积着多少严重的社会痼疾。这样就使得那些敏感的文学艺术家,在异常沉重的压抑和苦闷中间,变得惶恐、愤懑、颓丧和不断地自我折磨起来,因此很容易驱使自己孤独地陶醉于幽冥晦涩、神秘莫测、佶屈聱牙和追求荒谬的文字中间。类似这样的种种艺术表现,似乎在无形之中形成为一种自闭的病症,这样的情况,对于广大的读者来说,是否会造成一种很难以沟通的距离和阻隔呢?辛辛苦苦地探索和完成自己的艺术创作,却让多少人深深地感到难以掌握和理解,留不下几个堪称知音的受者,这很足以引起足够的思索。

  具有现代主义审美趣味的二十世纪英国诗人艾略特,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一种新的艺术作品之诞生,也就是从前一切艺术作品之变幻的复活”(《传统与个人的才能》)。艺术创作中的新与旧,确实是应该这样自然而又巧妙地衔接在一起,只有囊括了全部传统之后进行的变革,才能够最充分地进行新颖的创造。任何有关散文理论的探讨,其根本的目的同样也是为了要推动创作实践的健康发展。如果离开或抛弃了人类已经建造起来的全部文化与艺术的园地,那又怎么可能实现这样不断前进和发展的美好的前景呢?

  对于喜爱散创作的广大读者朋友们来说,最为期待的当然是要读到让自己不由得衷心喜悦、深情吟咏,甚或仰天长啸、潸然泪下的佳作,却很少想到什么新旧之别,和大小之分,根本的问题是要让大家欣赏到能够感动心灵与升华境界的篇章。如果想立足于此来进行提高的话,关键就在于要通过艰巨的努力,充分地描摹出鲜明灵动的形象、抒发着激昂浓郁的感情、升华成广漠深沉的哲思,并且将这三者融汇于多姿多彩的文字中间。像这样出色的作品,无论是千百年前出现的,抑或是在当今的时代里写成的,一定都会受到读者的喜爱,并且不断地流传下去。

  至于在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方面,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和艺术个性,分别体现出现

  实主义的逼真与深邃,浪漫主义的气氛与情绪,现代主义的渲染意识流、瞬间印象和光线与色彩等等。像这样坚持不懈地探索和钻研下去,应该就能够撰写出各种风格的佳作来。或雄伟,或轻柔;或粗旷,或纤巧;或雍容,或飘逸;或明朗,或含蓄;或严谨,或诙谐。像这样将多种多样的风格结合在一起,追求着都能够表达得恰到好处,千姿百态,引人入胜。多么希望当前的散文创作,能够出现像这样具有独特个性和格调迥异的局面,以便适应各种读者很不相同的审美需求,更好地为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文化与审美境界,作出应有的重大贡献。

  想要追求和实现这样的前景,确实是非常艰苦和卓绝的历程。像这样美妙非凡和震撼心灵的杰出篇章,确实是不可能大规模地出现的。请问像这样的作品,屈原和司马迁写过多少篇?阮藉和嵇康写过多少篇?韩愈和柳宗元写过多少篇?范仲淹和苏轼写过多少篇?归有光和魏禧写过多少篇?龚自珍和黄宗羲写过多少篇?鲁迅和朱自清又写过多少篇?确乎是非常艰难和卓绝的历程啊!

  想要在散文创作的道路上努力跋涉的人们,必须下定了决心,一辈子都置身于这样辛苦的探求与质疑之中,只有像这样努力地思索与拼搏,才可能写出对于整个人寰的深情厚意,和对于大千世界的真知灼见,从而在获得了如此丰硕的收成之后,必然会形成一种巨大的欢乐,正像德国的大作曲家贝多芬,在叙述自己音乐创作时所说的那样,“这是用痛苦换来的欢乐”(1815年10月19日致爱尔杜蒂夫人书)。

  21世纪的中国散文创作肯定会坚持不懈地迈开自己崭新的步伐,以便通向更为广阔、高旷、深沉和绚丽的前景。多么希望通过所有的作家、批评家和读者这三个方面共同努力的追求,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地反馈与促进,使得我们散文创作的前景,能够出现这样辉煌灿烂的风貌。

   林非,1931年生于江苏海门,复旦大学毕业。现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已出论著《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鲁迅小说论稿》、《鲁迅传》、《鲁迅和中国文化》、《〈故事新编〉的思想艺术及其历史意义》和《治学沉思录》等。

  组稿编辑姚雪雪

  责任编辑刘伟林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