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低调的石版,不可再生的美丽

时间:2023/11/9 作者: 焦点 热度: 13719
历史源流

  石版是平版画中最具代表性的材质。在平版印刷的早期年代,人们使用一种平滑的石灰石(limestone),因此这种最新的印刷术英文被写为:lithography或lithos,意思就是“版”,词根来源于古希腊的“石头”一词。这种版画技法由石印术发展而来。两个多世纪前(1798年),一位叫做Alois Senefelder的捷克裔德国人发明了一种自15世纪有了凸版印刷以来首次新创的印刷工艺。与其他版画不同,石版印刷具有其独特的化学反应变化。

  石版的原石是石灰岩:多孔,细密,内部结构如水管森林,排列有序;像海绵一般吸水,摸起来婴儿肌肤一般柔滑。按石版印刷“水油分离”的原理,理论上所有的石灰石都是可以用来制作石版画,但是实际上可以达到要求的并不多。德国南部索廉河汾(Solenhofen) 出产的矿石版是最出名也是最好的。这种含多量碳酸钙成份的天然石材表面有无数均匀毛细孔,每印完一次就要研磨一次,将原画磨去,再重新描绘。因为矿石数量有限,价钱昂贵,尤其是经过几个世纪的开采,矿脉已接近枯竭,产量很低。目前A3大小的二手石版,高度在5.5-7厘米左右,价格大约为2000元人民币。未经使用的原版厚度一般是在10-11公分。极少有超过11公分。石灰石的柔软属性意味着低于4厘米的厚度就失去了功能性,会因受压不均断裂。

  简单概括石版成像的原理:利用含油脂的物质将图像绘制在石头表面,用酸腐蚀入石头的表下,再涂上阿拉伯的水溶液封住版面。放置一定的时间,等待石材发生化学反应。随后进入印刷环节:一边擦水,一边上墨。水附着在阿拉伯树胶的表面,不会附着油性部分。利用“水油分离”的原理,完成整个制作。

  印刷是通过印刷机的机械作用,将印刷图像传递至纸面的过程,此环节的结果是石版画制作的完成。石版画制作的成败与质量有版材转杯、版材绘制两个环节作为前提,也包括印刷环节本身的操作水平。

  漫长的岁月里,石版印刷工艺用于多色图像印刷。清朝光绪二年(1876年)石版印刷术在上海由西方传教士带入我国。当时分单色和彩色两种。那时采用药墨将原稿写在特制的纸上,覆于石面,揭去药纸,涂上油墨,然后用沾有油墨的石版来印刷。在19世纪,专门有名称描述“彩色平板印刷”(Chromolithography)。美国和欧洲的博物馆里有大量19世纪的精美彩色平版印刷品。

  版画艺术大家庭中石版是个特殊的存在,它有天然的优势,即版上的一切痕迹(甚至包括一个指印,吃完肉包子哈一口气),通过制版、印刷,都可以完全反映在纸张上。在绘版时候,必须戴着手套,人体不可直接与版面接触。石版是唯一可以直接描绘的版种,特种铅笔、药墨、蜡笔、护手霜、唇膏、表面的油脂等等,只要是含油脂的物品都可以用于描绘。笔触、画痕,独特的流淌和渲染,时空留下的印记。绘版的过程充满畅快与自由抒发的喜悦。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手段,在绘画领域中艺术家们对石版爱不释手,德加使用石印术创作版画后曾经感慨如果伦勃朗精通石印术那将难以想象其成就。

  站在历史的角度俯视西方艺术的源流,石印术发明后的时期,各个流派的艺术家都创作过石版画,远超其他版画材质。很多大师耳熟能详的作品常被误认为素描,或者彩绘手稿,其实都是石版画。

  代表人物

  弗朗西斯科·戈雅

  谈起石版就不能不提西班牙的艺术大师戈雅,他影响了当代绘画发展的历史,使石版登上了艺术巅峰。

  戈雅出生于西班牙一个山野小镇,是手工艺人家庭的儿子。14岁开始学画,17岁到马德里深造,之后又专程去意大利学习了几年。在意大利,他的绘画技巧有了飞速提高。1775年他进入费尔南多学院任职,并被国王卡洛斯四世委为宫廷画师。戈雅涉猎的艺术范围很广,包括风俗画、历史画、风景画、素描、铜版画、石版画等。绘画的性格成了戈雅性格的延伸,他的笔触极其凝练,凝练的层面之下,又是那么丰满、丰饶和丰富。80岁的时候,戈雅创作了石版画《波尔多牛》,宣告了创作石版画艺术真正的诞生。这组画震惊欧洲版画坛,形成石版画历史上的一个巅峰,更重要的是对后期的德拉克洛瓦、杜米埃等其他版画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当时石印术由于技术的发展化成印刷业和石版画,德国的复制石版画和法国的创作石版画成为两个流行的方向。19世纪的欧洲是艺术繁荣的时代,也是石版画鼎盛的时代。法国浪漫主义的那些画家作为最初的石版画画家登陆历史舞台。德拉克洛瓦、杜米埃、雷诺阿、马奈、德加、劳特累克这些大师的石版画作品不停涌现,精彩纷呈。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将19世纪称为“石版画的世纪”也未尝不可。

