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哥特式建筑的内涵与情感

时间:2023/11/9 作者: 中外书摘 热度: 22009
[德]威廉·格斯曼++王旭

  威廉·格斯曼是德国著名文学理论家,海因里希·海涅协会主席,杜塞尔多夫大学德国文学教授,曾任教于东京大学。

  中世纪艺术经历了由罗马式转向哥特式的发展历程,哥特式艺术遍布欧洲的所有国家。在德意志的区域内,还曾出现过一种从罗马式到哥特式过渡时期的艺术风格,即介于两者之间的艺术风格。尤其是许多教堂建筑体现了这种过渡性的风格。这是因为这些教堂在建造前或建造初期,是按罗马式风格设计和建造的,但在历经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漫长建造过程中,不免又添加了哥特式元素,或以哥特式风格完成最后部分。哥特式风格在不同的国家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人们也可以说英国、法国、西班牙或德国的哥特式。法国作为哥特式的起源地,最初的一些哥特式建筑立即被推崇为哥特式风格的典范。德国稍晚接纳了这种风格后,也建造出像法国那样的典范性建筑。马堡的伊丽莎白教堂和有着哥特式圆形建筑的特里尔圣母大教堂,都是一种早期的、完美的哥特式风格的典范。

  从13世纪到15世纪,在德意志区域内建成的最为著名的教堂,主要在科隆、弗莱堡、斯特拉斯堡、乌尔姆、雷根斯堡和维也纳。许多地区在中世纪并没有那么强大的经济实力,去实施哥特式教堂那样巨大的工程,以致一些工程无法完成,直到19世纪才有了新的建筑冲动。因此在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塔楼边上,仍然有许多为其他补充性建筑留出的空地。

  从建筑学角度看,哥特式建筑与罗马式的区别,主要在于它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技术和拱顶压力计算的进步,造就了当时这种不同于其他建筑的风格效应。罗马式建筑是将墙作为整体来承受拱顶的重量,而哥特式则采用了十字穹棱拱顶,将压力分布在一些特定的支柱上,同时把压力分散到外墙。运用这样一种框架结构原理,消除了原有的沉重感。人们通常把罗马式教堂的穹顶称为圆形拱顶,而把哥特式称为尖形拱顶。

  哥特式建筑的内部空间,有着某种平衡的一致性。狭长的玻璃窗,造就了一种“光体构架”的效应,从而突出了大殿的高度和不承担重压的墙所特有的轻巧。那个时代画着救赎史和圣徒生平故事的玻璃窗绘画,一直保留到今天。哥特式教堂赋予人的这种超越尘世的美感,使中世纪的信徒们预先发现了天堂的快乐和幸福,从而把哥特式大教堂视为天堂耶路撒冷的象征。

  不仅是教堂的建筑有着这种效应,那个时代所有与教堂有关联的建筑,都在民众的意识中具有这样的象征和寓意。教堂的四壁象征着四个圣徒的福音教义,以及分散在天国四方的信徒。进入教堂的大门,人们就能看到基督的象征,神的正义会远离那些不信神者,却为他的信徒指出了通往救赎的道路。这些在今天几乎令人无法想象的寓意表明,人们在中世纪看到的美,绝不纯粹是美学上的,它经常用来表现宗教的想象。

  在哥特式教堂的外墻,特别惹人注意的是极细致的几何形墙面,它们分布在三扇大门的上边,装饰有玫瑰花环图形的中心建筑以及带有许多孔洞的塔楼的外墙上。当时第一个应用这一建筑技术的是弗莱堡的钟塔楼。既可以用于装饰大门,也可以用于装饰教堂内部的,通常是表现《圣经》或训世主题的石刻雕像;它们以法衣上充满想象的褶皱,来突出这些人物喜怒哀乐不同的内心状态。这些为纪念人物而雕刻出来的石像中,有班贝克大教堂的圣母访问节组雕,有经常出现在教会和犹太教堂的象征性人物雕像,还有一些聪明或愚蠢的少女形象。装饰在大门拱圈和拉梁之间的,是表现最后审判的那些华丽的小型雕塑或浮雕,展现了哥特式艺术的成就和价值。以动物或魔鬼的头像作为滴水器的石雕,则常常是恶魔的象征,这就创造了一种与宗教和神相对立的形象。

