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后期,在为数不多的出版物中,常能看到黄胄先生的新疆人物和动物题材的画作,还有叶浅予先生的新疆舞蹈人物速写。说句实话,那时看画只知道看个新鲜,着眼点仅仅放在造型、动作、用笔用墨等绘画基本功的手法上,虽然是动手临摹,那也只是个照猫画虎,学点皮毛。
时过多年的今天,当我初次踏上帕米尔放眼高原生活那一刻起,让我蓦然回首,再次想起二位大师的创作,才如梦初醒,如叶老那简练、生动、又极度概括的舞蹈人物,既神形兼备,又有形有意,可谓神斧天工。黄老笔下的马背人物及动物画作更是骨肉相融,落笔有形,墨趣横生,笔笔见功夫。由此看到了二老创作中的心劲。心劲是神韵、是灵魂、是心中的动力,是艺术创造中灵与肉的博弈,是艺术视觉与思维的碰撞,是现实生活中美与丑、物象与心象的高度提炼与取舍。有了这个心劲,创作才能找到切入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更是大师们的拿手好戏,当画家面对一个崭新的地域生活内容,去深入体验,实地感受和如何去表现就显得格外重要。而绘画本身的用笔用墨和造型则并非为主体,高度提炼与取舍和用心造化方能得益精华。体验生活,仅仅是一个开始,作品的形成,还要看画家的表现角度和表现方式。
透过叶、黄二老大量的新疆题材作品,进一步感受到他们的艰辛与智慧。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新疆的交通、食宿都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又能深入高原地区体验生活和写生作画,该有多么令人敬佩的吃苦精神,如果没有这么一股“心劲”支撑着,创作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由此可见,体验生活重要,怎样去画更显重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是没错的。只有坚持体验生活,作品才有生命力;只有坚持到生活中去,感受原生态的一草一木,在大量的素材中找到有价值的“点”,才能得以实现目标,保持良好的创作态势。
中国有“欲铸先熔”,“海纳百川”,还有“收尽奇峰打草稿”之说,无一不为我们奠定理论基础,“深入生活”当为画家创作生活中的重中之重。
这次创作的《帕米尔高原组画》,得益于帕米尔高原那块神奇古老的土地和塔吉克兄弟们的淳朴呵护,无论是攀登雪山还是行走于荒原,都向我们伸出热情之手。鹰笛吹响了纯情友爱之声,鹰舞抖动出塔吉克人的豪放情怀,让我们在那激情燃烧的日子里找到了创作灵感。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因路途遥远而拒之千里之外,没有理由因惧怕高原风寒而驻足不前,而要用手中的笔墨去描绘出雪山高原之美和塔吉克兄弟们的英勇神采。
2013年8月于深圳大学三号艺栈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