  石版画的制作过程:

  (1)打磨石板:在两块石板中间放上金刚砂打磨,打磨十几次就成为用来作画的石板了;

  (2)艺术家作画:用石版画蜡笔或者特制“制版墨”的油脂液体直接在石板上作画;

  (3)腐蚀石板:先撒上松香或滑石粉,保护石板上的图像细节不被腐蚀过度。用阿拉伯胶和硝酸的混合溶液腐蚀石板。硝酸与油脂和石板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脂肪酸钙,图像也就变成石板的一部分了;endprint

  (4)给石板上油墨:把石板打湿,这样没有油性颜料保护的地方就会吸附水分而变湿。用滚好适量油墨的滚筒在石板上滚动,石板含水潮湿的部分就不会吸收油墨,经过腐蚀后的作画部分就会吸收油墨。

  (5)出样张:将纸张平放在上过油墨的石板上,通过石版印刷机调好压力进行印刷,油墨就会被纸张吸收,一次印刷就完成了。

  欧根·德拉克洛瓦

  欧根·德拉克洛瓦,全名斐迪南·维克多·欧根·德拉克洛瓦(Ferdinand·Victor·Eugene Delacroix ,1798—1863),生于沙朗通·圣莫里斯,19世纪上半叶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想象力丰富、才思敏捷,是印象主义和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驱。其艺术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的威尼斯画派、伦勃朗(Rembrandt)、鲁本斯和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的成就,对后代艺术家如雷诺阿、莫奈、塞尚、高更、梵高、马蒂斯和毕加索等都有很大影响。善于运用色彩,造型技巧可同提香或鲁本斯相媲美,作品富于表现力,和谐统一。1816年进入美术学院,在P·盖兰(大卫弟子)画室学习。他经常到卢浮宫,临摹鲁本斯、委罗内塞等的作品,同时又受到同窗席里柯的影响,努力于现实的描写。

  1834-1843年间,德拉克洛瓦曾经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创作了一系列石版画,共16幅。当时分两次出版印制。首版是1843年初,德拉克洛瓦从中选取了13幅,印制了80套。德拉克洛瓦去世的第二年,即1843年,印制了第二版,二版加入了他原先剔除的3幅,全套16幅,印数不详,因石版的原版已经无法再承印,此后绝响。目前存于法国巴黎德拉克洛瓦博物馆。1863年8月13日,这位巨匠在巴黎菲尔斯滕贝格广场的公寓中逝世时,画室留世作品共9000多件,其中油画853件,粉画和水彩画1525件,素描6629件,铜版画24件,石版画109件。

  法国诗人波特莱尔(Baudelaire)说:“色彩是史诗,德拉克洛瓦是用画笔写诗的荷马”,波特莱尔的故居内至今挂着一幅德拉克洛瓦《哈姆雷特》的版画。

  “自莎翁以来,唯有他能在秘境一般的现实中将梦想与戏剧如此完美的融为一体。”

  奥诺雷·杜米埃

  奥诺雷·杜米埃(Honoré Daumier 1808-1879),法国著名画家、讽刺漫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是当时最多产的艺术家。1808年生于法国南方大港口马赛,父亲让·巴蒂斯特·杜米埃是当地有文学修养的玻璃匠。杜米埃是第三个孩子,上面有两个姐姐。7岁时随父亲到巴黎,父亲送他去随一位书商学习石版画技巧,他开始从事乐谱的印刷并为广告作画。17岁开始,杜米埃专门从事绘画。1928年,杜米埃进布登的画室,后又向石版画家学艺。版画培养了他的艺术情感。1832年24岁的杜米埃因为讽刺国王路易·菲利普的漫画《高康大》而入狱6个月,次年出狱。又隔一年时值里昂工人起义失败,杜米埃发表《立法肚子》、《出版自由》、《唐斯诺南街的屠杀》等一系列大型石版画。1848年,杜米埃开始研究新技法,趋向印象派艺术,其作品获得著名印象派画家如马奈和莫奈的赞赏,巴尔札克称赞他的作品“有米开朗基罗的神髓”。杜米埃曾经参加巴黎公社的起义。1877年,画商杜兰·鲁尔为他的作品在巴黎举办画展,但这时他双目几乎失明了,居住在索姆省小镇瓦尔蒙杜瓦(Valmondois),由画家柯罗负责他的事物和生活,翌年在家中逝世。