  还有一些独立的,与建筑无关的雕塑,也体现出哥特式风格。十字架的雕塑在那个时代从凯旋的主题演变为加冕荆棘、正在受难的基督等主题。众多哥特式风格的作品表现了怀抱圣婴的玛利亚,后期则出现了相当多表现圣母怜子的雕像:圣母怀抱着刚刚从十字架上取下的基督。哥特式高耸的雕刻圣坛,以及雕刻着众多人物形象的唱诗班的座位,一直保留到今天。墓穴石板的雕刻虽然有着整齐划一的规格,却也体现出不同历史时期人物的不同特征。

  祭坛护板表层图绘技术的引进,开拓了绘画艺术的新领域,并成为当时设立绘画学校的诱因。在当时(大约1400年),最著名的学校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科隆绘画学校。但是中世纪绘画学校的主要目标是培训手艺工人,因此除了个别之外,那些在绘画学校以手工艺方式学习绘画艺术的画家,并没能给后人留下他们的名字。作品淹没了画家本人。以绘画大教堂而著名的画家斯蒂芬·洛赫纳,就是出自科隆画校。分为三部分的祭坛,中间部分被打上金的底色,以表现对在科隆深受人们崇拜的三个圣王的敬仰。圣坛的左右两边则画上了被拥戴为科隆市圣人的圣格罗安和圣乌苏拉。画家斯蒂芬·洛赫纳与康拉德·冯·苏斯特以及纽伦堡图赫尔教堂的佚名圣坛画家,享有同等的声誉。

  有关死亡之舞主题的绘画,是典型的中世纪晚期作品。死亡骷髅呼唤生者,从神父、国王、皇后到贫穷的农民,大家一起跳舞,以此表达:在死亡面前,所有人,不管他身处哪个社会等级,都是平等的。可惜的是,吕贝克玛利亚教堂现在流传下来的死亡之舞绘画,只是复制、模仿作品。

  在中世纪的漫长进程中,德意志哥特式艺术的内部也经历了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自1350年起,被称为“德意志特色”的哥特式艺术—— 作为最重要的建筑主题和市民阶层的艺术象征—— 的典型作品是德意志特有的晚期哥特式(主跨与侧跨高度相等的)厅堂式教堂。代表这种建筑类型的教堂有:苏斯特的维斯教堂、明斯特的兰贝缇教堂和安贝克的圣马丁教堂。经由手工业和商贸富裕起来的市民,通过建造这些城市的教堂,为教会贡献他们的赋税。德意志东北地区以哥特式砖瓦的形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哥特风格的旁支。鉴于当地可供支配的建筑材料较少,这种风格相对比较简单质朴。以汉萨城市首领的财富为支撑建成的吕贝克的玛利亚教堂,就是这类砖瓦式建筑的典范。作为慕尼黑城市标志的圣母教堂,有着特有的双塔,其也属于这类哥特式砖瓦结构建筑。晚期哥特式风格在建筑和绘画中,宣告了一种新的空间感。它们帮助人们开拓了一种新的视野,创建了一种以人为本的建筑风格,并在哥特式时代完成了建筑风格的过渡和转变。在纽伦堡的圣洛伦茨教堂中,人们尤其能观察到这种建筑风格的过渡:早期建成的教堂中殿在空间上还是以自我为中心,15世纪建成的圣坛却已明显地顾及在空间内移动的人群。因此,这种新的艺术风格在中世纪末期,宣告了一种新的生活情感和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