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曾经是唐玄宗非常欣赏的一个有才情的宰相,然而好景不长,张九龄的直言极谏、坚持原则已经和唐玄宗骄傲自满的心理格格不入,慢慢地,玄宗疏远了张九龄。唐玄宗的这种心理变化,让一贯忍气吞声的李林甫看到了机会。通过一年多的冷眼旁观,李林甫觉得,此时的张九龄,在唐玄宗眼里就是一根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只要自己稍稍推动一下,这鸡肋就要被抛弃了!那么李林甫会怎么做呢?
还都事件
唐朝开元二十四年(736)十月,东都洛阳宫里出妖怪了。到底什么妖怪,史书没有记载,反正是闹得人心惶惶。当时玄宗正在洛阳,怎么办呢?他把张九龄和李林甫都招来了,跟他们商量,想要回长安。张九龄听完马上说:这不好吧,现在农民还没收割完呢,这时候出发不是扰民么?还是等到冬天农闲时再说吧!玄宗一听又很郁闷,心想,你让我等农闲,这妖怪可不等农闲啊!你也太不把我的安全放在眼里了吧。可是,看看张九龄一副不容置疑的样子,玄宗也觉得说不出话来,毕竟,人家宰相关心民生疾苦也没有错啊。没办法,玄宗只好宣布退朝。张九龄大摇大摆地走出去了。再看李林甫,一瘸一拐地落在后面。对大臣的这种表现,玄宗早有经验,看来李林甫是有话说啊。那李林甫到底说什么了?他说:长安和洛阳,不过就是陛下在东边和西边的两个家罢了。陛下想在哪边住就在哪边住,还用得着考虑时间吗?再说了,就算是妨碍一点收割又有什么关系,把沿路老百姓的租税免了不就算补偿他们了吗?照我看来,陛下要是想走,现在就跟有关部门打招呼,明天就能启程!唐玄宗一听行啊,又解决了我的实际问题,又考虑到了老百姓的经济补偿,顾此而不失彼,这比张九龄强多了,这宰相当得多贴心啊!那就按照李相公的意见来吧。从此,李林甫的意见在唐玄宗心目中就重要起来了。
牛仙客事件
没过多久,第二次机会又来了。这次机会,可以称为牛仙客事件。这个牛仙客本来是西北边疆的小吏出身,因为为官清廉,又讲究诚信,就在比较重视实干的边疆地区成长起来,当到了河西节度使。开元二十四年(736),他又从河西调任朔方。这属于平级调动,本来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可是,接替他担任河西节度使的人一到任,马上就被震撼了。怎么了?牛仙客留下来的仓库内容太丰富了,粮食布帛都堆得像小山,几年都用不完。军事器械也都擦得干干净净,码得整整齐齐,好像新的一样。别的边疆节度使都狮子大开口,整天跟皇帝哭穷,人家牛仙客这儿拿着同样的经费,怎么就这么富裕呢!这个继任的节度使是个好人,他不想埋没人才,马上就把牛仙客的先进事迹上报了。唐玄宗一听也觉得新鲜,赶紧派人去调查。一调查发现,真实情况简直比材料上写的还要好!这可让玄宗太感动了。唐玄宗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对边功很感兴趣,可是,要打仗就得烧钱,就得增加财政压力,军政和财政往往是一对矛盾。可现在,人家牛仙客又能打仗,又能理财,这是先进典型,能不奖赏吗?
怎么奖赏呢?因为有了前一次张守珪的教训,唐玄宗决定自己先降低标准,不让牛仙客当宰相,而是让他到中央来担任六部的尚书。按照玄宗的想法,牛仙客的事迹比张守珪突出,他给出的奖赏又比张守珪小,这下,张九龄应该同意了吧?完全不是。张九龄说:尚书是什么人当的啊?或者是卸任的宰相,或者是德高望重的大臣才能当。牛仙客不过是河西地区的小吏出身,让他当尚书,岂不是显得我们国家无人,这不是会贻笑大方吗?唐玄宗心里那个气啊,心想,我退一步,你倒来劲了!可是尊重宰相也是他亲手确立的政治传统啊,他只好忍气吞声,再跟张九龄商量:尚书不行,那就给他加实封好吧?所谓实封,就是奖赏给他一些封户,让他享受来自这些封户的税收。既是经济待遇,也是政治荣誉。没想到,张九龄丝毫不给面子,又谏言。他说:实封是用来赏赐有功之臣的。边防将领充实仓库、修备兵器,这就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嘛,哪能称为功勋啊。陛下要是真觉得他干得好,赏给他一些金钱丝帛也就罢了。至于加实封嘛,恐怕不太妥当。唐玄宗一看自己的提议屡遭否定,脸都青了,怒气冲冲地宣布退朝。张九龄扭头就走了,李林甫呢?又留下了。他对唐玄宗说:这牛仙客是个人才啊,别说当尚书,当宰相都绰绰有余!陛下您别什么都听张九龄的,他是个书生,不识大体。
