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桥?梦想与现实拔河

时间:2023/11/9 作者: 焦点 热度: 13472
张默

  一首诗,或许是一个永恒的存在?在当代新诗人中,以“桥”作为抒写对象的,究竟谁的创作量最丰富,谁的“桥”诗最有争议性或最具爆发力,从1917年到今天,读者心目中的“桥”诗,它的语言、意象、音乐、感觉的重量,以何种标准才能测出它真正的深度、纯度与厚度?

  假借“桥”来剖析凸显历来诗人的特别观察所得,莫非以最确切的诗例为证,把笔者曾经阅读过的“桥”诗,通过警句式的选录,或许会得到某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记得童年在安徽无为老家读私塾,每天必须熟读《唐诗三百首》中的某些名篇。刘禹锡的《乌衣巷》七言绝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我过目不忘的佳作,也是古典诗中对“桥”的假借十分生活化的例证。

  抗战胜利后,我在南京成美中学就读,国文老师虞诗舟先生,新旧文学根基深厚,他教我们阅读新文学作品,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首次灿然飞进我幼小心灵的窗口,经常独自喃喃背诵,从而兴起我习作新诗的念头。这首廿八行的绝唱,令我不能自已,对英国剑桥大学的康河,投以无限钦慕的目光,每当读到──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我就海阔天空幻想着,哪一天我才能亲手抚摸康河上的水草呢?想不到50年之后,我于1996年的9月,竟然有机会到剑桥大学徜徉一日,在康河上泛舟,盡情放歌。回来后我也写了一首《康桥,垂柳依稀若缎》,发表于同年11月6日《自由》副刊上,特引述首节末三行如下:

  原来大名鼎鼎的康桥

  竟以如此风雅朴拙的面貌

  映带左右的,婉约在这里

  历经半世纪的仰望之苦,笔者终于得偿宿愿,虽然拙诗无法与《再别康桥》相提并论,但两诗时空背景相去70载,那又何必非要详加比对定出什么高下呢?

  历来写桥的诗例并不多,依据笔者手头资料所得,从早期的穆木天到近期的林思涵,不过四、五十首。其中以小诗形式出现者,当以卞之琳的《断章》(四行)最具有代表性。全诗如下──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六十年来,国内外重要新诗选本,甚少漏列本诗,读这首诗应采取各种角度,多重距离,去体会它的哲学与美学含意,风景处处可见,请勿把它固定在某一点上。

  罗浪的《吊桥》(五行),抒写的是中国台湾早期苦难的现实,故而才有──

  古老的吊桥

  像挑着担子叫卖的老人

  大荒的《羊群过索桥》(七行),那是他畅游神州,从大三峡到小三峡,换乘机船所看到的景象,那就是“羊群过索桥”恍若走钢丝的感觉。

  碧果的《观桥自得》(七行),他自创一套与众不同的书写方法,不信请看──

  两岸风景使我横卧

  不过我要站在一端看

  另一端走来的自己

  请问,这个“另一端的自己”究竟是谁?

  冯至的《桥》(八行),更是他突生奇想的灵光一闪:

  百万年恐怕这座桥也不能筑起

  但我愿在几十年内搬运不停

  这不正是这位老诗人一直想冲破的“人生藩篱”吗?

  岩上的《桥》是他《八行集》中的一首。别看他写得那样轻松,实则另寓弦外之意:

  交会架起时间的十字架

  走路过桥一样是过客

  巫永福的《在桥上》(十一行),早年在日据下以日文写成,后经陈千武中译,本诗主客分明,引人思索,结语尤其开阔。

  从桥上看望

  看望我倒错的线条

  树跟河水的中间

  庞大的空间流着

  请再往下看,以中国台湾各地桥梁为主轴,其中如覃子豪的《过黑发桥》,锦连的《铁桥下》,余光中的《西螺大桥》,敻虹的《台东大桥》,向明的《过星见桥》,以及冯青的《大铁桥在雾里》,这些“桥”诗,各有所指,也具有不同程度关注或批判台湾现实象征的意蕴。以下特节录四家诗句为证──

  佩腰刀的山地人走过黑发桥

  海风吹乱他长长的黑发

  如蝙蝠窜入黄昏

  ──覃子豪《过黑发桥》

  梦想着有这么一天而燃起的希望之火

  河床的小石子们 他们

  只是那么静静地呐喊着

  ──锦连《铁桥下》

  轰然,钢的灵魂醒着

  严肃的静铿锵着

  ──余光中《西螺大桥》

  走过桥去,短短的桥

  虽然并不等于

  一只巨臂的提领

  ──向明《过星见桥》

  信然,从上述诗句来看,覃子豪着重黑色意象的捕捉与建构,锦连以小石子暗喻人民不满的声浪,余光中用钢的灵魂凸显大桥的壮观,向明借人的手臂对比桥的长短,真是各具匠心,台湾五花八门的桥,在他们的笔下,跃跃欲飞,令人印象深刻。

  对于“桥”的观察,诗人确是情有独钟,展示个人创作不凡的魅力。笔者再举管管的《剑桥之柳》,陈黎的《桥之派对》,连水淼的《台北大桥》,利玉芳的《爱染桥上的沉思》,王志ㄎㄨㄣ的《行经关渡桥》,以及林思涵的《西螺小集──大桥》等六诗断句为例:

  吾跟菁菁在剑桥每个学院都找不到徐志摩的脚印(管管)

  死亡的背脊不就是最好的桥梁(陈黎)

  扛在摇摇晃晃的肩上,生活啊,像一座花轿(连水淼)

  夕阳瘫在爱染桥上,我也松了一口气(利玉芳)

  我站在桥中央静观,阴云哭泣(王志ㄎㄨㄣ)

  枯水的中年,我们回到下游

  遍寻芒花翻飞里绵延的沙田(林思涵)

  综览他(她)们的诗思,如此奇特,深沉而鲜脆,令人动容。

  然则“桥”诗的例证仍多,笔者怎能在有限的篇幅网罗天下所有优异的“桥”诗。

  每位诗人心中都有一座梦想的桥梁,但愿大家经之营之。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