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慢性病防治的误区

时间:2023/11/9 作者: 中外书摘 热度: 27703
侯霄雷

  本文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副主任医师。

那些令人郁闷的“第一”



  我们正在告别物资匮乏的年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条件显著改善、城市化速度加快,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因素导致的心理压力也骤增。中国人的健康状况正在发生一系列潜在的改变。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痛风病、脂肪肝……这些与膳食营养高度相关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或需要长期依靠药物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等终生不能根治的慢性病,正在我国大肆蔓延。在这个“有钱就是任性”的年代,这些慢性病甚至变成了“时髦”“富贵”的“标签”。

  慢性病高发带来的疾病谱变化,让我大中华摘得了数顶发人深省而无法引以为荣的“桂冠”—— 糖尿病患者人数世界第一、高血压患者人数世界第一、痛风发病率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并且,这些“第一”还在不断增加。

  2013年全球约有3.82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其中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居全球之首,调查统计人数为1.14亿。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占总人口的50.1%。也就是说,不到十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属于糖尿病前期。说得更恐怖一点:一半中国人是糖尿病大军的“后备”部队。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超过美国和印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盛糖”大国。

  无独有偶,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突破3.3亿,每三名成人中有一人患高血压。而且,我国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年轻化。很多人觉得血压升高不像心肌梗死、卒中那么可怕,然而它正是心肌梗死、卒中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导火索。虽然,中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与其他国家相比并不是很高,但由于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且高血压患病率持续上升,与其他各国相比,我国患者人数最多且不断增加。在我国,高血压病患病率高、死亡率高、残疾率高,是世界上高血压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此外,还必须引起国人警醒的是痛风病—— 一种历史悠久的疾病。最早西方人认为痛风是“魔鬼咬住了脚”,古代痛风都好发于帝王将相和达官显贵,因此也称之为“帝皇病”或“富贵病”。二十多年前,痛风在我国还是极其罕见的疾病。当笔者还是实习医生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痛风在西方是常见病,在中国是罕见病。可是今日的中国,痛风的发病率远高于西方国家。而痛风引起的关节炎具有高致残率,引起的肾脏损害往往迁延而致肾衰竭,对心脑血管也会产生致命性破坏。种种痛风的危害早已为当代国人撞响了警钟。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第一”还只是问题的冰山一角!国人对这些全身性、多系统、往往互为因果并合并存在的慢性病存在多方面的错误防治理念,对所谓“防治知识”不加分辨地轻信、盲从,在饮食控制、药物服用方面依从性差,这些如冰山下的暗礁,遍布杀机。

慢病防治误区重重



  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笔者发现我们的患者、患者家属、普通百姓,面对这些慢性病都存在诸多误区,我们姑且将这些常见误区做一下梳理。

  误区一:防治方法听“他们”的。医生有两个“天敌”—— “他们”和“网上”

  经常有病人这样问我:“医生,他们说糖尿病可以根治的……”“医生,他们说我还不用吃药……”“医生,他们说这个不用抽血的……”还有些相对年轻的病人会边看着手机边这样跟我说:“医生,网上不是这么说的……”

  多年来,很多跟笔者一样的临床医生始终坚韧不拔地与这两个“天敌”作着斗争,但要是说到成果,虽然不能说“颗粒无收”,却也是收效甚微。随着慢性病发病率提高和传播媒介的多样化,良莠不齐的慢性病防治知识迅速传播,不少患者跟随朋友圈病友或者朋友的好意“推荐”采取措施,或上网搜索后对号入座。殊不知,人的个体差异很大,而且性别、年龄、体重、地域、环境、病情程度、病程长短、药物敏感性等各不相同,并发症和合并症也不一样,不同慢性病在不同阶段的治疗目标也不尽相同。疾病的治疗应是个体化、科学合理、规范的治疗,即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千人一方不能取得好的临床效果,反而可能会对机体造成损害。而且,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在疾病诊断上都需要“望闻问切”“视触叩听”四诊合参,不是单凭一个症状上网搜索一下就下诊断甚至给出治疗方案。

  误区二:追求“根治”。

  相当多的慢性病患者追求能“去根”的所谓特效药,有的患者甚至在采取治疗措施后病情已经获得良好控制的情况下,宁可停止现阶段有效的治疗手段,去寻找或尝试所谓能包治百病或去病除根的“灵丹妙药”。还有的患者认为西药仅能治表,而中药能真正根治,所以盲目使用中药治疗。其实不然。以糖尿病为例,现在采用的包括饮食、运动和药物在内的糖尿病综合疗法是许多年来糖尿病治疗的实践总结和智慧结晶,是经过世界各国证明确实有效的方法。