唐玄宗一听眼睛都亮了。他本来觉得李林甫不过就是个办事人才,在大事上根本没什么想法,没想到关键时刻李林甫居然支持自己!本来,因为张九龄强烈反对,唐玄宗都准备放弃了,现在一看李林甫支持他,底气足了不少。第二天上朝,玄宗又把这件事给提出来了,还是要给牛仙客实封。张九龄呢,当然是再次进言了。一看张九龄这么固执,玄宗的脸色变了,厉声问:天下事都要依着你才行吗?张九龄一听皇帝说出这样的话来,马上跪在地上了,说:陛下既然让臣当宰相,臣只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话是跪着说的,但是,强硬程度是一点都没变。这下子,玄宗可是真生气了。他问张九龄:你整天嫌牛仙客出身不好,你又是什么好出身呀?一看皇帝连人身攻击都用上了,张九龄更是寸步不让。他说:我是岭南草民出身,确实比不上牛仙客这个中原人。但是,我出入朝廷,掌管诰命这么多年,而牛仙客不过是个大字不识几个的边疆小吏罢了,他岂能跟我相比!君臣两个再次不欢而散。眼看着张九龄出去了,李林甫什么表示呢?他对着空气说了一句:一个人只要有见识有才能就够了,何必非得是满腹经纶的书呆子!皇帝想用谁就用谁罢了,干嘛非得听别人的呢!这句话的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让玄宗听到。玄宗听到之后什么反应呢?没过几天,一纸任命就下来了:赐牛仙客为陇西县公,食实封三百户。
随着牛仙客的任命,张九龄和李林甫在玄宗心目中的地位也完全顛倒过来了。本来张九龄的古板和固执已经让玄宗大伤脑筋,再加上在还都事件和牛仙客事件中,他一点都不给皇帝留面子,更是惹怒了唐玄宗,唐玄宗对张九龄的厌恶感越来越强烈了,相反,对善解人意的李林甫印象却越来越好。一个目中无人,一个善解人意;一个专横跋扈,一个体谅顺从。两个一比,玄宗能不喜欢李林甫、讨厌张九龄吗?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李林甫太聪明了,以前的宰相纷争,都是彼此唇枪舌剑地吵,把皇帝吵得心烦意乱,最后难免两败俱伤。但是李林甫不一样,他一次也没和张九龄发生正面冲突,只是随时随地支持皇帝的意见罢了。如果说以前宰相纠纷,皇帝还是裁判员的话,这一次,皇帝却变成了纠纷的一方,需要李林甫当同盟军了!
事情到了这一步,张九龄终于看到李林甫的厉害了。
严挺之事件
李林甫可不是心慈手软、优柔寡断的人。事实上,李林甫盯着张九龄的首席宰相之位已经很久了,他怎么会轻易放过张九龄呢?李林甫和张九龄不是明争暗斗吗?两个人都想提拔自己人来加强实力。有一句话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得一点不错。李林甫选中的人叫做萧炅,跟他一样没文化;而张九龄选中的人叫严挺之,也和他一样是个才子。有一天,同僚家里办喜事,两个人都去送礼,碰到一块了。在主人家闷坐着等吃饭没意思,两个人就乱翻书。什么书呢?《礼记》。今天我们觉得《礼记》挺高深,但是,在唐朝这可是知识分子的必读书。萧炅看了两眼,就念出声来了:“伏猎。”念完了还在那儿嘀咕,什么叫伏猎呀?难道是埋伏在那里打猎?严挺之一听,差点没笑掉大牙,为什么呀?因为萧炅念白字了,人家《礼记》里写的是“伏腊”,是指伏日和腊日两个节日,跟打猎有什么关系啊,萧炅这不是闹笑话了吗?这个严挺之也是文人轻狂,他听见了还不算,他还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好再出出萧炅的丑。于是就故意逗萧炅,问他:萧公,您刚才说什么?萧炅傻乎乎地回答,我说“伏猎”呀!这么一问一答,好多客人都快笑岔了气。严挺之开够了玩笑,回去就报告给张九龄了,说:我们都有一个弄獐宰相了,岂能再来一个伏猎侍郎!张九龄和严挺之一样,最看不起不学无术的人,所以没过两天,他就把萧炅给贬到地方当刺史去了。要知道,萧炅可是李林甫的人,你张九龄把他贬官,李林甫能善罢甘休吗?再说了,兔死狐悲,物伤其类,萧炅和李林甫都是白字先生,张九龄和严挺之这么嘲笑萧炅,可想而知,他们对李林甫也是轻蔑至极啊,李林甫是能屈能伸,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他没有自尊心,相反,他是把怒火深深地埋在心里了,就等着哪一天爆发。一般来说,这样心机深沉的人,得罪一次就够你受的了,可严挺之倒好,又去得罪第二次了。怎么回事呢?