  杜米埃留下了大量的石版画作品,在1904年统计就有 3,958幅之多,他的作品从不附和市场的口味,只是根据自己的意愿来作画,笔触大胆有力,具有高度的独创性,描绘平凡人间的生活,也画一些历史画。他的风格成为自然主义画派的先驱。1900年,法兰西美术学院为他的作品举办了画展。卢浮宫、大都会博物馆等世界各地的重要博物馆都保存有他的作品。

  劳特雷克

  亨利·德·图卢兹·劳特雷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法国后期印象主义的著名画家和设计家。1864年 11 月 24 日出 生于法国南部阿尔比的一个世袭贵族家庭,猝时仅37岁。劳特累克身患残疾,因行动不便,自幼年即专心绘画。习画初期他师从当地的一位动物画家,这位老师是聋哑人,与他有精神上紧密的联系。之后他来到巴黎的勃纳尔的画室,又转到柯尔蒙的画室,在那里结实了贝尔纳和梵高。通过友人,他又了解了高更、德加,并和梵高一起创作了一些新印象主义风格的画。浮世绘与德加对他的绘画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劳特雷克艺术真正辉煌的时期是他在蒙马特尔居住的那些日子。这位出入半上流社会完全独立的画家,讨厌一切理论、派别。人物是他唯一的作画题材。光线对于他只起一个作用:照明。劳特雷克世界里的光线既不会改变所绘对象的颜色,也不会给确定、充足的对象带来任何变化。他营造了一种冷光,利于发掘人体从精神到心里的形象。endprint

  

  蒙巴纳斯区,五个字,乍一看,它不如“蒙马特”听起来那么耳熟能详,那样闪亮。实际上蒙巴纳斯区自1898年巴黎世博会举行以来,就已经是艺术家的聚集地。很多的艺术家都希望能到城市更中心一点的位置创作生活。于是艺术“移民”们开始向蒙巴纳斯区迁徙,流浪歌手,浪荡的情人,燕瘦环肥的模特,奔放的艺术家们组成了第一排原住民,毕加索也是其中的一员,他们不知道自己正在开创一个艺术的时代。

  1889 年,“红磨坊”夜总会在蒙巴纳斯区开业,劳特累克是常客。他在里面画了大量的写生,其中为红磨坊画的那幅著名的石版画海报的素材来自舞女拉古吕和舞伴瓦朗当的舞姿。这张石版画海报是经典的传世之作,使得劳特累克一举成名,也奠定了他成为设计家的基础,且开启了招贴画也可以被当做艺术品来欣赏的先河。劳特累克一生只设计过32张彩色石版招贴,但它们都是法国“新艺术”运动平面设计中的经典作品,在招贴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谈到石版招贴艺术必定要穿插介绍一下彩色石版技术的完善。最初德国人发明以后,经过不断改良,后来由美国人理查德·霍(RichandM·Hoe)完善了滚筒式石印机,使石版印刷的速度大大提高。石印的最大特点是可以进行彩色印刷,石版印刷从此进入了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

  为劳特雷克印刷红磨坊创作的一系列著名广告招贴画的印刷长至今仍然在世。工厂自1881年建立起就一直在蒙巴纳斯,一开始印点发票,红酒标签,食品外包装之类,到后来印尺寸更大的版画,其中很长一段时间是印地图。他们为很多著名品牌印过招贴画。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家印刷厂开始为知名艺术家印制版画,豪华名单里包括了亨利·马蒂斯、毕加索、米罗、乔治·布拉克、马克·夏卡尔、贾克梅蒂等等。1997年,Mourlot家族出售工厂,新主人将工厂改名为:Idem·Paris。

  Idem·Paris见证了这块荒芜的地方变成繁华的艺术乌托邦。艺术家灵感来源的咖啡馆云集,车站、餐厅、街区林立。与所有商业地产繁荣的历史一样,当蒙巴纳斯的租金开始变得昂贵,艺术家们只得一批一批再次迁移。艺术养活了一块地,也结束了自己。各个时期的艺术家在此留下自己的印记。

  彩色石印技术从1895年开始逐渐衰退,因为摄影技术面世,逐步完善,并且可以引入印刷技术中。工业进步带来新的印刷工艺,历史按兴起、巅峰、衰落的规律引导石版画走向萎靡。印刷工厂伫立在那里,静观时代变迁。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