  像消灭天花一样消灭这些慢性病,是我们所有人共同期待的,也是无数医界专业人员努力的方向。但是,我们也必须面对当下的事实,那就是还有太多的慢性病无法根治,只能“控制”,我们需要学会和这些慢性病相处。

  误区三:藥物如猛兽,能远之则远之。

  “能不吃药就尽量不吃药”“一旦吃药,就会出现药物依赖”,这是许多人对慢性病治疗药物的态度。以糖尿病治疗常用药物胰岛素为例,很多“糖友”认为使用胰岛素后就会变成“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实际上,胰岛素除了能强效降糖外,对于病程较短的患者还可以保护胰岛细胞,促进胰岛功能恢复,甚至达到停用所有降糖药物、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就能良好控制血糖的“神奇”效果。而临床上医生为患者开具胰岛素时,都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由于胰岛素使用不便,医生一般也不会首选推荐患者使用胰岛素,而是在分析病情后,认为使用胰岛素对患者益处更多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对于病情重的患者,刻意回避胰岛素,用口服药治疗,不仅效果差,花钱也更多。

  同样,在高血压或痛风等疾病的治疗中,许多病人尤其是症状不太严重的患者,认为一旦吃药就要终身吃药,或者认为只要吃了药这个病的诊断就真的成立了,所以坚持不吃药,认为吃药越晚越好。也有部分病人过分担心药物的肝、肾毒性等毒副作用,在长周期的治疗过程中,怀疑药物累积造成的脏器损伤大于疾病本身,而把药物“妖魔化”,所以要么坚持不吃药,要么症状稍有好转就停,要么吃吃停停不规律用药,这样的现象在国人病患群体中屡见不鲜。殊不知,到疾病晚期即使悔不当初也于事无补了。

  其实,在面对疾病危害和药物毒副作用的时候,一定要明白“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道理,定期监测指标、定期复诊、定期遵医嘱调整药物,才是上上之选。

  误区四:只要服药,就能畅享美食。

  虽然许多人都知道这些慢性代谢性疾病与膳食高度相关,但是也有不少“吃货”总是难以抵挡美食的诱惑,他们认为“只要注重服药,就能继续享受美食”,因而在认真服药甚至超常量服用的同时继续进行“饕餮”计划。

  但是,慢性病防治不是做数学题,美食和药物绝不是正负相消、功过相抵的关系,这种用服药抵消不健康饮食副作用的做法,对疾病好比火上浇油、雪上加霜。在诸多慢性代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血液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而且这些慢性病所致的都不是单一系统或单一脏器病变,一旦饮食继续“膏粱厚味”,会对疾病推波助澜。所以,对这些慢性病患者而言,针对不同的病种需要限制不同的食物种类,还要控制饮食总量。“不管嘴”才是真正的洪水猛兽。

  误区五:不复查、不复诊、“戆”吃药。

  随着年龄增长和疾病发展,慢性病会逐渐演变;生活环境等突然变化,或严重的精神打击、持续压力,包括一些意外,可能使原来相对稳定的慢性病发生骤变甚至突然危重。相反,严谨的饮食和药物管理、合理的运动,也会使慢性病得到控制或改善。因此,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慢性病患者要关注自己的生活细节和生理指标,如糖尿病患者要定期复查血糖,高血压患者要经常量血压,痛风病人也要阶段性地抽血测尿酸,做到知己知彼。如若条件允许,应定期看社区的家庭医生,不论是咨询、复查、复诊,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千万不要在家“戆”吃药,否则病情加重了也无法知道。

  还需要提醒的是,不论是糖尿病还是高血压,用药都有很多讲究。用药好比做菜,同样的原料和调料,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做出来的菜味道大不相同,好的厨师能够把握原料比例和火候,做出美味佳肴。慢性病用药道理类似,要在医生“大厨”的指导下,按时用药,不忘饮食和运动控制,定期复查,及时调整药物。如果能终身坚持,那么带病延年并不是梦。

  误区六:偏听盲从。

  “长生不老”一直是人类的美好梦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身心健康”成了現代人热捧和追逐的主题之一。针对这种心理,有人为了广告收益或其他营销目的,不断向人们推送新、奇、特的所谓“健康知识”,而全然不顾科学性、真实性。而普通百姓一方面渴望长寿、追求健康,另一方面又缺乏健康常识和医学知识,因此面对各式各样的“健康科普”信息时,偏信盲从,常常“中枪”。除了从法规层面进行监管之外,更要提高民众的辨识力、警惕性。对我们个人而言,看到“健康科普信息”时,除了不轻易相信、盲目仿效之外,更不要随意转发,记得看看出处,或向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咨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