当时玄宗不是看重边功,老想提拔张守珪、牛仙客这一类的将军当宰相吗,张九龄挺着急,就想赶紧把严挺之拉进宰相圈子,好加强一下自己这方面的力量。张九龄也知道,李林甫正得宠,用人免不了要过他那一关,因此,虽然看不起李林甫,张九龄还是嘱咐严挺之,说:李林甫现在很红,能量很大,你最好拜访他一下,争取他的支持。没想到,这个严挺之比张九龄还骄傲呢,他马上說了,李林甫算什么呀,让我去看他,没门儿!这话传到李林甫耳朵里,可把李林甫给气坏了。暗暗发誓,不收拾一下严挺之,誓不为人!怎么收拾呢?开元二十四年(736)十一月,因为一件普普通通的刺史贪污案,李林甫终于抓住严挺之的把柄了。当时有个姓王的刺史因为贪污被告发了,经过有关部门审理,罪名成立,马上就要治罪。王刺史可是家里的顶梁柱,他要是被治罪了,全家老小怎么办呢?王刺史的妻子赶紧想办法营救。怎么营救呢?王太太找严挺之来了。她为什么找严挺之?因为严挺之是她的前夫。两个人本来是结发夫妻,后来因为感情不和,离婚了,她这才改嫁给王刺史。自从离婚之后,王太太跟前夫也就没什么来往了。可是,这个时候,王太太实在是走投无路了,这才找到严挺之,一把鼻涕一把泪,请严挺之看在以前的情分上帮帮忙,救她丈夫一命。严挺之可犯了难了,帮吧,这个刺史确实贪赃枉法,罪有应得,不好帮;可是不帮吧,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虽说两个人离婚了,但是人家在危难时刻求到你头上,你不伸手管一管岂不是显得太小家子气了。左思右想,严挺之还是英雄主义占了上风,情感战胜了理智,他开始为了这个王刺史积极奔走。李林甫早就在盯着严挺之了,一看严挺之为一个贪污犯上蹿下跳,马上向唐玄宗告发,说严挺之徇私枉法,必须严惩。
那究竟应该怎么严惩呢?唐玄宗又把宰相找来开会了。他问张九龄:听说严挺之为了前妻,居然给一个贪污犯开脱罪责。张爱卿,你看该怎么办呢?面对皇帝的询问,张九龄应该怎么回答呢?聪明一点的办法自然是赶紧和严挺之撇清关系,再检讨几句自己失察的责任。但是,张九龄和姚崇、张说等历史上一切强势的宰相一样,太喜欢保护自己人了。他居然替严挺之辩解开了。张九龄说:严挺之跟这个案子有什么关系?不就是被告的妻子是严挺之的前妻吗?严挺之跟他前妻能有什么感情啊?要是有感情就不至于离婚了!
离婚了就没感情?玄宗说什么也不信呀,在他看来,不是严挺之没私情,而是你张九龄有私心。于是,玄宗冷冷地说了一句:“虽离乃复有私。”这句话貌似轻飘飘,其实可是一句重话,重就重在“私”字上头了。要知道,玄宗之所以能容忍张九龄一再顶撞自己,无非是因为他还算一心为公、从不徇私。而今张九龄保护严挺之,却暴露了他自己徇私的一面,徇私再往前引申一步就是朋党。我们讲过,历朝历代的皇帝最讨厌的就是臣子结党。张九龄本来已经够飞扬跋扈了,再加上结党营私,那就突破玄宗容忍他的底线了。到了这一步,事情突然就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本来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刺史贪污案,在李林甫的操作下,变成了严挺之徇私案;现在经过一场朝堂辩论,居然又变成张九龄结党营私案了。一旦被定性为结党,也就等于宣布张九龄政治生命的死刑了。第二天,唐玄宗下诏,张九龄结交朋党,罢免宰相之职,担任左丞相;中书令岗位由李林甫接任。
当年张九龄不是说牛仙客不配当尚书吗?为此还跟玄宗反复争吵。现在,张九龄下台了,唐玄宗简直就像报复一样,立刻任命牛仙客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真应了李林甫那句话:牛仙客是宰相的材料,让他当个尚书算什么?天子用人,有何不可!到这一步,其实,张九龄和李林甫的胜负已经见了分晓。但是,张九龄毕竟德高望重,只要他还在朝廷,李林甫心里就不踏实。怎么办呢?宜将剩勇追穷寇!李林甫穷追不舍,继续把所谓的结党案做深做大,终于在开元二十五年(737)把张九龄贬到荆州当长史去了。至此,李林甫和张九龄的斗法,终于以李林甫完胜、张九龄完败告终。
在扳倒张九龄的过程中,李林甫始终处在暗处,从来不和张九龄发生正面冲突,但处处都能攻其要害,开元时期最后一位贤相张九龄就这样被贬出了朝廷。张九龄才高八斗,最终却败在一个白字先生的手下。
赞(0)
最新评论